民事调解的检察监督浅论

时间:2022-07-24 09:32:35

民事调解的检察监督浅论

【摘要】民事调解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解纷机制长期以来发挥着重大作用。然而,由于我国“调审合一”的诉讼模式容易导致强制调解,缺少监督,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虽然2011年出台的《关于对民事审判活动与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若干意见(实行)》明确检察机关有权监督民事调解。但是由于其规定民事调解检察监督范围过窄,内容不够具体,仍然使民事调解在运行中问题重重。

【关键词】民事调解;监督

一、民事调解的检察监督问题

民事诉讼调解是指双方当事人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通过协商,自愿达成协议的结案方式。民事调解的检察监督实质上是检察机关对民事调解行使检察监督权。

(一)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优势

首先是由于调解的固有优点——调解以追求双方利益平衡为目标,具有维护双方关系和长远利益等诸多价值;其次,法院重视调解作用,可以使得双方当事人不致因非输即赢的判决导致关系破裂。最后,调解还能节约司法资源。

(二)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缺陷

民事调解依托当事人的意思自治,除再审监督外而无任何可行程序能对法院活动进行监督。这蕴涵巨大的制度风险。个别法官结案时运用调解是因其无法准确做出裁判,避免因无法界定案件权利义务关系而导致错判误判引发上诉和再审。但是全然不顾及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只求息事宁人会使得法律权威荡然无存,也会使得当事人失去对法律和诉讼的信任。

二、民事调解检察监督缺乏原因探究

民事调解缺陷和监督机制缺乏,究其原因:

(一)民事调解监督范围

目前来讲,能由检察院进行检察监督的范围只存在于人民检察院发现民事调解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提出抗诉;人民检察院发现有《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情形之一的,可以提出再审检察建议,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不予再审的决定不当的,应当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

(二)民事调解中法院内部监督的先天缺陷

当前在法官的素质、社会风气、执法环境均存在问题的情况下,无法排除法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民事调解检察监督将为维护法治秩序发挥巨大作用。

(三)监督方式及监督范围模糊

上文已经提到,目前我国法律已经规定了检察机关能够行使对民事调解监督的方式是当损害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或者《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之情形时提出抗诉或者提出再审检察建议和检察建议。由于《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九条该内容是针对判决、裁定的,没有专门针对性地对民事调解进行监督,这将导致很多民事调解监督案件的处理面临困难,使得检察机关在明知调解违法的情况下却不能进行法律监督。

三、民事调解检察监督制度的构建

(一)在立法上应明确检察机关有权对调解制度进行检察监督

由于目前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的调解有权进行监督,所以监督无法落实,很多具体监督程序处于缺位状态。在现实中检察机关由于监督渠道不畅通,无法切实解决前来申诉的调解案件受害人的问题,实践中常处于两难境地。笔者建议在立法上明确规定“民事调解检察监督程序”,肯定检察机关对于民事调解制度的监督权。

(二)对民事调解检察监督的范围进行准确界定

民事调解的检察监督很必要,但并不意味着检察机关进行检察监督时不受权力范围的限制。任何一种权利的行使都需要被法律界定在明确的范围,滥用权利比救济缺失后果更为严重。所以为了更好地保障民事调解当事人的权利,应该重视民事调解检察监督的范围界定,笔者认为应基于是否违反“自愿性原则、合法性原则”为界定标准展开:

1、违反自愿原则所进行的调解。第一,在调解活动中,法官违背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强行进行调解或者变相强行调解;第二,一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直接被另一方当事人的欺诈、胁迫行为所影响。

2、违反合法原则所进行的调解。第一,当事人通过达成调解的形式侵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比如恶意串通,虚假调解、恶意调解;第二,调解程序违法,比如是否属于可调解案件范围、是否超越调解期限、是否有人越权调解的行为、是否做到调解活动有卷可查、是否有应回避而未回避的情形;第三,法官在调解中的渎职行为,比如、贪污受贿等行为。

(三)对检察机关审查民事调解案件的方式及内容进行规定

不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出发,检察机关对于民事调解案件的审查应以书面审查为主、调查取证为辅,如此更符合民事调解案件的特殊形式及特点。检察机关若发现调解书内容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检察机关可以决定是否行使调查取证权。还有一种情况需要当事人(案外人)首先向检察机关申诉,以此为前提加之申诉人实质性的举证,检察机关进而进行书面审查。此种情况是当调解书内容无涉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虽有错误但不至于严重违法。

上一篇:男性大学生对性骚扰的认知与态度研究 下一篇:我国生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