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错误”的根源

时间:2022-07-24 06:32:16

素质教育比传统教育更能培养出社会即时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实用型人才,所以素质教育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门的特别关注,普通百姓也格外关心。素质教育中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更是贯穿其始终的核心部分,渗透在各门学a科之中,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素质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几年来,人们都在翘首期盼素质教育结出的硕果。但实践中的素质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难道就不能并举?

一、发生在学生中的几种现象

一天早晨,适逢我值班,发现有两个初一的小男孩在教室前面的花池里跳来跳去,问他们:“你们在做什么?”一个男孩子回答着:“这是我们的包干区,得捡干净垃圾,要不然会扣我们班里的分。”“那么你呢?你为什么不捡?”“是老师叫我出来的,我怕挨骂,所以只好出来。”听了两个学生的话我都无法高兴起来。虽然前面一个孩子非常热爱他们的集体,但他并没有意识到,草地本身的洁净、文明的行为远比扣分重要得多了。后面一个男孩子并不把此事当作自己的责任,只是怕挨骂,说到头,我们的育人只是用了一种相当于“暴力”的手段。我们是该清醒一下了,道德教育的方向到底在何方?

在学校吃饭的学生都知道,第四节课下课都要排好整齐的队伍进入食堂用餐,可是究竟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竟然一无所知。一天在食堂外边拉住了两个正在横冲直撞进食堂吃饭的学生,问之知道这样做对吗?回答:“这是不对的,我们班主任最头疼的就是被扣掉分数了。”另一个答道:“这个道理太简单了,我们一窝蜂过去,乱糟糟的,万一有人来检查,岂不是给学校抹黑?下次我们一定会注意。”这样的回答令我啼笑皆非。反复强调的文明、安全就餐被演变成了这样。

一天放晚学,我老远就发现一个背着书包的学生,左手握着车把,右手扬着一个方便面袋子,双脚奋力地蹬着,仰起脖子正往嘴巴里倒着零食,倒完后,手往后潇洒地一甩,袋子就在空中飞舞。

二、反思

我们说一种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的确需要一种严格的制度去辅助,但是对于分辨是非对错能力相对弱的青少年来说,首先应该让他们知道错在哪。要了解错误的根源,不要因为怕扣分、不被挨骂才去遵守。如果在学校一套,走出校园又一套,那我们的教育还是失败的。所以我们必须作一次深刻的反省,要解决“源头”问题。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是人,而且是未成年人,不是圣人,在成长过程中有待于我们教师去培养造就,难免会犯错误,而作为被冠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善待学生的失误,善待犯错误的学生,告诉他们错在哪,为什么错了,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不能以“你看看你,又害得我们班被扣了十分。”“你怎么就不能安安份份地不犯错?”这种口气来教育学生。长此以往,岂不是会让孩子们丧失是非判断能力?所以我们要耐心细致地解释为什么错了。错误的源头不解决,下次再犯的机会肯定会很大,如果错误的行为上升到了意识的高度,那么后果就会不堪设想。

当然,教育方法非常重要,但揭示错误源头的时机更为重要。见到别人做错事了,很多人直接反应就是开始骂人。一个人刚犯错的时候,内心难免焦躁、很不安,这个时候你再火上浇油不大好,所以见人错事不指责,要赶快协助,赶快把状况收拾收拾,然后告诉他刚刚错犯在哪儿。很多时候学生一犯错,老师马上就发脾气,劈哩啪啦骂一顿,学生常常被老师骂,信心都不见了。所以学生犯错的时候,老师当下要冷静,先协助他把这个错事打理好,之后再问他今天为什么会犯这个错,情况了解清楚了,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处处体谅他,处处指导他,就会觉得老师说得是对的,进而对老师也会倍加尊敬。

在学校里,教师每天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便被无形地放大,学生则会以为教师讲的、做的都是对的。因此,教师也是源头的一部分,教师不但要用真理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人格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这无声的语言,是最有说服力的,它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家庭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前一阵子,儿子生病了,作为母亲的我陪他去医院,长廊里塞满了人。儿子不懂事,尽往医生前面靠,不小心将医生前面的病例卡往前推了推。我无意识地小声警告着他:“别捣蛋,小心医生叔叔要发火,打你的小屁股了。”突然间,耳边传来一声大吼:“你们怎么这样教育小孩子?你应该说这是不对的,不能说医生叔叔要发火,要不然孩子始终无法知道是自己错了。”真的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竟然犯了这样一个大错。家长对这个错误的源头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家里往往父亲的拳头、母亲的责骂就是真理。有的家长往往在孩子犯了错误时还要掩过饰非,源头就此被掩埋。因此学校应加强和家长的沟通联系,为解决错误的源头问题共同努力。

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以及家长的配合支持,只要认真地长期坚持实施素质教育,我们相信,具有开拓进取精神、较高科学文化素养与良好文明习惯,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有较强适应与应变能力的新一代新人便会出现在时代的最前沿。

上一篇:对音乐教师语言艺术的研究 下一篇:要把小学办得更像一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