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胀风险渐行渐远

时间:2022-07-24 03:17:22

滞胀风险渐行渐远

滞胀指的是经济增长停滞和持续高通胀并存的局面,并不能简单地将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胀率上升的同时出现就视为滞胀。

自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在通胀压力不断升温、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背景下,关于对中国经济将陷入滞胀的言论就不绝于耳,即便在第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公布之后,对滞胀的担忧情绪依然存在。但笔者认为,这种忧虑有些杞人忧天,而且通过对第一季度经济数据的分析,可以判断滞胀风险渐行渐远。

滞胀指的是经济增长停滞和持续高通胀并存的局面,并不能简单地将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胀率上升的同时出现就视为滞胀。最典型的滞胀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但当时滞胀的形成是有着石油价格暴涨引发外部冲击这一深刻原因的。在当前缺乏外部冲击的影响下,发生实际意义上的滞胀可能性并不大。

“胀”之忧:通胀失控风险较小

从通胀角度看,在经济复苏期发生失控的恶性通胀的风险较小。数据分析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速领先于CPI两个季度而变化。在去年GDP增速总体呈现下滑态势的情况下,预计后期通胀的压力也会随之逐渐减轻。而且从历史上看,在经济增速较低的复苏期内,发生通胀失控的风险较小。“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增长目标下调为7%,不再追求经济高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通胀起到抑制作用。笔者认为,在尚处复苏期以及不再追求高增长的经济环境中,发生持续失控的通胀风险较小,不应对后期的“胀”过分担忧。

根据时间序列趋势性预测模型,二季度的通胀率将略高于一季度5%的水平,但从月度涨幅看,会低于3月份5.4%的水平,虽然通胀水平仍然会继续维持高位,但涨势趋缓,且呈现出平稳的特征。该结论从实际数据中也可以得到支持。虽然3月份的CPI、PPI和RMPPI三大价格指数都出现涨幅扩大,但与CPI的加速上涨相比,作为上游价格的PPI和RMPPI的涨势趋缓将会对后期CPI的过快上涨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从领先指标PPI购进价格指数看,在去年11月份达到73.5的高点之后,该指标总体上呈现回落态势,并且3月份该指标出现较为明显的环比下滑,这都意味着通胀压力在后期有望趋缓。

此外,从对影响CPI更加显著的狭义货币环境来看,M1同比增速已经由年初的39%降至当前的14.5%,这充分体现了为了抑制通胀所采取的紧缩货币政策的效果。对应于自年初以来不断下滑的M1增速,后期通胀来自于货币方面的压力将是持续缓解的。

“滞”之忧:经济仍将平稳增长

对于经济“滞”的担忧主要缘于前期PMI数据连续3个月的下滑。但在经过连续三个月的回落之后,3月份PMI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根据数据分析,PMI领先于工业增加值增速3~6个月而变化,仍处于50点上方扩张区域的PMI地回升,意味着工业增速在3月份也出现回升之后,后期仍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相应地,也会带动经济实现平稳增长,从而不会出现经济停滞。

由于投资对国民经济具有较为明显的即期和滞后拉动作用,一季度增速仍高达25%的投资将带动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另外,我们再从房地产投资与工业增速之间的关系来阐述年内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数据分析表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与工业增加值增速之间联系紧密,房地产投资不但对当期的工业增速有带动作用,而且对滞后3个月的工业增速也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目前房地产投资仍然保持着35%的较高增速,这可以保证第二季度的工业增速保持平稳增长。

从更长远来看,随着保障性住房的开工建设,房地产投资有望将走出与房地产调控背景下销量下滑相悖的走势,继续保持着较高增速,受此带动,工业增速也会保持平稳增长。无论从总投资还是房地产投资角度看,经济之“滞”都不会出现。

虽然一季度中国出现了贸易逆差,净出口拖累了经济增长,但是投资和消费这两架“马车”却有着良好的表现,投资仍然保持着25%的高速增长,消费增速在2月份出现下滑之后也实现了回升,3月份单月的消费增速更是达到了17.4%,明显强于2月份。

投资继续高增长和消费增速的回升表明中国经济的内生性增长动力正在逐渐增强。这一方面意味着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内生性动力的强化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更多地表现出平稳特征。

此外,虽然一季度出现了贸易逆差,但是进口和出口仍保持着高度增长,说明国内需求和外部需求仍然旺盛,复苏仍是全球经济的主要特征,这也大大降低了中国经济出现滞胀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所谓滞胀风险已经渐行渐远。

上一篇:美国降级冲击中国 下一篇:老字号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