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

时间:2022-07-24 03:04:26

内容简介

法齐娅·库菲,阿富汗唯一一位女性国会议长,自童年开始便亲眼目睹阿富汗人民的苦难与悲惨,立誓投身政治,面对质疑,诽谤,不公正的政治环境,一次次的暗杀与迫害,她始终坚定地与所有反对力量抗争,也幸运地躲过了一次次死亡的威胁。

她有一个 “我永远不会站在你和你的祖国之间”的丈夫和一段凄美至极的爱情。她代表阿富汗最贫穷地区的利益,代表正义的力量,她每一次走出家门都是充满危险的未知旅程,都无法保证自己能否平安返回,于是她只能在每次出门前给最亲爱的两个女儿留下一封信:如果她不在了,女儿们要怎样面对生活。请不要悲伤,你们要从中汲取,犹存的力量。

尽管生命充满苦痛与辛酸,但这本书里的每一段悲痛的情节都能让人见到希望的阳光。信仰超越了死亡,岁月沉淀了从容,绽放出最夺目的光彩。

书评

阿富汗,应该是一提起就让人觉得惊心动魄的国家之一吧。在这之前,虽然在电视新闻里听到过诸如、、什叶派的词,这个国家对我而言,就是永远出现在新闻联播后10分钟水深火热里的那一类:战乱、贫穷、宗教争端。

这本书也让我想起不久前看的有关朝鲜的一本书——《我们最幸福》,美国记者芭芭拉根据几个脱北者故事而写成。无论是朝鲜还是阿富汗,这两个容易被忽略却又神秘未知的国度,顶多就在国际新闻喧嚣的世界中,以灰头土脸或自嘲的形象出现几次。读《我们最幸福》的过程中,让我无数次一边流泪一边自问,这个世界会好吗?

可能法齐娅的这本自传,从某种程度上给了我一些答案,作为阿富汗历史上第一个女议长,经历过苏联入侵、内战和统治,她说——活着,是有使命的。书是由她写给女儿的17份告别信,以及她从童年开始到竞选议员的回忆组成。为妇女权利、儿童健康、教育机会而努力的法齐娅,虽说是女议长,但每天面对的暗杀、绑架、爆炸的威胁,让法齐娅同那些煤矿工人一样,不知道自己出门处理政治事务后能否活着回家。

有时在想,为什么在看那些自传式的故事时,会像发生在自己亲人朋友身上那般感同身受呢?会为两个曾经是恋人的脱北者多年后在首尔相见而落泪,会为法齐娅不顾大家庭的反对,以一介女流之辈在男人的世界里战斗而受鼓舞。那些故事的确离我们非常遥远,可能我们每个人都难以想象,为何脱北者偷渡后看到我们喂狗的一碗白米饭而声泪俱下,为何法齐娅要穿越喀布尔城的战火去学习英语,这些贫穷战乱远得只是新闻联播里不到一分钟的片段,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毫无关联,明日我们照样可以坐上地铁去上班,今晚照样有米饭青菜红烧肉吃。

也许这才是传纪的存在理由之一,我不认为我们只要活在自己这片和平的小世界里,就想当然去遗忘别处的苦难和纷争,去遗忘那些生下来就没尊严被唾弃的生命。战争从来都是一场一清二白的人生大洗牌,更有甚者披着宗教的伪善外衣,争夺权力糟蹋女性。我也并非什么热血青年,我也明白人和人生来就不平等,但不知为何,内心总是在向往着人作为人本身的权益,能够得到起码的尊重。比起以前一生下来就注定终身命运的年代,现在我起码还有给自己人生大洗牌的选择,就为这这份小小的自由,也能让人看到一点希望。

书中大部分都在写残酷的战争,在许多血腥而又绝望的画面当中,让我清清楚楚记得那一个情节。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哈米德从首都喀布尔不远千里来到普勒胡姆里,穿过凶险的炮火和关卡,差点被一场雪崩埋葬,只是为了向追求了四年的法齐娅提亲。这是多么惊险的浪漫啊,由于阿富汗的传统,法齐娅在婚前甚至只能从窗户里偷偷瞄那个未婚夫的后脑勺。但这并不阻止法齐娅新婚后几次三番去狱中营救哈米德,一切在小说中才能看到的情节,法齐娅全部都经历过,并且像个神通广大的女战士般死里逃生地做到了。

战火中,人们依旧要结婚生子,依旧会想尽办法在苦难中筹办一场体面的婚礼,依旧会去市场买东西、听收音机、晒晒太阳。生命的美丽就这样依旧绽放着,让人觉得只要一天这样生活下去,和平和安定就总会到来,经历过这些,人会变得有多强大啊,人才会知道自己活着的使命,究竟是什么吧。

上一篇:如何穿越时空 下一篇:向“一小捆”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