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广播电视论文

时间:2022-07-24 01:05:41

互联网思维广播电视论文

1用互联网思维来培养人才是顺应“被互联网改变了的一代”的需要

新一代特别是“90后”和“00后”。他们是在互联网下长大的,相对与“70后”、“80后”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他们的思维更活跃,对新技术的使用能力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更强,甚至可以到了无师自通的境界。因而,知识面也更宽。为什么老年人会觉得现在的小孩怎么什么都懂?这一切都来源于网络的神奇世界。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在新一代充满互联网思维的人面前,我们若不懂互联网思维,不用互联网思维来干预和设计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就无法适应和抓住现在、把握未来。有人把现在叫做“新个人主义时代”,也有人说是“后喻时代”,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悄然发生着转变。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写到,随着文化的进化,人们要面对从“前喻文化”向“后喻文化”的转变,前喻文化指的是,晚辈向长辈学习;而后喻文化则是,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3]。“50后”、“60后”可能永远也搞不懂“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飞机大战”,而为了安装一个APP应用,他们还要向自己的孩子请教。就像米德所说的,在不久以前,老一代可以毫无愧色地训斥年轻一代:“你应该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我曾年轻过,而你却未老过。”但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却能够理直气壮地回答:“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是年轻的,且正年轻,而你却从未年轻过,并且永远不可能再年轻。”原因就是因为:你不懂互联网。因此,广播电视人才的培养亦必须跟上时代的节奏。

2用互联网思维来培养人才是顺应全媒体时代的需要

面对互联网上长大的一代,面对处处需要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学校的人才培养必须转换思路,用互联网思维改变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刚刚成立的万达大学(这是一个专门培养企业人才的企业大学)的赵克欣副院长面对媒体的采访回答说,如今要想做好企业大学、人才培养,“互联网是标配”,很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作为一个尚处于进行时态的管理概念,难以盖棺定论。但是它至少意味着开放的平台、用户至上、信息交互、知识分享等重要原则。中国传媒大学的胡正荣教授认为互联网思维就是八个字“用户为先、开放分享”。互联网思维的关键是用户为先,用户至上。作为培养学生的高校,它的产品是什么?毋庸置疑:学生。而接收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就是用户。如何培养学生,即生产什么样的产品(已经不能用合格与不合格来体现,而是受不受欢迎来衡量)。围绕用人单位来思考、制定培养学生的方式方法才是王道。如今,是个互联网+的时代,无论是什么行业,如果不和互联网发生关系,必然是走不出困境。马化腾2014年说过这样一段话“互联网+是个趋势,加的是传统的各行各业。过去的十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很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特点:加媒体产生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影响很大;加娱乐产生网络游戏;加零售产生电子商务,现在已经很大。最近,互联网金融非常热,互联网将让金融变得更有效率,更好地为经济服务,符合‘普惠金融’的精神[4]。”虽然高校培养学生不是直接做产品经营,用“互联网+”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体现,但是,在相对的时间里也是很快能见效的。学校的长久发展却是不得不考虑的。因此,用互联网思维来重新规划和改变人才培养的方式才是强校之策。

3用互联网思维来培养人才是顺应“慕课”时代到来的需要

“慕课”就是互联网在线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本身就是互联网的产物。它要求教学者和学习者都要能熟悉并使用互联网,当然更要有互联网的思维。高等教育在探索教学改革方面,关注更多的是由教转到学的改革和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应用冲击着以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慕课”利用现在的互联网、移动通讯、无线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发出课程信息(微博、微信),可以有几万、几十万,甚至更多人在瞬间获得这些信息,知识的传递或师生间的互动可以瞬间完成。“慕课”教学的主要特点是教学内容的自主性、快捷性、互动性及传播的广泛性,改变了过去的传统团体传播为大众传播的方式,课堂教学的传播方式进行了创新,这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培养将来进行大众传播人才的高校和高校的老师在“慕课”浪潮到来的今天,促进了高校课程改革和创新,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下能够激发学生创新热情,以满足学生创新的欲求,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尝试。利用互联网的“慕课”进行教学是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4互联网思维的人才培养途径

4.1从理念上进行思维的转换

人才培养的思维转换关键在于要建立以用户(用人单位)为中心的培养理念。过去那种以我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和理念已经不能适应了。现在,我们更需要强调“用户”的观念,研究用户的人才需求标准和使用情况,寻找人才培养与企业(用户)需求的结合点。学会用新媒体的互动手段加强与用户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反馈用人情况。人才培养的思维转换还要充分运用大数据时代的大数据功能。麦可思的调查是数据,但是,遍布于网络的各类即时的返馈与互动信息和终端的使用情况,都是我们调整培养人才模式的依据。思维转换先要掌握用户。

4.2从课程的设计和授课方式上进行调整

传统的课程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高效获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传统的专业核心课程中基本上是以电视摄像、编辑、导演、制作、采访、专题片创作、微电影(微剧)创作等为主。这些课程虽然说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特别是大数据的时代到来,互联网时代的如微信传播与营销的策略、互联网思维等内容都没有任何涉及。这无论如何都无法满足互联网前长大的一代的需求,也不能跟上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要。还有就是课程的授课方式还是以传统为主。互联网的互动交互性和分享性特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未有体现。可以适当规定课程选修必须修一门或两门“慕课”,并在保证学生学科基础的夯实基础上,适时的开设如手机媒体、媒介融合、多能记者素养训练等课程。

4.3从师资知识结构提升方面进行调整

现代课堂中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发生变化。课堂内学生随时有可能给老师提出对或错,因为,他们懂得。老师由于年纪的关系不懂。老师关注的更多的是过去的,对于新生的知识接受没有学生快,由于人文社科知识的自我接受能力程度比自然科学高。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和发展给学生获取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平台。终端的多样化更是加快了这个步伐,也扩大了了解社科知识的人群面。一个2岁的孩子会熟练的使用apaid。现代信息技术甚至可以做到无师自通,而不少老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老师,对新技术的掌握相对较慢,有的甚至不会使用。目前,高校不开微博的老师很多,没有或者不会使用微信的老师也是大有人在。而这些互联网时代的新的传播媒介是我们了解信息,扩大知识,学习、交流的好平台。在学生们运用自如的情势下,老师是不是out,能不能和学生有“共同语言”,无代沟?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因此,老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了解、熟悉和运用时当务之急。学校应该鼓励和出台政策和措施,鼓励老师积极面对新媒体,从容应对新媒体,并达到能够得心应手使用新媒体的目的。

4.4建立与企业互动和循环的用人评价体制,让线下的用人效果在线上得到体现

运用互联网的“020模式”,建立良好的互动反馈互动的平台。对培养的学生进行即时在线的沟通交流,发现问题,有利于改进课程,不断调整,朝着有利于企业用人的需求方向发展。学生和企业的线上评价带来的不仅是学校的良性影响,还有被点赞和分享的学生更是有优越感对学校产生好感,成为学校铁杆的宣传员。学校的课程哪些有用哪些没有用,学生的互动是最好的了解途径。

作者:印兴娣 单位: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上一篇:工程接地技术广播电视论文 下一篇:可持续发展人防工程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