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幼儿审美想象的实验研究

时间:2022-07-24 05:53:25

5~6岁幼儿审美想象的实验研究

【摘要】审美想象是幼儿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美术活动是培养幼儿审美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中,绘画作品的选择会对幼儿的审美想象产生影响。本研究以8幅绘画作品的形式和主题为自变量,以72名5~6岁幼儿的审美想象为因变量,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美术欣赏活动中,幼儿的审美想象受欣赏作品的形式和主题影响。研究者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5~6岁幼儿;审美想象;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11-0033-05

审美想象是幼儿审美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审美知觉基础上以心象为形式的创造性的心理过程”。〔1〕正如黑格尔所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2〕因此,要提升幼儿的艺术能力,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幼儿园,幼儿的审美想象主要发生在艺术欣赏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欣赏作品会对幼儿的审美想象产生不同的影响。基于此,研究者通过实验,考察幼儿审美想象与欣赏作品之间的关系,为选择供幼儿欣赏的绘画作品提供相关依据。

一、研究设计

(一)被试选取

选择南京市两所省级示范园,每园随机抽取3个大班共6个班级,再在每班随机抽取12名5~6岁幼儿,男女各半,共72名被试。

(二)研究方法

实验采取2×2组内设计(又称单组实验),72名幼儿均接受两个自变量4种水平的实验。

本研究中的自变量为绘画作品的形式和主题。前者包括具象和抽象两种形式,后者包括幼儿熟悉的和陌生的两种主题。因变量为幼儿的审美想象。

(三)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8幅绘画作品,如表1所示。

(四)评价工具

研究者利用已有的关于创造性想象的评价工具,并结合对审美想象特点的分析,在相关专家的帮助下,拟制了《幼儿审美想象评价量表》。

研究者随机选取两组幼儿,由教师评定后分成“高能力”和“低能力”两组。选取一幅绘画作实验材料进行预测,用制定的量表加以评定,并对评定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相伴概率小于0.05,说明两组幼儿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见量表的实证效度较高。

研究者邀请两名评分者对72名被试的实验结果进行评分,再将评分数据输入SPSS17.0,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名评分者在审美想象总分评定上有显著相关,表明他们的一致性程度较高。由此可见量表的信度较高。

二、数据分析与结论

(一)整体分析

1.定义变量

(1)自变量方面,绘画作品的形式定义为A,其中具象为1,抽象为2;绘画作品的主题定义为B,其中熟悉的主题为1,陌生的主题为2。

(2)因变量是5~6岁幼儿审美想象得分。

(3)研究假设为,在欣赏不同形式和主题的绘画作品时,5~6岁幼儿的审美想象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数据处理与分析

因其中两名被试的数据无效,研究者最终收集到70份有效数据。研究者将数据输入SPSS17.0,对自变量形式和主题进行主因素分析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形式因素及主题与形式的相伴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否定虚无假设,表明5~6岁幼儿欣赏不同形式的绘画作品时审美想象具有显著性差异;主题因素及主题与形式的交互作用相伴概率均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接受虚无假设,表明绘画作品的主题及主题与形式的交互作用对5~6岁幼儿的审美想象不具有显著影响。

由表4可知,幼儿欣赏抽象画时的审美想象均值大于欣赏具象画时的均值,差异显著;幼儿欣赏主题熟悉作品时的审美想象均值略大于欣赏主题陌生作品时的审美想象均值,但差异不显著。

(二)不同类型绘画作品的多重比较

将不同形式和主题分别交叉组合成四种可选择的作品,包括主题熟悉具象画、主题熟悉抽象画、主题陌生具象画和主题陌生抽象画。随后对其分别进行比较,检验绘画作品的类型对5~6幼儿审美想象的影响是否显著。

1.定义变量

(1)自变量为绘画作品的类型,其中主题熟悉具象画为1,主题熟悉抽象画为2,主题陌生具象画为3,主题陌生抽象画为4。

(2)因变量为5~6岁幼儿审美想象得分。

(3)研究假设为,在欣赏不同类型的绘画作品时,5~6岁幼儿的审美想象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数据处理与分析

将数据输入到SPSS17.0,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方差单变量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主题熟悉具象画与主题陌生具象画、主题熟悉抽象画与主题陌生抽象画的相伴概率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接受虚无假设,表明它们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主题熟悉具象画与主题熟悉抽象画、主题熟悉具象画与主题陌生抽象画、主题熟悉抽象画和主题陌生具象画、主题陌生具象画与主题陌生抽象画之间相伴概率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否定虚无假设,表明它们具有显著性差异。

为了进一步作出比较,对不同类型绘画作品的审美想象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不同类型绘画作品审美想象得分按均值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主题熟悉抽象画、主题陌生抽象画、主题熟悉具象画、主题陌生具象画。

(三)研究结论

5~6岁幼儿欣赏具象和抽象的绘画作品时,审美想象的表现存在显著性差异。欣赏抽象画时表现出更加丰富的审美想象。5~6岁幼儿欣赏主题熟悉和主题陌生的绘画作品时,审美想象的表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形式和主题的交互作用来看,5~6岁幼儿欣赏不同类型的绘画作品时,主题熟悉抽象画的审美想象得分最高,主题陌生具象画得分最低。

三、教育建议

基于研究结果,研究者就5~6岁幼儿审美活动中审美想象的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一)关于选择能激发幼儿审美想象的绘画作品的建议

1.从作品的形式来看,宜兼顾具象画和抽象画,尽可能多选择抽象画

研究结果表明,5~6岁幼儿欣赏抽象画时表现出更丰富的审美想象。在欣赏抽象画时,幼儿总能产生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并能自编自导地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而在欣赏具象画时,往往“找到自己熟知的物体后就万事大吉了”。〔3〕

从幼儿心理的发展来看,5~6岁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已经具有内在的心理表征能力,且能够“将任意符号与某一对象或特质联系起来”。〔4〕抽象作品所表现出的形式层面的东西,幼儿的理解可能比成人更加敏锐。因此,在选择供幼儿欣赏的绘画作品时可以多选择抽象画。

考虑到幼儿的审美偏爱和审美经验,教师开始时可选择色彩明快、风格简单的作品,如蒙德里安、米罗等人的作品。当幼儿积累了一定的欣赏经验之后,再提供构图、用色相对复杂的作品,如波洛克、康定斯基等人的作品。

2.从作品的主题来看,宜多选择主题为幼儿所熟悉的作品

不同类型的绘画作品对幼儿审美想象的影响是不一致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在欣赏主题熟悉的作品时审美想象更丰富。审美想象的发生“需要以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为客观基础,以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和以往兴奋痕迹在当前新刺激下重新联结、复苏,以及贮存信息的重新组合为生理机制”。〔5〕幼儿欣赏主题熟悉的作品时,能够通过作品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验,甚至会把自己想象成是画中的主人公,从而产生审美体验。这正是实现了伽达默尔所谓的“观者的认同”,观者只有在对象中找到了自身的存在,才能实现对艺术作品及自身的理解。

(二)关于幼儿审美想象能力培养的建议

1.引导幼儿进行多感官体验和表达,培养幼儿审美想象的多样性

在审美活动中,儿童通常会通过多感官对作品进行感知觉。如,在观察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幼儿在欣赏《女芭蕾舞演员》这幅作品时,有的说自己听到了美妙的音乐,有的说小女孩的舞步很轻盈,有的则说小女孩的芭蕾舞裙很漂亮。幼儿通过多感官感知作品时,会产生多样化的审美想象。因此,要多鼓励、引导幼儿进行多感官的体验和表达。

在组织美术欣赏活动时,教师不但要善于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多感官的体验,还要善于引导幼儿用多种表达方式诠释作品。以欣赏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爵士乐》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感知作品,如让幼儿通过天气特征来感知作品,看作品表现的是晴天还是阴天;通过音乐来感知作品,看作品表现的是欢快的还是舒缓的风格。然后,引导幼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诠释作品,如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欣赏作品时的想法和情感体验,用肢体语言诠释作品中的旋律,或用绘画的形式将自己的感受呈现出来。

2.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丰富幼儿审美想象的情感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早期的情感激活对个体的感觉皮层特化具有源头奠基性和终身动力性影响,情感体验能力是审美表象建构的感性驱动器。〔6〕审美情感渗透在审美想象的整个过程中,不仅是审美想象的动力,也是审美想象能力的表现。如果没有情感作为中介和动力,想象活动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7〕因此,培养幼儿的审美想象,应注重激发儿童的情感体验。

在组织审美教育活动时,宜以情感体验式教学代替知识授受式教学。在教育内容上,宜减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增加欣赏性和情感性体验;在教育方法上,要改变教师主导的“填鸭式”教育,宜采用以幼儿为主体的探索发现式教育;在教育评价上,不要只重视对教育结果的评价,更要重视对教育过程的评价。教师可有意识地组织开展专门的情感体验活动,如在母亲节请幼儿设计礼物送给母亲。此类活动可以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审美活动会给幼儿带来更强烈的情感体验。

3.引导幼儿进入作品情境,提高幼儿审美想象的丰满性

研究者发现,幼儿进入作品情境的程度不同,表现出的审美想象的丰满性具有很大的差异。如,在欣赏作品《划船》时,有的幼儿能够完全进入作品情境,描述出划船时的感受;有的幼儿则徘徊在情境之外,只能简单的陈述作品中出现的人和物。可见,幼儿能否进入作品的情境,对其审美想象的丰满性具有很大的影响。

引导幼儿进入作品情境,需以幼儿对类似情境的真实体验为基础。为此,在审美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先带幼儿到现实情境中开展体验活动,以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再呈现相关作品,引导幼儿进入作品情境。最后,教师可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以帮助幼儿将自己的情境感受转化为艺术创作。

4.开展创造力训练,培养幼儿审美想象的独创性

审美想象能力是大脑对审美知觉材料和原有经验进行加工改造之后形成审美意象的能力。因此,幼儿对材料和经验进行加工改造的能力决定了其审美想象能力。对幼儿进行创造力训练,向幼儿传授相关的思维技巧,有助于幼儿审美想象独创性的发展。

创造力训练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1)运用“头脑风暴”法。组织幼儿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讨论,以引导幼儿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解决同一个问题。如,教师给出几个固定图形,让幼儿进行不同的组合。(2)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推理能力能够帮助人们提高预测和判断事物发展趋势的能力,有助于儿童联想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故事续编和图片组合等方式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3)运用自我设计法。自我设计法主张让幼儿对自己的生活、学习进行自我规划和设计。如,让幼儿自己设计班级环境,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等。

参考文献:

〔1〕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186.

〔2〕黑格尔.美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1962:375.

〔3〕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9.

〔4〕H·加登纳.艺术与人的发展〔M〕.兰金仁,译.北京:光明出版社,1988:165.

〔5〕邱明正.审美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194.

〔6〕林正范,丁俊.创造性想象和推理的脑电特征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2003,(12).

〔7〕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60.

上一篇:贝克汉姆六年美国梦 下一篇:别太在意 第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