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的运用使小学数学更精彩

时间:2022-07-24 03:47:29

生活化教学的运用使小学数学更精彩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兴起。数学教学除了考虑要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外,还要抓住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力求从生活角度出发,把教学活动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就是数学课堂上的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要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能力,能通过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的实际难题。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小学数学中的很多知识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出处。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生活化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从而学好数学。那么,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到底如何运用呢?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中蕴藏的生活知识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化的特点,而数学的特点是抽象和逻辑性,再加上传统的教学课堂讲究教师口授为主,课堂枯燥,很难激发学生兴趣。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相联系时,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要善于从生活中取材,截取生活片段,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就在隐含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例如,我们平常接触的乘车问题:三年级两个班的全体师生120人要去春游,现在有大车和小车两种乘车方式,大车可以坐30个人,来回车费100 元;小车可坐15人,来回车费50元,同学们可以算算哪种方法去春游是最划算的。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明白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利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主导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关键因素。数学的理论知识虽然比较枯燥,但其中隐藏的生活因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怎么把生活和数学结合,怎么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怎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是生活化教学的目的。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很多,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素材,和学生一起探讨和研究。比如在教授“乘法估算”时,教师可以及时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15人结伴出行,需要买15瓶水,每瓶水要2.5元钱,那么大概要带多少钱才足够买水呢?这时候学生会进行估算,2.5乘10等于25,2.5乘5是7.5,那么大概应该带30元左右的钱。通过创设的生活化情境,学生更能有代入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欲望。学习兴趣是小学生最好的教师,是学好一门知识的前提,当教师把枯燥的数学和有趣的生活结合起来时,数学才能脱离呆板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使用多媒体教学,创造学习数学的环境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有些数学知识虽然和生活联系紧密,但是超出小学生的认知范围,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借助其形象、生动的特点,模拟生活中的场景,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形象的画面,让小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增加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体验。

如:在“认识小数”一节课中,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出情境:周末小红和奶奶去超市购物,奶奶年纪大了,眼神不好,小红不明白商标上标的数字,也找不到导购帮她解答,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她提供帮助吗?接着,教师可以播放准备好的视频,让学生去观察和思考,同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商标上的数字,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积极性会非常高,也更容易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数学知识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活用教材,丰富数学教学内容

教材中的生活知识非常丰富,但由于被编入了教材,注重了知识性,而忽略了生活性,因此显得与生活脱离了关系。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充当连接生活和数学知识的媒介,将生硬的“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连,达成共通,改变数学教学枯燥无味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授课中,活用教材,给数学知识增添生活的乐趣,同时给数学课本增加一些“营养”,努力使课本真正为学生所用。

比如:在利用七巧板拼图的授课中,让学生把七巧板这玩具和图形结合起来,先让学生用3块七巧板拼,接着是5 块,然后是9 块,这样学生在拼图过程中尝到了乐趣,会更加乐于拼图。这时候,教师完全可以脱离教材,让学生自由发挥,学生有了创造力,也更愿意展示自己。教师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中缺少的一些生活化气息在课堂上进行弥补,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真正让学生意识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化教学也因此实现。

数学是从生活实际中起源的,也作用于生活,数学和生活的紧密关系,是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需要传递给学生的,教师让学生感知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使之从小培养数学素养,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极具作用。让学生学会利用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是新课改对数学课程的要求。在小学数学中,教师应该勇敢地推开书本,把教材上的内容和生活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伟.数学课程标准研修与教材分析[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邱乙忠.数学生活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

上一篇: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研... 下一篇: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展现学生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