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尽黄沙始得金

时间:2022-07-23 11:06:08

课堂教学是技术,更是艺术,如文学作品:跌宕起伏,虚实相映,意味深长;似影视作品:新颖别致而又韵味深长,极尽铺垫、映衬、蓄势、呼应之能事,可见语文教学之精妙。

如果课堂仅仅是知识的铺叠、输灌而无语言艺术的表现,仅仅是教学板块之叠构、并排而无转承、环扣的巧设,那么这样的课堂将是灰色的、死水般的、机械的工业流程。

语文教师应努力追求知识与艺术于一体,行云流水、“语文味”十足的课堂。在四十五分钟里,它的行进速度是慢板与快进的精心安排,是设伏与回应的环扣,是层层铺垫而至高潮的喜悦,是品味语言、感情朗读的会心,是人文思考余味无穷的邃远。我们呈现给学生的应该是通体的舒畅、感觉的盛宴。

我试以《老王》为例详解: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今天上课,我们将一起来认识三位老人,大家猜一下是哪三位?

(学生很好奇,七嘴八舌地猜测。)

引出三位老人:老王、杨绛、钱钟书。

首先,介绍杨绛、钱钟书夫妇。得出他们是生活条件比较好、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名”老人。而第三位老人呢――是老王。

板书:王老。

(故意出错,以激发学生辨析“老王”和“王老”字面意义下的区别。)

师生在辨析中明确老王是个普普通通的平凡老头。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可以调动起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还可以创设这节课的情趣气氛,对于学生进入文本打下基础。我的这一导入则是选取三个老人既相同又不同的特点,同时又直指文章主旨的关键问题入手,为下面的教学设伏。希望能勾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过渡:两位“名”老人与一个平凡老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二、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具体语句看一看“老王”是一个怎样的老头。

学生朗读课文,在文章中圈点勾画。

(设计意图:语文课必须有学生的阅读。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艺术,不在其中穿行、涵咏不能知其味。学生只有在感知文章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思想才能和文本共鸣、碰撞,产生自己的感受和品悟。)

预测:1.瞎眼老头,身有残疾。

2.贫困――生活在大杂院里,靠一个破三轮车过活。

3.孤苦无依。

4.老实厚道。

5.善良。

(说明: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回答较混乱、无序,教师需要加以引导:(一)1.身体状况;2.生活状况;3.性格品质。(二)1.直接叙述;2.直接描写;3.暗示性叙述描写;4.具体事件中的体现。)

(设计说明:这两种指导视课堂学生的表现而定。总之,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人物形象从文章中来,一切皆来自文本。)

穿插引导:品味语言

(在理解人物形象、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体味语文之妙,涵养“语文味”。)

思考:

在语言这好似冷冰冰的外壳下你有没有感受到温度,领会情感?试着找出这样的句子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如:“有一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有出息。”一句体现了老王的孤苦无依。

教师指导学生:1.观察这一句话在使用标点符号上有什么特点?

――用了两个逗号强调了“死了”和“没有出息”。

2.这样写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让读者感到老王多么的孤苦无依和可怜。

指导:试着读这句话,读出这种孤苦无依的可怜。

学生在文章中再找出一些能体现感情的句子自己读。

小结:总体看来,老王是一个生活贫困、孤苦无依,但心地善良、知恩图报的人。他和我们一家不是一类人。

(设计意图:如何读“语言”?这里做了个尝试:读其“变化”处。一句本就简短,又被作了切分,用了三种不同的标点符号。不同寻常必有深意,细加体会必能感受其中的情意。)

三、跳读文章,选取有关语句回答。

1.对于这样一个人,生活在他周围的人是什么态度呢?

(1)人都不愿坐他的车――看不起他。

(2)有人说,这老光棍……――蔑视他。

(3)晚了一步,没进组织――没人要他。

(4)“早埋了”――漠视他。

在分析中,请学生试着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这些感情。

2.杨绛一家是怎样对待老王的呢?

再次跳读文章,选取有关语句回答。

(1)“常坐老王的车,和老王闲聊”――“常”字说明有照顾之意。

(2)“女儿给他大瓶的鱼肝油吃,晚上就看得见了”――“大瓶”一词起修饰限制作用,“晚上就看见了”补充说明很有必要,不可删去,让人看到了杨绛女儿是真心地帮助老王。

(设计意图:读“语言”的第二种尝试:读其“动词”、“修饰词”。语言本是生硬、冷冰冰的,可用了不同的修饰词就有了味道和情感,琢磨它,品味它,也就走进了文本和作者内心。)

(3)我经常问老王的情况。

小结:这些事件都体现了我们一家对老王的同情和关心。那么老王又是怎样回报我们对他的同情、关心的?

学生七嘴八舌地抢答。

引导:在这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哪件事?

四、深入品味细节:8―22节。

1.老王送鸡蛋时是什么样的状况?

――品析人物形象:“直僵僵地”“镶嵌”等词运用夸张手法表现老王的病很重,状况很差。

追问:读到这一段时,给人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把老王写得这么“丑”,令人害怕,望而生畏?

学生思考、发言。

――这是以丑衬美的写法。外表丑与内心美形成强烈反差。杨绛特有的“冷幽默”笔法。

2.老王的突然造访,送鸡蛋、香油,我是怎样的反应?

学生在文章中圈点勾画,找出答案。

――“我强笑着说:老王……”“强”字透露了我内心的震撼和感动。

引导:这一句中“强”能否去掉?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教师范读:

――(1)去掉“强”字,用夸张语气读出惊喜、高兴之情。

(2)和上一种读法对比,加上“强”字,语速迟缓,哽住嗓音,疑问式朗读,读出酸楚和感动。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范读是语文教师必练的基本功,只有教师读懂了文本,读出了文本所表现的情感,给了学生以范例,学生才会在此基础上有所悟,有进步。)

3.我还有什么反应?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回答:我转身拿钱给老王,老王说“不是要钱”,可我坚持给他。

追问:老王来此的目的是要钱吗?我为什么坚持给他钱?

――老王不是为钱送鸡蛋,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可我坚持给他钱是为了“心安”。

4.把老王送走后,我又有什么反应?

――自责忘记了请老王坐,忘记了请老王喝茶。

引导:杨绛是一个文化修养极高的作家、名人,为啥连这起码的礼仪都忘了呢?

学生深度思考,回答。

――有这个反应,我们读出了杨绛对自己的内心剖析:她感觉自己对老王的帮助还不够,关心还不够,和老王之间还有距离。她感到了“惭愧”。

(设计意图:读“语言”的第三种尝试:课堂“追问”。大家的文章多含蓄,阅读就要有层次和深度。教师要循着文本思路铺垫、引导,让学生顺利的进入文本内部领会情感主旨。)

5.理解“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的涵义。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对老王的关心不够。作者认为自己作为幸运者应当更多、更深入地关心、帮助社会上不幸的人。

教师小结: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莱莎修女说:这个世界贫困的根源就是缺少爱,感觉自己没有人要,是人类所经验到的最糟糕的一种疾病。中国人讲究临终关怀。老王离开之前多想体味人间的温情,少一些金钱关系,多一些人间温暖,老王希望自己得到真正的关怀而不仅是同情,但没有实现。这是老王的遗憾,也是作者的愧怍之处。可敬的是,作者明白了这一点对自己无情的解剖、深刻的反省。她希望:人与人的交往应多一点关怀,少一点自私。

教学反思:

1.语文课堂姓“语”,应当充满“语文味”――有琅琅的读书声,有浅吟漫唱的“咬文嚼字”。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艺术。

2.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之“得”决定教学成效,应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由课堂所学习方法、能力向课外迁移、创造。

3.教师要锤炼语文基本功

(1)自己读懂文本之功

懂其整体思路、懂其思想感情、懂其语言之妙、懂其写法之巧。

(2)朗读文本之功

(3)课堂设计之功

①构建针对文本的知识。

②设计教学思路:切入点――推进线――训练面。

③设计注重整体性、实效性、语文性。

4.让文本走进心灵

实施恰如其分的学习法,让学生在“读―思―悟”过程中挖掘文本的语言意义、人文情怀和思想情感。

上一篇:怎样激发写作乐趣 下一篇:例谈指导学生写好中考作文的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