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人税收遵从行为博弈分析

时间:2022-07-23 09:24:11

纳税人税收遵从行为博弈分析

摘要:创建基于行为博弈的税收遵从均衡模型,将处于相同税收境况的纳税人视为一个群体,则个体纳税人选择税收遵从策略从纳税人群体角度来看就是以一定的概率选择该种策略。面对正常税务检查与严格税务检查并存的环境,纳税人税收遵从博弈稳定均衡策略形成不但取决于税制的特性,而且依赖于其他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决策。依据税收遵从博弈均衡的形成机理,提出建立我国税收遵从激励监督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 行为博弈论;税收遵从;纳税人;均衡模型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3)03-0084-04

治理纳税人的税收不遵从行为,可以说是税收理论研究和税收征管实践中的永恒问题。本文从行为博弈论角度引入信任互惠、公平偏好和学习博弈等来分析纳税人处在正常税务检查或严格税务检查环境下是否选择税收不遵从行为。

一、文献综述

行为博弈论以人们的有限理性替代完全理性,考察公平偏好、信任互惠与学习过程在人们真实的博弈过程中的作用,这些影响人们博弈行为的心理因素不仅可以在可重复、可控制的实验条件下得到验证,而且可以引入到解释现实委托关系的数理模型中,为委托关系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Rabin 是最先将公平偏好引入到行为博弈理论分析框架的经济学家[1],随后许多学者对Rabin行为博弈模型进行了完善和推广。Dufwenberg and Kirchsteiger把Rabin行为博弈模型推广到多人之间博弈中,定义了序列互惠均衡[2];Bolton and Ockenfels把公平偏好作为公平规避因子融入到人们的效用函数中,发展了非公平厌恶模型[3]。Berg Dickhaut and McCabe最早进行了信任博弈的实证分析,表明人们在自利偏好之外存在着信任互惠的行为,其研究结论逐渐被经济学实验所证明[4]。

在将公平偏好应用于委托模型研究方面,Fehr and Schmidt通过实验发现人对不完全契约具有强偏好[5],并且理论证明了人对公平的关注可以解释这种偏好。Grund and Sliwka研究结论表明,不公平规避人比纯粹自私自利的人会付出更高的努力[6]。Claudia Keser and Marc Willinger证明了基于公平的最优支付理论比传统理论的预测结果更符合实际[7]。Nabil and Ramon的研究表明由于环境的复杂性和委托人之间的信任而产生不完全契约,信任的产生使得契约的签订和履行的成本减少[8]。Buchner and Guth通过三人最后通牒博弈比较了信任与激励契约在产出效率方面的表现[9],结果表明信任在减少监督人行为的成本和降低道德风险等方面与激励契约一样有效,并提出了进行制度改革的建议。

二、正常税务检查下的纳税人税收不遵从决策的行为博弈分析

四、治理税收不遵从的政策建议

为了治理好税收不遵从行为,提高我国税收遵从度,我国税务机关应解决如下纳税人申报纳税中的激励问题:

第一,要防止纳税人采取税收不遵从行为,使其诚信申报纳税,税务机关必须加大财务会计信息体系建设的投入,提高税务人员搜集所有纳税人收入、利润等信息的能力。在加快 “金税工程”与社会中介组织、银行等全社会信用体系联网步伐,建立以信息化和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纳税人财务信用信息搜集体系和税收征管体系。税务机关应根据纳税人过去的依法申报纳税信息,将纳税人诚信纳税信用分类。对于税收遵从行为声誉差的纳税人,进行严格税务检查管理,让纳税人都来重视自身的声誉,促进全社会税收遵从行为激励机制的建立。

第二,在强化税务审计检查的基础上严格税收执法。建立基于科学合理的计划指标和考核机制基础上的征税能力评估制度,督促税务机关和税收征管人员严格税务稽查和执法;国家要加大对税务部门和税收征管人员的奖罚力度,对防止纳税人税收不遵从行为发生得力的税收征管单位和税务干部,给予较大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防止纳税人税收不遵从行为发生不力的税收征管单位和税务干部,给予较重经济、法律和行政处罚[10]。

注释:

①当然这里的两个纳税人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可以看成是两类纳税人即采取税收遵从的纳税人和不采取税收遵从的纳税人。

参考文献:

[1]Rabin,Matthew. Incorporating fairness into game theory and economic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1281-1302.

[2]Dufwenberg and Kirchsteiger. A theory of sequential reciprocity[J].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2004,(47):268-298.

[3]Bolton and Ockenfels.ERC: A Theory of Equity, Reciprocity and competi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90):166-193.

[4]Berg Dickhaut and McCabe. Trust, reciprocity and social history[J].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1995,(X):122-124.

[5]E.Fehr and K.M.Schmidt. Fairness, incentives and contractual choices[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0,(44):1057-1068.

[6]Grund and Sliwka. Envy and compassion in tournaments[R]. University of Bonn, Working Paper,2004.

[7]Claudia Keser and Marc Willinger. Theories of behavior in principalagent relationship with hidden action[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7,(51):1514-1533.

[8]Nabil and Ramon. Trust and discretion in agency contracts[R].Harva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 2001:2-15.

[9]Buchner and Guth. Incentive contracts versus trust in threeperson ultimatum games: an experimental study[J].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4,(20):673-694.

[10]刘振彪. 我国税收遵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0,(3):93-96.

上一篇: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后财政支撑能力研究 下一篇:次贷危机后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及退出机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