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效课堂教学的探究

时间:2022-07-23 08:08:02

关于高效课堂教学的探究

【摘要】本文主要从课堂教学中的“讲”、“导”、“锢”、“放”、“示”、“启”几方面,论述了课堂教学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达到“多练”、“多思”、“多悟”目的。这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尝试“少教多学”的又一创点。

【关键词】少讲善导 少锢多放 少示多启

为了能充分的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语文课堂教学需讲究三个“少”,注重培养学生的三个“多”。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少讲善导,让学生多练。

众所周知,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可以通过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程度来衡量。而要想最大程度的体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性,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少讲”,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怎样才能协调兼顾到既能圆满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又“少讲”进而充分的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呢?关键在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教学方式,及对教学内容所进行的设计处理方式,还在于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这个道理借用到语文教学中讲究的“少讲”,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讲”为“导”,变“多讲”为“善导”,做到“善教善导,主动发展。”这可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学生不看老师不讲,强调学生课前要自主预习;第二,学生不议老师不讲,强调学生学习新知时要与同桌同组进行探究交流展示;第三,学生不练老师不讲,强调学生课程要完成相应的训练。这三个原则相成相辅,相互促进,促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是教师由“少讲”向“善导”转化的有效途径。

教师“善导”,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引”的角色,主要以下几方面实施:

1.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的兴趣能集中到要学习的内容上时,教学目的就实现了一半。2.引导学生的由易到难的解决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合作探究活动中来。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深入问题的研究,训练发展学生的能动性,体现课堂学习的主体性。4.引导学生乐于展示合作探究成果,发表看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表达能力。5.引导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巩固、迁移、拓展知识。

总之,教师通过约束不利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的方式,使整个授课过程不再是“死教”而是转为“活引”,让整个课堂活跃高效起来。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少锢多放,让学生多思。

由于初中语文课文内容相对长,我们教师往往会担心在一、二节课时内无法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就不知不觉的走“就事论事”、“以篇学篇”的路子。每一篇课文都是进行“字词、分层、概括层意、归纳中心、写作特点、课后练习”六部曲教学,一个模式的解决问题。这样就禁锢了学习的范围,学生就不能放开思想,拓展思路、发挥想象,活跃思维,而“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语)。我们提倡“少锢多放”,目的是让学生多一点思考、拓展的空间,不要让认识局限于一篇课文、一本教科书的学习。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当完成小说主题(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裸的金钱关系)的归纳后,教师的授课是否就到此而止了呢?我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结束了,但老师不应就此停止对问题的探究,还可以借此放开,让学生思考讨论的更多问题。如:如何看待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由此展开对社会相关问题的讨论,通过讨论评判一些不良的现象,让学生明辨是非与曲直,也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体会中学习。或者说,语文教学不能总苛求于对一篇文章的通篇理解,有时“一课一得”也是未尝不可的。又如:学习散文《鼎湖山听泉》,如果学生能够学会文中那些排比、比喻套用的修辞手法,并很好的运用到作文写作中去,而不是只锢着局限在学习“对课文内容的总体把握,对各知识点的了解”,这样对学生来说就是一桩“丢芝麻捡西瓜的大买卖”了。看来俗语说的“教无定法,贵在有法”是不无道理的。再说“学起于思”,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放开思维的门阀,一定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引起学生的思索,收获更多的知识。

三、课堂教学中教师少示多启,让学生多悟。

这里要说的“示”意指“展示”而非“示范”。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少展示个人解决问题的“能耐”,把时间精力放在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上,让学生感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也不要急着展示问题的答案,把重点放在启发、指导学生质疑、交流,让学生提出异议,发表看法;教师更不应代替学生答题、解释,而是多一点启发、鼓励学生独自表达、陈述,让学生勇于展示探究的结果,哪怕学生说出的答案是偏离了教师原先所预设的范围了,也要把展示答案的机会权力让给学生,让学生多一点思考,多一点感悟,多一点自我表现,这样才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的悟性,达到主动求知,以学促教的目的。

例如:关于古诗词句子的赏析教学,教者不能因为担心学生对于句子的赏析不够完美、标准,就急着展示出赏析的“标准答案”,这样,学生即便把答案读背得再熟,对于诗句的理解感悟也只是流于形式,并不真掌握方法要领。对于诗歌的赏析,得先教会学生赏析的方法步骤,然后就放手让学生自行按照方法步骤对各诗句进行赏析了,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有学生赏析不够透彻的,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展示,然后互为补充、加以完善了。有时,特别是在上公开研究课上,教者往往为了完成原定的教学任务,或者想更快的结束上一环节转入下一个环节,就不由而自主地把解决问题的过程简化,过早的展示问题的答案,或把探究、讨论、交流的环节过早收场,以教师的解说代替学生的展示,这种流于形式的做法,表面看,课型似乎很完整、完美,但这种做法很是不利于发展学生合作能力和展示能力,归根结底也算不上是高效的课堂教学。

所以说,语文课堂教学中,师者努力做到“少讲”、“少锢”、“少示”,注意培养学者的“多练”、“多思”、“多悟”,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研究2011版》广西教育出版社。

[2]《我的叔叔于勒》《鼎湖山听泉》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

上一篇:初中英语教师备课时怎么备学生才能最大效果利... 下一篇:探讨加强《建筑法规》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