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外说意象

时间:2022-07-23 06:49:31

《说“木叶”》探寻了“木叶”这个词语在古诗词中的特殊含义,由其起源谈及其发展,并由此揭示了诗歌的暗示性问题。

作者认为,“木叶”从概念上讲就是“树叶”,但古诗中鲜见“树叶”,而“树”“叶”都有单独出现,古人并非出于文字洗练的考虑,因为自从“木叶”一词在屈原《九歌》中出现后就被历代诗人反复运用,并且成功衍生出“落木”一词,“木叶”“落木”与“树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由此可见,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文章主体部分探讨了“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木叶”和“树叶”在概念上是相同的,但在诗歌形象上有很大的不同。“树叶”中“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互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而“木叶”中“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正如作者在文末总结所言:“‘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说到底,作者写这篇文章,除了阐释“木叶”这个意象的特殊含义,还揭示了诗歌的暗示性问题。字词的暗示性,区别于其概念义,所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如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等,这样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有弹性的,是要依据上下文、整首诗来表达或理解的。我们鉴赏诗词,应善用联想,抓住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个特点,去品味那些言外的微妙的意味。

“木叶”是古典诗歌中的一个意象,了解了其艺术特征后,对于我们阅读有关它的诗歌非常有帮助。这也就告诉我们,在阅读与理解诗歌作品时,应首先抓住诗歌中的意象,由意象特点联想到意象所包蕴的暗示内容,再进行联想和分析,这样我们就不难分析和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了。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并分析诗歌的意象呢?

了解意象是什么

意象是诗歌鉴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指诗人的思想、情感等,“象”指物象、形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感的组合,它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只具有概念义的物象,而是具有了暗示性的物象,它是凝聚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诗人感情的载体。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句,作者把“梧桐”“细雨”“黄昏”这三个意象组合在一起,传达出一种孤独悲凄与绵延不绝的愁情。我们在这里说的意象主要是指事物形象,即客观物象。

熟悉典型传统意象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意象来表达主旨思想及感情,这些意象代表了我们民族共同的情感体验,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熟悉这些传统意象,有助于我们对诗歌的理解。如松、菊、梅、竹、兰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日落、夕阳、黄昏、落花、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猿啼、杜鹃鸣叫都很悲凄,多用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当我们读的诗词多了,积累的意象也会相应增多,可以对所积累的意象进行分类整理,将表现同一种思想感情的不同意象集中在一起记忆。如同是表达思乡、思念亲人之情的意象,有月亮(“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鸿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双鲤(“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有捣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等。

抓住意象的特点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并不是所有的意象都有固定的象征意义,那么对于这类意象,我们要结合意象本身和作者的写作背景去分析意象所表达的含义。如《望海潮》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句,就选取“桂子”“荷花”两个意象,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也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则共同描绘了一幅苍凉萧瑟的秋景图,强化了作者孤寂痛楚、凄怆欲绝的思乡情感。

注意整体阅读

古诗词中出现的意象一般不止一个,而是多个,且这些意象不是孤立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由颜色深浅、虚实、远近组成的一幅幅图画。我们需要把这些意象串联起来,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如柳永《雨霖铃》中用了“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酒”“杨柳”“晓风残月”等一系列意象,叙写了离别时的凄婉缠绵、离别后的孤苦凄凉。

古典诗词含蓄蕴藉,抒情性强,都是通过意象来营造意境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意象的背后活动着诗人的身影,表达着诗人的情感。我们也只有在准确把握意象的基础上,方可进入诗人的心灵,悟出诗歌主旨!

[练习]

1.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中所描绘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

2.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早 发

罗 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孤鸿”是这首词的主体意象,词人还选用“缺月”“疏桐”“漏断”“寒枝”“沙洲”等意象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独”“孤”“惊”“恨”“不肯”“寂寞”“冷”等富有情态的字眼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

2. 这首借助典型意象来体现“早”。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但诗人已经携剑登程;颔联“鸡唱”表明天刚黎明时分,“独”表明由于时间尚早,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白草”“微有路”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早,气温低,“浊河”也因天寒而“冻无声”。(本题属于诗词鉴赏中的“一字领全诗”的题型,全诗如何表现关键词“早”,应该在整体关照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上一篇:生物热点试题 下一篇:由《谈中国诗》谈古诗暗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