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海发展国际物流业”的思考和建议

时间:2022-07-23 05:07:58

对“上海发展国际物流业”的思考和建议

国际物流是世界上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这种物流是世界上有型商品的必然组成部分。国际物流可以实现各国之间的贸易活动。

国际物流的总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即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国际物流系统是由商品的包装、储存、运输、检验、流通加工和其前后的整理、再包装以及国际配送等子系统组成。因其是为跨国经营和对外贸易服务,使各国物流系统相互"接轨",因而与国内物流系统相比,具有国际性、复杂性和风险性等特点。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国际物流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目前,世界上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遍布全世界,跨国公司的产值已占到发达国家总产值的40%以上,跨国公司正向围绕总体战略协同经营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从而对国际物流提出更高的要求。 上海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一直保持快速发展,上海口岸2007年进出口总额为520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5%,增幅连续第3年超过20%。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比例仍保持在四分之一左右。2007年,上海口岸进口呈逐步加速之势,全年进口货值1924.3亿美元,同比增长18.6%,日均进口达5.27亿美元。出口依存度以上升到60%。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使我国在世界贸易的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提高的竞争能力和经营优势,加强国际物流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国际物流业是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迅猛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网络经济发展的产物。加快发展国际物流业,是顺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必然选择,它对提高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以及扩大对外开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十年来,上海经济和外贸以平均每年两位数的增幅快速增长,这为上海发展国际物流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首先,从地域优势看,上海地处华东地区,同时作为长江的龙头,上可辐射至华北地区,下可辐射到华南地区,沿江可辐射到中西部地区。其辐射面之广,是国内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

其次,从基础设施看,上海正在形成包括交通运输、加工、仓储配送、信息网络等多环节组成的物流大循环系统。上海在“九五”期间,与国际物流业发展有关的信息港、航空港、深水港“三港”逐步建立,其中,作为中国电信三大国际出口局之一的上海电信已拥有通达全球的高速通讯网络,使上海国际物流业发展具备了信息支撑的保障。

更为重要的是,上海拥有一批强势的国际货运及仓储企业。1992年以前,上海只有29家国际货运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经原外经贸部批准的上海货代企业目前已有338家,(其中,外省市在沪企业121家,占35.8%,上海本地企业217家,占64.2%。在这些企业中,三资企业119家,占35.2%,其中包括:马士基、APL、FedEX等国际级物流企业的参与。)

上海外贸仓储企业现有仓库47个,面积约99万平方米,2000年总收入3.7亿人民币,日储存量52.8万吨。

外贸货代、仓储企业数量的增加,反映了国际物流业务量快速增长的趋势。(上海70%以上的进出口运输均由货代企业承担)代表上海国际物流发展规模的国际集装箱运输量在近几年平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2007年口岸进出口总额达到520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5%。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6亿吨,连续三年位居全球首位;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615.2万标准箱,跃居全球第二位,其中洋山深水港区达到610.8万标准箱,水水中转比例超过45%。上海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5156.6万人次,增长12.1%;航空货物运输总量达到290.1万吨,增长14.8%,其中浦东国际机场货运量已跃居全球第五位。以长江“黄金水道”和洋山深水港区为依托的国际运输服务平台初步形成。

由此可见,国际贸易促进了国际物流的发展,同时,国际贸易也对物流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这必然要求物流国际化要有新的内容,其中包括:物流设施国际化、物流技术国际化、物流服务国际化、货物运输国际化、包装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等。

然而,目前上海国际物流业突出的问题是现有的物流状态和潜在的物流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除了物流“硬件”上的落后外,“软件”问题更大,体制和观念滞后,不少物流企业不能提供国际通行的标准服务,尤其是缺乏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这些与我国加入WTO以后的物流市场需求量增加的趋势是不相适应的。

一、加快上海发展现代国际物流的规划框架和具体目标

上海市已把物流列为“十五”期间重要的新兴支柱产业之一,在《上海市“十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进一步加速物流发展,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尽快改变物流落后的状况,以适应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

上海应将进一步强化上海的国际贸易环境的服务功能,逐步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新的环境格局。推进上海市国际物流业发展和融合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有:

1.整合上海现代物流业;

2.加快大小洋山深水港建设,把上海建设成航运中心;

3.提高通关效率,按期、圆满完成“大通关工作”;

4.加速物流中心、分拨中心的规划和建设;

5.注重发展第三方物流;

6.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等在物流中的应用。

二、上海发展国际物流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上海物流业在上海服务行业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上海市将物流产业作为上海未来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几年发展,上海社会物流总量基数很大,同时,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也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建成了与港口、航空、公路和铁路等相关联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信息港建设的阶段性计划――“1520”工程已经实现,高速、宽带、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平台已基本建成。但是,上海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企业,国内大型海运企业的运作也仅仅停留在运输和配送服务,基本上处于物流发展的初期,上海物流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

1.上海现代物流业的整合现状存在“三分三不”问题

所谓三分,即物流管理分立、物流资源分散、物流流程分割。物流管理分立,从社会角度来说,是指现代物流运行中的市场规则、政府调控、企业运作、行业自律等四个方面缺乏协调,尚未形成合力;从政府管理来说,是管理体制不顺,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外经贸等10多个职能部门管物流,他们往往各行其是,政出多门,缺乏统筹规划和整体协调。物流资源分散,是指社会物流设施、设备、信息、人才、资金等资源分散在不同行业企业内,难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资源利用率低、积压浪费严重。物流流程分割,是指现代物流8个环节,缺乏合作与融合。所谓“三不”,主要指物流功能不全,物流服务不周,物流效率不高。这种“三分三不”问题,势必造成上海经济领域的物流普遍存在库存大、周转慢、成本高、效率低、服务水平不高和浪费严重的现象。

2.没有形成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

由于物流的各项作业分属于交通、工商、税收、信息等不同部门管理,而物流企业的发展在我国刚刚起步,过去由有关部门制定的众多的法规很难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求。上海虽然在海关通关方面实行了“提前报关、实货通行”模式,但是在公路、铁路、航空货物运输,包装、仓储业方面的管理办法以及涉及物流企业的工商、税务、海关、检验、企业登记规则及单证的有关法规和规定方面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亟待发展的、知识密集的行业,政府如何在政策上予以扶持,确立统一的政府主管部门,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法,目前还缺乏明确的规定。

3.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标准化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物流系统是流通系统的“桥梁、纽带”,连接着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物流系统的运行需要多地区、多部门、多行业相互衔接,多种设施、多个操作系统分工协作,因此需要统一的标准化体系。由于制造物流装备的厂家分属各部门,以致目前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个物流作业环节使用的设备,如各种运输工具、包装容器、托盘、集装箱、仓库等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还没有形成有利于物流活动的标准化体系;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一些流通环节,缺少必要的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基础标准的制定工作还未完全开展起来,特别是没有形成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这种状况导致物流成本上升和服务质量降低,影响了上海物流活动的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以及国际物流活动的通畅。

4.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上海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达到一定规模, 但运营效率有待提高, 物流网络功能有待进一步优化,多式联运式无缝连接不够,陆路运输较为拥堵,尤其是市内配送较为混乱, 铁路、港口、内河运输运营效率有待提高,尤其是港口国际中转比例太低, 距离国际枢纽港的差距还很大。

5.专业化物流服务跟不上上海经济发展的需要

(1)服务面较狭窄,市场覆盖面不宽,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从事国际物流服务的多,国内物流服务的少;从事外资合资企业服务的多,国内企业服务的少;从事销售物流的多,采购物流、生产物流的少;

(2)物流服务功能仍以传统业务为主,物流增值服务不够,如J IT配送、“零库存”管理、物流运作方案策划、信息服务等比较弱,做供应链管理服务的更少;

(3)缺少个性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市场定位不准,往往一哄而上,无序竞争;

(4)企业信息化、网络化程度普遍较低,中高级管理人才缺乏,等等。

6.物流供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许多企业采取”大而全” “小而全”的模式,没有想到业务外包,没有注意到社会分工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一方面企业物流需求未能释放, 物流服务外包明显不足, 以2004年为例,上海物流外包占物流总费用比例仅为25%, 明显低于美国的49%和欧盟的65%; 行业集中度。而另一方面当前的物流企业数目庞大,但规模偏小,服务功能不全面和服务质量较低,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许多客户还有个性化的需求,这样就更不能满足客户的要求了.缺乏集成运用信息技术, 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的骨干物流企业,低端物流服务竞争过度, 金融物流、供应链策划等高端物流服务供给不足。

7.长三角物流区域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上海物流业同其他城市或地区的物流业相比,上海的物流发展相对较快,发展相对较为完善。上海的物流业不仅仅为上海的企业服务,而是为整个长江流域的企业服务。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上海物流业已初具规模,并且已经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但是上海的物流发展对长三角地区的引领作用和辐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8.国内物流企业尚不具备规模化竞争优势

目前对于上海物流整个行业来讲,具有物流性质的企业高达3万多家,其中有国外独资企业、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国内合资企业、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数量占有半壁江上,但相对的规模较小。这些物流企业均有不同的分工,经济规模少、服务收入超5亿是少数,大多数在亿元上下,少的只有上百万、几百万元;主要有速递公司、仓储公司、运输公司、配送公司、货运公司、以及物流软件开发商和物流设备生产商等组成。从发展趋势上分析,这些小公司的分工是越来越细,但是规模普遍较小,不足以与跨国物流公司如马士基、UPS、Fedex竞争,尚不具备规模化竞争优势。

9.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多数物流企业采用传统运作方式,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和货物跟踪系统等尚未得到普遍应用,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准确性得不到较大提高,单据处理成本、库存成本、差错成本、人事成本不能有效加以控制,有的企业的通讯手段甚至还停留在使用电话、传真方式上,影响了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虽然上海目前在建设“三港、三网”、发展电子商务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经营效率一直没有较大改进,网上交易、通关、、保险、银行支付、信息反馈等都没有广泛应用,商流、物流、信息流不能实现及时化传达,现代物流系统要求的服务、快速及时、节约、规模化、库存调节五大目标无法实现,因而极大地影响了企业运作效率和行业竞争力的提高。

10.物流人才缺乏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运输、调配人员,而是一批即熟悉服务对象的生产、经营和销售,熟悉物流服务组织、运输组织管理相关业务,又熟悉市场营销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物流信息开发维护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并且熟悉现代物流业务、了解国际惯例、富有操作经验的中高端物流专业人才, 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还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进程。物流企业的竞争实质上也将是人才的竞争。而目前上海物流人才培养不力,原有从业人员已无法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因此,要使上海物流实现跨越式发展,尽快培育、引进物流人才已是当务之急。

三、上海国际物流发展的相关措施

当前,国外物流管理和技术发展很快,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我们要积极务实地推进物流信息化和现代化,充分重视无线射频(RFID)等新技术的推广和要用,加强供应链研究。随着物流领域的对外开放,外资物流企业加快在我国发展的步伐。外企在资金、管理、技术、研发及品种结构上具有比较优势。我们要密切关注和善于学习国外企业的经验和技术,发挥自身优势,尽快提高物流能力和服务水平,缩短与外资企业的差距,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要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加快物流领域的对外开放,提高我国的物流服务水平,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要鼓励外商、外资进入我国物流领域,投资物流基础设施,参与我国物流市场竞争。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国内物流企业随着我国的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

1.发展上海现代物流业,培育良好的物流市场

发展上海现代物流业,通过广泛收集国内外物流信息动态,研究客户群体对物流企业不同层次的需求,调整服务方式与手段;以电子商务网络为依托,建立与物流、商流相配套的电子商务网络,实现即时供应,网上交易,拓展物流服务范围;同时,以多式联运为手段,建立陆运、海运、空运相互衔接配套的运输网络,注重整体规划建设综合性、专业性的物流基地,结合工业园区、港口码头建设,形成立体化的物流系统。优化整合多种物流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开放型、综合性公共物流交易与信息平台,实施《上海市加快自主品牌建设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加快培育物流自主品牌企业。

2.建立健全法规政策体系,引导和扶持行业发展

上海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要组织形成交通运输、贸易、海关、工商、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参加的协调和统一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研究、制定和协调物流产业发展的各项法规和相关政策,形成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整体。同时,通过部门协调积极推进大通关建设,提高上海口岸的通关效率。

结合政府“两大类型,五大园区”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支持措施和具有前瞻性的现代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并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结合起来考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3.培育和规范物流市场体系,推进物流产业化

上海现代物流的发展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联通内外的大贸易、大流通,构建开放性、互联互通的社会化物流配送网络,尽快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TPL)为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通过改造和提升,培育大型、超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企业集团,促使传统物流企业经营模式转换、升级。通过积极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剥离物流部门,实行物流业务外包,实现物流活动社会化和物流服务的高效、优质、柔性化。

4.积极推进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要尽快淘汰已落后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准,大力推行物流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实现物流标准的国际化和体系化,并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物流技术,实现物流活动的合理化。根据《上海市现代物流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支持科研院校、协会和企业参与物流国家标准的制定,地方标准。支持电子标签(RFID)在危险化学品、食品冷链、保税车辆和集装箱、托盘管理等方面率先推广应用。

同时,通过政府牵头,加快物流业信息平台的建设。通过鼓励国有、私营企业、外资和个人等多重投资主体参与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共建、共享信息基础设施,推广EDI、GPS技术系统在物流业的应用,加速上海物流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特别要依托信息港的建设,将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作为上海城市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物流业务宽带信息网络和大中型企业健全完善的物流信息网络,为电子商务提供广泛、及时、准确的国内外物流信息和相关增值业务,实现速度(Speed)、安全(Safety)、可靠(Surely)和低费用(Low)的3S!L原则。通过集物流企业和航空公司、港口物流等一体化的进出港快递联合处理、多式联运网络体系和运用现代信息系统提供及时的组织、中转、分拣、包装、配送等综合服务,实现通关、支付、保险、、反馈等各项业务的网上交易。

5.加强物流人才的培育与引进

上海现代物流的发展对物流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物流人才严重短缺。因而政府在制定物流业发展规划的同时,也应该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通过采取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方面培养方针,扩大高素质物流人才的供给,尤其是精通国际物流的复合型人才,如物流企业经理、物流部门经理、物流策划人员和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人员。积极探索物流管理人员培训方案,加强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注重在职物流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使物流人才结构向物流核心行业运输、仓储业、配送业等多点分布。

6.大力倡导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是物流发展的又一趋势。物流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物流的发展同时也会给城市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如运输工具的噪声、污染排放、对交通的阻塞等,以及生产及生活中的废弃物的不当处理所造成的对环境的影响。21世纪提出了绿色物流的要求,即对物流系统污染进行控制,在物流系统和物流活动的规划与决策中尽量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方案,如采用排污量小的货车车型,近距离配送,夜间运货(减小交通阻塞,节省燃料和减小排放)等。上海物流业的发展应高瞻远瞩,在规划、发展初期就制定相关环境保护措施,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大力倡导绿色物流,将物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

7.构筑物流运输平台,加快发展港口物流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与港口、航空、陆地口岸相关联的水路、航空、公路和铁路等综合运输网络体系,极大地提高上海口岸现代物流的集疏运能力。

发展港口物流枢纽。“十五”期间,上海将以深水港建设为重点,同步推进外高桥港区建设。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集装箱深水枢纽港建设,以集装箱运输为核心,建成国内最大、亚太地区重要的全球现代物流服务基地,成为世界经济供应链中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物流节点之一,充分发挥港口在上海现代物流业中的核心作用,为沿海、沿江经济带、华东地区、西部大开发和全国服务,为国际物流服务。航空物流枢纽建设。根据上海空港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一市两场”的独特格局,“十五”期间将加快浦东机场建设和虹桥机场改造,初步确立以浦东国际机场为主、虹桥国际机场为辅的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的地位;大力发展国际航空货运和航空快递,拓展航空过境、中转和直达运输等各类服务,进一步开辟国际大都市直达航线,形成以浦东和虹桥两个国际机场为基地,连接国际、辐射内地的航空物流网络;上海机场初步建成集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信息等为一体的现代化航空物流枢纽基地。

公路物流枢纽建设。 “十五”期间上海将建成高等级、无障碍、覆盖面宽、设施一流的高速公路网的基本框架,全方位覆盖市域,呈放射状与周边省市对接,与全国公路货运主枢纽衔接,畅通物流重点功能区域和物流交通枢纽之间的连接。

铁路物流枢纽建设。上海将发挥铁路的行业优势,加强地方与铁路部门间的协调,合理规划、整合布局铁路货运站,增辟对外铁路通道,确立铁路市场化经营服务目标,推进铁路集仓储、装卸、运输、包装、销售等一体化经营模式,加快建立铁路快捷货运网络体系,提高其集装箱等综合货运能力和实施多式联运、综合物流的综合服务能力。

加强多式联运网络建设。上海将强化多式联运向国外和国内两个扇面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实现交通干支线网络的合理配置,形成以上海为枢纽的国际多式联运网络体系,达到“南接港澳,北连俄欧,东通海外,西达中亚”的目标。

8.构筑物流信息平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物流

电子商务是实现现代物流的必要支撑。电子商务通过快捷、高效的信息处理手段解决信息流(信息交换)、商流(所有权转移)和资金流(支付与结算)的问题,将商品及时地配送到用户手中,完成商品的时空转移(物流)。因此,物流运输平台、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和发展水平决定的现代物流服务系统,其效率高低是电子商务成功与否的关键。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物流技术中综合了许多现代技术,如BarCode(条码)、EDI(电子数据交换)、RF(射频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等,电子商务物流发展应加快对物流技术的应用,依托信息港构筑物流信息平台,推进宽带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进程,提供高效便捷、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并努力实现物流技术标准化建设,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上海电子商务物流已有良好发展,随着上海现代物流业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势必取得长足的发展和应用。

流信息服务,并努力实现物流技术标准化建设,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上海电子商务物流已有良好发展,随着上海现代物流业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势必取得长足的发展和应用。

上一篇:金融危机对我国产业调整的启示 下一篇:关于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