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血栓消灭在“前状态”

时间:2022-07-23 11:22:10

下列人群应特别提防“血栓”

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出现乏力、头 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行走时双下肢沉重等。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

大量吸烟、饮酒者。

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者。

如今,提起“血栓”这个医学名词,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克林顿的冠心病、古月的心梗、沙龙的脑梗,都和“血栓”有关。血栓,顾名思义,就是在血管内正常流动的血液发生了凝固,形成血凝块,堵塞血管腔,使血流明显减少甚至中断的一组疾病。血栓可发生在人体任何部位的血管内:若发生在动脉,比如冠状动脉、脑动脉,会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脑供血不足或脑梗死;若发生在静脉,如下肢深静脉,则会引起下肢水肿和静脉功能不全;若静脉内的栓子脱落,还会随血循环进入肺,导致危及生命的肺栓塞。

看到这里,细心的读者也许会想:要是能在血栓发生之前及时识别,并积极治疗,不就可以避开血栓了吗?的确如此。一些实验室检查能帮助人们识别血栓前状态(血栓开始形成,但尚未栓塞血管前的一种亚临床状态),力争把血栓消灭在萌芽中。

检查前准备

有关凝血功能的检查多为血液检查项目, 服用某些药物,如避孕药、激素、抗血小板药物等可能影响检查结果,检查前应酌情停用。

检验项目及结果分析

血栓病发病机制复杂,检查涉及范围甚广,包括血管、血细胞、凝血系统、抗凝因子、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血液流变学等多方面。以下列出一些用于筛查血栓前状态的常用检查项目。

⒈血管壁与血小板

出血时间(BT):缩短,提示皮肤毛细血管与血小板异常引起的血栓形成倾向。

血小板计数:增多,提示有血栓形成倾向。

⒉凝血系统

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按各实验室的标准),提示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⒊纤溶系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升高,提示血栓前状态继发纤溶亢进。

D-二聚体:升高,提示血栓形成。

⒋抗凝系统

抗凝血酶(AT):活性和(或)含量降低,提示血栓前状态。

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

罹患严重肝病、肾病综合征、结缔组织疾病者容易发生血栓,高血脂、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而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梗死的基础病变,这些常规检查项目用于排除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专家忠告

处于血栓前状态的患者,除需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凝治疗外,还应积极寻找病因。虽然与遗传因素相关的血栓病难以控制,但吸烟、饮食、避孕方式、体育活动等与血栓有密切联系的因素还是可控的。资料显示:男性45岁、女性55岁后易发血栓病,到70岁左右,男女发病无差别。而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栓病的发生。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欧美国家的血栓性疾病,特别是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80年代以后,这一上升势头已得到遏制。究其原因,主要是提倡多运动,戒烟,限制动物性脂肪摄入,加强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防治及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等多种措施综合作用的结果。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国民膳食结构逐渐“西化”,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这对我们是一个警示。

特别提醒

上述检查结果在临床

上仅供参考,不是诊断依据,大家切不可光看检查结果就妄下结论,应至专科医生处就诊,由医生根据临床表现、身体状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判断,制定正确的诊疗方案。

上一篇:狼吞虎咽 当心吃坏食管 下一篇:夏天,别遭“催黑剂”暗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