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六旬也学艺

时间:2022-07-23 10:09:51

“唐宋家”之一的王安石,一生著作颇丰,退居江宁(南京)后,仍然热衷于读书、著述。他说:“无为久自苦。”此话不无道理。退休以后闲居在家,如果不发挥余热,无所事事,不仅心理上感到痛苦,还会产生老朽感、孤独寂寞感、无价值感等等。这种负面心理是健康长寿的大敌。

对于我们这些上了年岁的人来说,应以身体为重,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做到不为物累。为此,我在轻松愉悦中“活到老,学到老”,六旬学艺,体会其中无穷乐趣。

我学艺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曰抖空竹。这是一项民间杂技,是中老年人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对抖空竹产生了兴趣。那天,我跟老伴到南京莫愁湖玩,发现一些中老年人在树下抖空竹,他们颇显专业的一招一式吸引了我。老伴见我对空竹颇感兴趣,就说:买一个吧,抖抖对身体有好处,还能治治我俩患的肩周炎呢!于是就买了一个。空竹一头大一头小,大的一头直径13厘米,小的一头只是一个小尖尖,在一大一小的中间绕一根绳子,靠手抖动绳子把不平衡的空竹平衡地抖动起来。

开始练时,空竹就是不听使唤,抖一下,掉一下;抖两下,掉一双,总是抖不起来。面对一次次的失败,我发出了“真难呀!”的无奈感叹。老伴见我想打退堂鼓,就鼓励我说:“别泄气,只要多练练准能练出来。”我鼓起劲来,又继续练,白天练,晚上练,室内室外练。在家练时,为了保护地板,我们就在地板上铺上一层厚厚的报纸。到赣粤探亲,我们也带上空竹,一有空就练。就这样,经过反复练习,终于抖起来了。而且还能抖几式花样,如:“下面条”、“海底捞月”、“左右开弓”、“上蹿下跳”等。

二曰烹饪。俗话说:“君子远庖厨。”我乃一“写稿匠”,平日很少下厨。几年前,原配夫人不幸得了绝症,极需进补,以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儿女在工作岗位上拼搏,无暇也不善厨艺,于是“重担”落在了我的肩上。刚开始,这不会那不会,怎么办?学习!邻居倒是很热情很耐心,在邻居的指点下,我掌握了做乌鱼汤的诀窍,并做出了美味可口的乌鱼汤。我还学会了做莲子甲鱼汤、枸杞鸽子汤、鲫鱼木耳汤、山药鸡汤、香菇猪脚汤。南京人喜欢吃“草”,如芦蒿、脑、马兰头等,有炒的,有烧的,还有凉拌的,这些烹饪方法,我跟“老南京”学过,略知一二。东江酿豆腐,是我家乡的传统名菜,也是我较拿手的,这道菜一般赣南的客家人都擅长做,我是退休后回老家学会做的。

三曰摄影。1965年8月参加工作至2001年12月退休,我一直从事文字工作。退休后,寄余热于摄影,以弥补“爬格子”单调生活之不足。开始,对摄影技术知之甚少,有些问题是“一窍不通”,怎么办?我向行家里手请教并在实践中学习。边学边拍,在拍中学,在学中拍。我想,只要多拍多实践,定会有进步。

经过一个阶段的摄影实践,改变了我以前的看法。我以前认为,文字记者难当,文字记者比摄影记者辛苦。一篇稿子要采写,二三天才能“出笼”。重点稿子更是要精工细作,二三十天才能“出笼”。而一张照片,对好镜头,按一下快门,“咔嚓”一声,照片就“搞定”了。学摄影后,我才知道,搞摄影并非我想象的那么简单轻快。学会拍照的确不难,但要完成一件好的摄影作品就不那么容易了,这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技术、技巧。摄影工作也像文字工作一样有自己的规律,只有掌握规律,才能出成果、出精品。

新华社江苏分社举办老同志摄影比赛,开始我感到摄影高手云集,因而不想也不敢参赛;后来想:重在参与,至于能不能拿奖无所谓。于是我报名参赛了。参赛结果比想象的好。从2002年开始至今,分社搞了四次摄影比赛,我的作品《鲜花送万家》、《兴福禅寺尽开颜》、《车轮滚滚运土忙》、《途中小憩》分获佳绩。此外,我还参加社区摄影比赛,有3张(组)获奖。有些照片还刊登在报刊上。这些成绩不仅对我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使我学摄影的兴趣更浓了。

前几年,我遭到丧偶等不幸的打击,痛苦至极,但我坚持学艺,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今我已经走出人生抑郁的“低谷”,生活的充实让我身体明显好转,学艺学出健康,让我迎来了第二春,这算是我老来学艺的一大收获吧。

责编/海燕

上一篇:高山上的新农村 下一篇:科技战线不老松 发挥余热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