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导师制”在“订单式培养”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22-07-23 08:51:48

“双导师制”在“订单式培养”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以“订单式培养”学生为对象,探索“双导师制”在毕业环节中的可行性,充分发挥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在分工上的不同,建立论文(设计)监控体系,保障学生高效地完成毕业环节。

关键词:订单式培养;双导师制;毕业论文(设计);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149-03

在高等工科院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中,毕业论文(设计)是教学计划中最后、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它能够将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本科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近两年以来,一些用人单位基于对引进人才的负责,提出了准毕业生(即临近毕业的学生)到该单位内部进行顶岗实习、做毕业论文(设计)的想法和要求。现将这种到用人单位实习一个学期(或一年),并在用人单位进行部分培养环节的培养方式叫做“订单式培养”。学生到用人单位做毕业论文(设计),学校的指导教师不能及时有效地对此类学生进行指导;用人单位对于此类学生的管理制度还尚空缺;学校和用人单位对于这种“订单式培养”学生的考核体系还不健全。基于上述原因,这类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处于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双重管理却双重不管下,导致部分学生的毕业环节质量失控。本文主要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对于“订单式培养”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实行“双导师制”的方法,这样可以加强“订单式培养”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管理,解决可能发生的失控情况,使其能够真正将在校所学理论知识与用人单位的生产实际相结合、相促进,更快地融入到用人单位中。

一、“双导师制”在“订单式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引入“双导师制”是为了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准毕业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提升“订单式培养”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整体质量,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用人单位的生产实际能够更好地结合,学有所用,习有所长。在现有体制下,校内导师大多数来自教学和科研岗位,有着扎实的理论修养和熟练的培养技巧,但其立足于实践的能力相对薄弱;企业导师的实际动手能力较高,能够以身示范、形象地展示抽象的原理。两类导师能够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共同推动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双导师制”能够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基础上参加具体的实践活动或现场实验,这是广大毕业生一直以来所追求的。以此为契机,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与工作兴趣,促进学习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可以促进学校科研与社会实践的沟通与融合,为本科生的顺利毕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以便于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单位中起到技术骨干的作用。

二、建立“双导师制”,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有效监督

导师指导是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体系的重要保障。为保证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订单式培养”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可以实行“双导师制”模式,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各选派一名导师进行指导。校内导师对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深度及理论上进行指导,主要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方案的制订、书写格式的规范等。校外导师对于生产装备、工艺流程十分熟悉,能够按照学校所提出的教学要求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指导。因此,“订单式培养”可以充分保证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用人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成为指导学生校外实践教学的重要力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必须进行工作界面划分,并制订严谨有效的监督体系,以保证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质量、进度和安全。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实验方案制订、理论指导、论文格式方面的指导;企业导师负责按学校要求及既定的实验方案指导学生按时完成相关内容,并及时与校内导师沟通,以解决所负责的学生在实践、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双导师制”毕业模式的具体实施措施

为了规范“订单式培养”的相关程序,更好地发挥“双导师制”的优势,分清各方责任,制定相关的实施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1.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的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通常采用的是校内导师拟定多个课题,每个学生从这些课题中选择的方式。一般情况下,由于学生对这些课题缺乏了解,选题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与随机性,学生在选题时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另外,由于导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经历、工作经验等局限性,毕业课题一般以科研型为主,而产生于工作实际的工程设计类和生产管理类课题偏少。这种毕业设计课题的组织结构与工科本科生的主要培养目标——工程技术型、管理型人才是矛盾的。“双导师制”能够缓解上述存在的问题。由于长期活跃在工作第一线,校外导师能够从自己工作出发,提供多方面的课题思路,每一方面又可以分出多个问题——新的程序、新工艺,新想法、以及企业面临的难题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成为毕业论文(设计)的课题。校内导师或学生在与校外导师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对能够列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筛选,选择可操作性强、短时间内(实习期内)能够完成的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课题,这样具有一定的实际工程意义。

2.强化过程管理、过程监控,构建全程监控体系。①质量监控体系。导师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管是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监控体系可分为三个阶段:开题、中期考核、答辩前后的监控。“双导师制”下的开题内容,是由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制订,最终由校内导师确定,所以,开题阶段的质量由校内导师负责。中期考核的重点之一即是由校内导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构架、内容进行落实:对于存在错误的思路要进行纠正,对于有疑问的程序要进一步落实,对于初步数据的合理性进行判定,对于论文(设计)是否能够按时完成进行评估,等等,并与校外导师沟通,对于不足之处及时进行调整。中期考核可以采取定期集中考核的方法,由学生做书面汇报资料,或召开考核会议,由每一个学生做PPT汇报。毕业答辩前,校内导师应全面检查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设计)内容及其涉及的文献资料,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限期修改、补充、完善,综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专业技术能力和论文(设计)的质量与水平,写出审查意见。毕业答辩过程中,应着重考核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答辩结束后,院、系组织教学督导组对全院、系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抽查,同时,将抽查结果反馈给每位指导教师,使教师在今后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实践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②进度监控体系。开题阶段,尽早的开题有助于学生尽快投入到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使其尽快熟悉所做的课题。在与校外导师及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校内导师重点要注意学生开题报告中的进度安排与任务书规定的时间安排是否相符。在共同制订完进度计划后,各方均要严格遵守。实习阶段,校内导师依照事先制订的进度计划,落实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展情况。对于完成情况较差的学生,学院和校内导师要及时给予警示和帮助,分析存在的原因并调整计划,并重点督促其按期完成。毕业答辩前,校内导师应提前半月及以上检查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设计),以提前防范论文不能按期完成、貌似完成但实际质量远远不够等情况的出现。③沟通保障体系。开题阶段,校内导师应与校外导师密切沟通,有针对性地确定顶岗实习学生的开题内容。实习阶段,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应积极与校外导师沟通。校内导师也应与校外导师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沟通,就学生的表现、遇到的问题进行落实、解决。学生在实习阶段接受企业导师现场指导的同时,应主动与校内导师保持联系并寻求指导。校内导师应主动与企业导师沟通,以便就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编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快速解决。在毕业论文(设计)编制期间,学生应按计划以书面形式汇报毕业论文(设计)编制进展情况,并接受校内导师(或教学专家组)的审查。要充分发挥两类导师各自的优势——校内导师扎实的理论功底、校外导师丰富的实践经验。

3.综合确定“双导师制”学生的毕业答辩成绩。在学生进行毕业答辩的过程中,可以邀请校外导师参与,或将其所负责学生的答辩意见反馈给校外导师。校外导师可对所指导学生的完成工作量、目前技术(设计)水平、独立工作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价,答辩委员会可参考校外导师的评价,结合被指导学生的答辩情况,综合评定其答辩成绩。具体的评分办法应进行改革。由于校外导师在学生答辩过程中发表的意见或建议,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方向,作为学校应引起高度重视。学校应派专人收集相关材料,组织人员进行分析、整理,以促进相关教学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4.加强对校外导师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校外导师的工作成果和效果,院、系、导师三个层次均应作出相应的评价。一则可以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二则可给予校外导师的工作以正确的评价,使其得到认同感和成就感;三则是引导校外导师在管理上更上一层,配合学校做好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辅助工作;四则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各取所需、优势互补,在发展“双导师制”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管理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毕业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订单式培养”能够将封闭的毕业论文编制阶段变成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变成在教学、科研、生产中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过程。完善相关管理体系,制订完整、严密的“双导师制”教学制度,建立可行的工作管理流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订单式培养”的各个工作目标高效率地实现。

参考文献:

[1]薛彩霞.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高教论坛,2011,(11):56-58.

上一篇:普通中学在校生预测及教育规划建议 下一篇: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本土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