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档案部门参与城乡一体化记忆工程的思考

时间:2022-07-23 05:08:37

关于档案部门参与城乡一体化记忆工程的思考

摘要:本文从记忆的角度审视档案,探讨了在当前大发展的背景下实施城乡一体化记忆工程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档案部门是实施城乡一体化记忆工程的重要参与者,以及城乡一体化记忆工程对档案资源建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档案 记忆 工程

加拿大档案学者特里·库克指出,档案工作者是建构社会和历史记忆的积极因素。当前,我国是世界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城乡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档案部门以保护社会记忆为天职的社会责任感参与实施城乡一体化记忆工程,通过档案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拓展档案资源建设的领域,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城乡一体化记忆工程

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青岛、武汉、大连、广州、长沙等数个城市已经开展了一项以抢救城市记忆、完整保存城市发展历史为目的的“城市记忆工程”,对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传承产生了重要作用。档案部门主动介入,积极参与城市记忆工程,为记录城市发展轨迹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但是纵观各地开展的记忆工程,记忆的范围和对象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农村关注的较少。笔者认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9亿的农业大国来说,应该将记忆工程的触角延伸到农村,实施城乡一体化记忆工程,才更有助于完整地保留自己的成长记忆,延续自身的历史文脉。

城乡一体化记忆工程,以抢救城乡的历史、保护城乡的文脉为目的,对城乡地理状况、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具有历史意义或正式列入文物保护范围的建筑物、名胜古迹、民宅院落、街区、民间风俗、手工艺技能、民族服饰、特色文化或商业街、市容市貌、重点工程新旧对比等城乡建设中的面貌变化情况、风俗文化进行拍摄,建立、抢救、征集、整合有关城乡形成、建设、发展各方面的文字、照片、音像或实物等,为构筑和完善城乡记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服务。文化是城乡一体化记忆工程的实质内涵,记忆工程是对文化的守护和传承。城市和农村构成了人类文化的两种不同的形态。由于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追求、经济基础的不同,农村相对于城市有许多独特的文化表现。从饮食到服饰、从语言到宗教、从生活方式到风俗习惯都无不散发出浓郁的乡村气息,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区域特色。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2010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7.5%①。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如果不及时全面地采集、整理、保管这些信息,就会造成某种传统文化的“死亡”②。实施城乡一体化记忆工程,完整记录城市和农村的历史面貌,有助于梳理与延续社会的文化脉络,克服传统文化消失带来的社会性遗憾。

二、档案部门是城乡一体化记忆工程的重要参与者

由谁来记录、留存城乡记忆,在当前的社会分工中存在缺位现象。目前城乡面貌记忆、文化留存多是个别单位或个人局部的、零散的、自发的行为,其成果虽弥足珍贵,但往往缺乏整体性、全面性,难以全面承担传承社会文明的职责。城乡形成、变迁和发展中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有多种表现形式,档案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社会组织和个人在以往的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原始记录性的固化信息,是刻画民族传统的原始标本,是接近历史、研究历史的最佳材料,较之图书、报纸、资料等有更强的凭证价值。档案记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发展历程,它不仅忠实地记录并再现了人类文明的全貌和过程,同时档案作为信息的载体,具有文化传承功能,能够延续人类历史、文化,是城乡一体化记忆工程一种权威的不可替代的记录和表现形式。

在长期的档案管理实践中,档案部门具有文书(纸质)、照片、音像、电子、实物等各种载体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提供利用等一整套标准、方法、技术和经验,具有安全保管档案资源的馆库条件,培养了一批会管理、懂技术的档案人才。按照《照片档案管理规范》(GB/T 11821-2002)中规定的“记录本地区地理概貌、城乡建设、重点工程、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以及民间风俗和著名人物的照片”,以及相关标准的规定,各档案馆、档案室在一定范围内已对一些工作、活动、城乡面貌进行了记录拍摄,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档案资源库。档案部门对档案具有一定的挖掘和展示的技能,举办的展览、撰写的编研材料重温了历史、传播了文化。同时,实施城市记忆工程的档案部门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记忆什么、如何记忆、成果整合开发、协调各方关系、寻求社会支持等方面提供了经验范型。2011年,北京市石景山区档案局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面貌记录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石景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予以转发,该《意见》附有详细的2011年城市面貌记录拍摄工作计划表,明确了拍摄项目、完成时间、责任单位、协助单位,对拍摄原则及内容、场景、格式、文字说明等进行了统一要求,具有借鉴作用。因此,档案部门是城乡一体化记忆工程的重要参与者和承担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城乡面貌记录的缺位现象,同时也推进了档案资源建设。

三、城乡一体化记忆工程

对档案资源建设的促进作用

从记忆的角度看待档案,可以为档案部门分析、研究和做好档案工作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新的方法。作为“三个体系”建设之首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实则是社会记忆选择和文化取样的过程。城乡一体化记忆工程,记忆的对象广泛、来源分散、种类和形式多样,对于建设内容丰富、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具有推动作用,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一)档案资源的内容更加丰富

目前,国家档案资源的内容多是反映党和国家重点工作及各单位基本职能的档案,红头文件较多。城乡一体化记忆工程更多的是从关注“普通人”的视角来记录历史从而形成档案资料。城乡一体化记忆工程的实施,有助于档案资源的内容从反映党政机关、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职能工作的政治色彩较浓的档案向反映历史、文化方面内容的档案拓展,从以党政领导、知名人士内容为主的档案向以普通人为内容的档案拓展,有利于解决国家档案资源中历史档案匮乏的问题和档案资源内容单一与社会利用需求多样化的矛盾,发挥档案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档案馆的文化休闲功能。城乡一体化记忆工程使档案部门从社会记忆的视角去重新剖析档案馆所应保存国家“历史记忆”的层次和结构,有助于档案部门关注除国家政治性记忆主体之外的社会力量形成的历史记录,特别是来自草根社会的普通民众的记忆主体形成的历史记录,使档案更加亲民,服务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档案资源的门类和载体更加多样

档案资源包括纸质档案,也包括照片、录音、录像、电子和实物档案等,但纸质档案在数量上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在档案文化功能表达上,照片、录音、录像、电子等档案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感召力,这是文字材料无法比拟的。档案部门在举办大型档案展览时,也时常遇到照片、录音、录像档案偏少的问题,有时不得不临时补拍或向社会征集。在城乡一体化记忆工程中,照片、录音、录像、电子、实物档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档案资源结构,这些档案与档案馆、室保存的纸质档案相结合,能够更加全面、丰富、生动地对城乡形成、演变轨迹进行再现和诠释。

(三)档案资源的来源途径更加广泛

目前,档案馆档案资源来源途径比较单一,主要靠接收进馆档案和征集社会散存档案两个途径,往往是处于被动的接收或征集状态。青岛市档案局杨来青在“档案与城市记忆”论坛上谈到开展“城市记忆工程”的出发点时指出,“被动收集历史上形成的档案资料,势必形成征集怪圈:由于关注昨天而忽略记忆今天,使明天的人不得不重走我们的老路。这种模式不仅使征集工作事倍功半,而且永远滞后于历史发展。”城乡一体化记忆工程使档案馆开始大规模地主动拍摄城乡面貌、风俗文化方面的情况,改变了以往简单的“拿来主义”,而以自己的行动参与到这项工程中来,使主动记录与接收、征集并列为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渠道,变革了传统的工作理念和方式,对档案资源建设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也为档案部门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辟了新途径。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②杜俊河,辛若凌.农村城市化档案工作怎么办——试析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档案,2004(5)

参考文献:

1.丁华东,崔明.城市记忆工程:档案部门传承与建构社会记忆的亮点工程[J].档案学研究,2010(1)

2.尹雪梅,丁华东.论城市记忆工程对我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推进[J].浙江档案,2011(3)

3.关于城市记忆工程的再认识——文博与档案部门共推进,,2011年4月15日

5.杨来青.青 岛市档案馆城市记忆工程的实践与思考.档案与城市记忆论坛文集,2008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档案局

上一篇:基于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 下一篇: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ROS\SOD\MDA\GSH-Px在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