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谅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7-23 04:13:12

“体谅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我感到班中有个别学生有厌学情绪。这其实也不能完全埋怨学生,有很大一部分的责任在于我自身。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是细心地辅导,而是在他们犯错后大声喝斥,但是对于他们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却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表扬,而是把眼光过多地集中在那些优等生身上,久而久之,那些学困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抱着破罐破摔的态度,因此学习成绩总是搞不上去。

“亲其师,信其道”。要让学生愿学,首先就要师生情感交融。教师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去感染学生,把亲切、信任、尊重、友好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要想让学生乐学,最重要的是教师需要想方设法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从教师的激励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到胜利的果实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怎样才能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教育把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呢?我本着师者父母心的思想,体谅包容孩子,让他们感受老师的爱,愿意与老师共同体验成长过程中的痛苦和快乐。著名的外语教学专家H.Schman认为情感与性格是启动认知技能发生作用不可缺少的发动机。教师的情感投入在实际操作中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应把情感投入作为实施体谅教育的基础

体谅教育的基本思想是多关心、少批评,而多关心的根源就在于教师的情感投入。

1.关心学生,以“爱”为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爱是情感的基础。只有教师把情感中的精华部分给予学生,学生才会对教师有亲切感、信任感,才会使教师的情感实施有一个方向。

老师的爱应具有广泛性,关心学生不应仅局限于关心学生的学习,而应涉及学生的衣食住行,心理、生理的变化等各个方面。只有教师诚心地去保护学生的心灵,才能为实施体谅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对学生要理解尊重。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变化的阶段,教师要有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并面对面与其交谈,用真心去理解学生单纯的天性,尤其要注重性格内向、内心活动丰富而细致、脆弱、敏感的学生。

在理解学生的同时教师也要去尊重学生,让他们从老师的尊重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只有学生感受到老师可亲可敬,老师的体谅教育才能进一步发展。

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教师应注重情感投入,从而唤醒学生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情感,实现体谅教育的基本思想,使师生产生情感共鸣,使整个教学过程沉浸在美好、和谐的情感激荡之中。

二、加强师生交流,建立同化型师生关系,共筑体谅教育

师生交流要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悟教师的体贴与关心,从而使学生向教师打开自己的心扉,使师生交流成为可能。师生交流不仅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与沟通,而且可以使学生从老师的言语间感受到体贴与关爱,进而推动体谅教育的进行。

师生关系有三种:一是服从型,教师靠规章制度要求学生服从;二是认同型,教师靠高超的讲课艺术、渊博的知识获得学生的认可,但关注的仍是教材和教学;三是同化型,这是最高层次的师生关系,教师以教人为己任,关注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超越老师,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教育成功的标志。

由此可看出“同化型”师生关系打破了教师的权威性,要求师生之间要民主化,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形成友好的合作伙伴。也只有在这种关系下,学生的最大潜能才能得以发挥,从而增强求知欲,不断探索新知识。

三、以体谅教育感化后进生,从而深化体谅教育

1.对后进生要给予爱心、诚心和耐心。

爱是启迪后进生智慧的源泉。如果没有爱,就不会有后进生的转化。教师应把爱融入学生的心灵,持之以恒地感化学生,让爱心、诚心和耐心成为滋润后进生心田的甘露,从而使他们感受到老师是朋友,学习有兴趣。

2.抓住成功点,不断激励。

心理实验表明:只要一个人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抓住后进生某一个成功点不断激励,从而增强其信心,使其思想转化。每一个“闪光点”都是成功的机遇。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并进一步启发,从而使后进生在心态上、学习上实现质的飞跃。

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教师投入满腔的热情,奉献真正的爱心,后进生的心扉就一定会敞开,体谅教育的优越性也会得到进一步体现。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播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这一要求与体谅教育关心、体贴、理解学生,把学生当知心朋友,与其产生共鸣,使其接受教育是一致的。在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今天,体谅教育具有良好的情感基础,为方针、政策的实施辟开了一条宽敞的大道。

上一篇:如何培养中职幼师专业学生手工创作能力 下一篇:巧用暗示调节学生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