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香港的倩女

时间:2022-07-23 03:34:36

后来长大,知道这个系列电影有一个煞有介事的英文片名:“一个中国幽灵的故事”

1987年到1991年,香港电影人重磅推出了《倩女幽魂》三部曲,弄得香江尽是妖魔鬼怪,很是卖座。至今已经过去近三十年了,“倩女幽魂”第一部在内地上映之时,我才十岁左右,正读小学,张国荣与王祖贤的模样,此刻依旧挥之不去。那时候,我还不知这部电影的监制徐克与导演程小东。这两人后来的作品,几乎都能引发整个华人世界的观影热潮。

后来长大,知道这个系列电影有一个煞有介事的英文片名:“一个中国幽灵的故事”。用外语来翻译中国的电影片名与书名,是一个调侃语言的最佳方式,譬如《三国演义》可以译为“三个国王的罗曼史”。不过,“一个中国幽灵的故事”,乍一听很绕口,其实还算不错。所谓的中国幽灵,就是鬼的意思,如果不想那么冗长,那就直接是“一个鬼故事”了。

但“一个鬼故事”委实与“倩女幽魂”相差太远,完全无法凸显其中的韵味。而“中国幽灵”虽然也不是很给力,但它似乎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尽量让这位享有崇高威望的女鬼更唬人一些。其实一想,“中国幽灵”相对于“女鬼”,只是五十步笑一百步而已,翻译是扼杀汉语美感的一把利器,尤其是对于那些魑魅魍魉的概念。

或许,“一个中国幽灵的故事”本就是港人自己翻译的,与西方人无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香港早已是国际化大都市,电影是要卖到世界各地去的,必须要有一个英文片名。若真是港人自己翻译的,也不能苛责。要知道,“倩女幽魂”这个词委实不好翻译,甚至它只能是中文语境下的一个概念,也只能在中国文化和中国鬼故事的大环境中,找准其妙处。

说到“倩女幽魂”,必须得提李翰祥。这位大师级的导演被大陆观众熟知,乃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合拍大片《火烧圆明园》与《垂帘听政》。其实在此之前,李翰祥早已名扬港澳台。他生于1926年,后去香港,加入“邵氏电影”,成绩斐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古典志怪小说《聊斋》中的一个小故事《聂小倩》,被李翰祥看中。紧接着,1960年,电影《倩女幽魂》横空出世,立即创造出香港鬼片的“神话”。不过,那时候的内地是看不到这部电影的。

好个“倩女幽魂”,即便蒲松龄的原著没什么好看的,人们也经不住这四个汉字的烘托,似乎只要一听这个片名,聂小倩的形象就被立起来了。的确,蒲松龄老先生的原故事,如果没有李翰祥的电影加以改编与诠释,那么它其实很难在众多的聊斋故事中被人高看一眼。真不知李翰祥当年是如何突发奇想,才有了“倩女幽魂”这个片名。他到底是受到了何种“蛊惑”,才有了这神来之名?

据说当年,李翰祥被誉为最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导演,电影“倩女幽魂”不管是片名,还是内容,皆散发着浓郁的中国风,以及非常罕见的人文厚重感,令人看到电影画面后,获得一种很奇妙的美学享受。如果没有李翰祥,还真不知香港电影史上是否有“倩女幽魂”一词了。

正是李翰祥播下了“倩女幽魂”的种子,才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让新一代的香港电影人重拾“倩女幽魂”的老招牌,将这“怪力乱神”的唯美词汇扩充为更嚣张跋扈的故事情节。如果没有1960年版的“倩女幽魂”,那么不知二十年后,徐克与程小东是否还能打造出自己的“倩女幽魂”?

虽然徐、程版的“倩女幽魂”,已经完全没有李翰祥式的中国文化味道了,但两位“大侠”似乎赶上了好时候,香港人正需要新鬼片的视觉体验,而内地这边也“现实主义”了很久,急需迥然不同的叙事风格。当年,我们恐怕只能从内地以外的华人世界里,引进这样的鬼片,香港电影便“趁虚而入”了。我不知别人第一次看到徐、程版的《倩女幽魂》时是何种感受,反正十岁的我,是完全被带入了一个之前想都不敢想但又觉得真实得令人狂乱的世界。

的确,这个版本的《倩女幽魂》相当前卫,它当年在法国与葡萄牙,居然是以科幻片的类型,获得了电影大奖。但在我看来,鬼片如果可以勉强算作一种另类的科幻片,那么它更是一种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与民间的科幻。

鬼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大宗,从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开始,老百姓在妖魔的世界中获取了巨大的安慰。后来科技发展,生民有幸,可以跳出纯粹文字与纸张的羁绊,通过电影的声光电来“读”鬼故事。徐克与程小东共同打造的“倩女幽魂”系列,能从香江一路爆红到内地,便是因为有了这种深层次的群众基础。

其实,在徐、程版本的“倩女幽魂”进入内地之前,我们在电影银幕上看到鬼故事是很不容易的。这个系列电影即便是烂片,想必也会有很多观众买账。因为当时可资对比的同类型电影太少了,即便是李翰祥的老版“倩女幽魂”,在当时的中国内地,也很少有人能看到,那时毕竟还没有互联网。好在我们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与九十年代初看到的《倩女幽魂》不是烂片,至少它留给了我对香港电影极其浪漫与冲动的回忆。后来,我能从网上看到李翰祥的老版“倩女”了,这时,李版与徐、程版便相互补充,仁见智,让我更加自如地游荡在中国古典式妖魔鬼怪的世界里,感受到传统中国凄凉哀婉的科幻之美。

(作者为专栏作家)

上一篇:德育场域:儿童道德的化育之所 下一篇:课程筑梦?以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