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改阶段教学设计探讨

时间:2022-07-23 03:21:19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改阶段教学设计探讨

摘要:实施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后,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导学+学生自主学习”。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如何上好导学课程并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值得思考和探索。分析“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改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适合现阶段教学特点教学设计模式和实施过程。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教学模式;自主学习

1教改现状分析

教育部早在2000年就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提出了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当前,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大学一年级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不再是“零起点”。如何针对非零起点的教学对象开展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

2007年9月,华南师范大学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实施全面改革,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依托“纸质教材―网络学习平台资源―学习辅助光盘―技能实训”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学习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1]。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华南师范大学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也对广东省其他高校在这方面的教学改革产生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我校学习华南师范大学的教改经验,结合本校实际,从2009年9月开始实施以2009级新生为试点对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教学模式由原来的“集中面授+上机辅导”转变为“教师导学+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以教学班为单位,提供8学时的导学课程和8学时的上机辅导,为每位学生提供40学时的自主上机机时,并专门安排专职教师晚上值班辅导和网络答疑。配套的教学资源有教材、网络自主学习平台、通过性考试测试系统等,学生可依靠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2009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广东省高校计算机水平通过性考试中,首次通过率达65.14%。

本次教改固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它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实现了真正意义的教考分离。同时,它也不免有“应试教育”之嫌,我们的教学是否不知不觉地面向“通过性考试”了?另外,如何上好8学时的面授课程?这种导学性质的课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探讨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过程中进行教学设计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2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2]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实现教学最优化。教学设计模式通常分为以下3种:

1)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有利于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不足之处在于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但是,由于它往往忽视教师的主导或指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忽视教师指导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3) “主导一主体”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教授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将上述两种教学设计模式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提出了“主导一主体”教学系统设计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设计模式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能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主导一主体”教学设计模式更适合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

3教改现阶段的教学设计

3.1教学目标的分析和阐明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现阶段,首先要明确改革的目的才能进一步确定教学目标。本次教改的目标是: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要适应社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要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其具备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进行日常办公和数据处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计算机技能的需求,我们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Window XP基本操作、文字处理Word、电子表格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和网络基础知识6大模块。由于面授课时有限,这6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并非都在理论课堂上讲授,操作性强的模块可以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讲授或让学生自主学习。

3.3学习者特征分析

笔者对2009级非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期了解学生计算机技能的起点水平。调查结果显示有84.1%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Windows基本操作、Word、Excel和PPT操作4个知识模块,学生的起始技能水平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见,学生对Windows知识模块部分最熟悉,65.2%学生掌握了Windows基本操作技能(其中熟练掌握的达13.8%,基本掌握的达51.4%),仅有7.3%学生对该模块是零起点。其次过半的学生掌握了Word的操作技能(其中熟练掌握的达9.8%,基本掌握的达47%)。相比之下,Excel模块是学生的薄弱点,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该部分知识技能的学生累计占62.3%。由此,教师在导学课以及提供学习资源时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电子表格Excel的相关知识点和操作技能。

3.4教学设计过程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决定采用“发现式”还是“传递-接受式”的教学。如从上述调查问卷的结果中可知,基本掌握Word的学生达47%。这样,我们就可以选择“发现式”的教学分支来学习文字处理部分的内容。以下是笔者教授Word知识模块的教学设计,授课时间90分钟。

1) 学习环境。

本课例适宜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室一方面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基于校园网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获得并共享各种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另一方面多媒体网络教室提供便于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交流平台进行讨论和作品共享,分享经验。

2) 情境创设。

首先由教师提出“教学情境”:假如你是一名被分配到《幼儿故事》杂志社的实习编辑,现欲对读者的来稿进行编辑和排版,最终形成一份图文并茂的文档。其中读者来稿中可能存在一些错别字、句子不通顺等问题。作为一名编辑,请你使用Microsoft Word来完成稿件的编辑、修订和排版工作。由于该情境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即刻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跃跃欲试,希望能成功地完成任务。

3) 提供学习资源。

教师随即展示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学习资源,包括读者原始稿件和编辑排版后示范效果文档。其中原始素材的数量不宜太多,以两三篇为佳,例如一篇为1~2页的短文档“小蝌蚪找妈妈.doc”,另一篇为10页以上的长文档“睡前小故事.doc”。同时,教师还向学生指出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上的相关学习资源,如教学视频、PPT教案、教学录像等辅助学习。对照老师提供的素材和效果文档,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受激发,他们不禁会思考:如何才能将两篇文档合成并且排版成这样丰富多彩的版面呢?

4) 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3]。

随后教师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包括基本编辑、字符格式排版、段落格式排版、插入对象及图文混排、页面格式排版等几个子任务。对于任务中的一些简单的子任务,如文本的编辑、段落的删除和合并等,可由学生独立自行完成;而对于一些较复杂的任务,如样式的处理、目录的生成、奇偶页页眉不同的页面设置等,则可以分组完成。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学习小组开展组内学习,或者与教师交流和讨论。通过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从而实现共同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5) 学习效果评价。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任务后,对作品进行相互评价,进而取长补短;也可以开展组间评价,由各学习小组展示各自的作品,共同探讨完成任务的不同方法和策略;还可以进行师生评价,由教师使用“网络教室软件”进行广播教学,对学生的最终作品给予评价、归纳和总结。

6) 强化练习。

强化练习,就是以反复运用为手段,将新知识的应用转变为自动化操作,形成习惯。为了达到巩固的目的,设计一些知识点和难度和教学案例接近的题目供学生练习,如简报的排版,书稿的目录制作,流程图的绘制等。

7) 知识的迁移。

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迁移。此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掌握Word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技能不能浅尝辄止,而是勇于发现Word的广泛应用,发现Word更多的使用技巧,并“创造”Word的更多应用。另外,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计算机技能竞赛,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中,从而有效地实现知识的迁移。

在该教学设计过程中,“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将学习活动与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知识建构。对比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权威地位,教师在“双主型教学模式”中的作用是监督者、引导者、协助者、陪练员。

4结语

本文仅以讲授Word文字处理为例,探讨了现教改阶段如何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的一些方法。实际上,由于教学是一个由4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如果组成要素不同,教学设计就应随之灵活改变。例如,上述课例一旦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采用“任务驱动”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可能更为适合。在这种方式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首先创设情境,提出任务,进一步提供作品的最终效果,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然后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思考操作的要点,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对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学生依然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可通过上台操练、小组讨论、作品演示的方式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最终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产生相应的学习作品。

教改是机遇也是挑战,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量大、学时少、学生多的特点,任课教师必须精心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驱动力,培养其自主学习精神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惠文,杜炫杰. 华南师范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思路与实施方案[J]. 计算机教育,2008(2):12-16.

[2]何克抗,李文光. 教育技术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7-188.

[3]钟志贤. 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5-208.

上一篇:网络工程实用人才培养 下一篇:区域共享型软件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