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主题选材,不枝不蔓行文

时间:2022-07-23 01:29:42

紧扣主题选材,不枝不蔓行文

文体不限,立意自定,自然容易带来写法的随意。特别是面对丰富的作文素材,如何紧扣主题选材,不枝不蔓行文,时常考验着学生的综合把握能力。先看一篇文章。

【原文展示】

马,人类无言的朋友

湖北宜都外国语学校 黄 健

一次次地看到你的身影:矫健的步伐,飞跃的身姿,狂野的奔跑。马,人类无言的朋友。

可眼前这匹马目光呆滞,步伐迟缓,低着头,跟着主人慢慢地走着,没有一丝豪迈的气魄,没有一点儿狂野的生机。它低着头走着,走着,既不会撒野奔跑,也不会尽情长鸣。它被征服了,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没有了自己的向往,只是垂头丧气地走在一个征服者的后面。背上人类放上去的马鞍,穿上人类“赠”给的铁蹄,脖子上套着那所谓的“项链”,口里勒着铁嚼,身上留下一道道鞭痕。我知道,这是某位征服者在策马奔腾时,给马留下的记号。

马,是一种剽悍的动物。它代表着威武的形象和无畏的精神,但它却被人类所征服,默默付出。当主人需要的时候,它慷慨以赴,不问回报;当主人不满时,它便窥伺主人的表情,小心翼翼地行事。它的生命都是主人的。

马,本来能在无际的原野上奔驰、跳跃、咆哮,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地觅食,而不用受到主人的驾驭,缰绳的束缚,但它宁愿选择顺从,克制自己的烈性,受主人的操纵a,尽自己的能力满足主人的愿望。它从来不为自己着想,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有的力量献给人类,甚至付出宝贵的生命亦在所不惜。只要主人需要它,它就义无返顾地为主人赴汤蹈火。在战场上,马勇往直前,配合主人英勇杀敌,当主人面临危险时,他竭力保护,直到战死沙场为止,这好比一名英勇忠烈的战士。但当战争结束后,又有谁会怀念曾为他们英勇作战,舍身为主的忠实朋友――马?人类只把马当作代步工具,为人类分担劳力的负担的畜生,它却把人类视为自己要好的朋友和知己,从来没有因为人类对它重视的轻重而改变对人类的忠诚。

马在当今已经不受人们的重用。它在现实生活中起的作用已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是汽车、飞机等快捷的交通工具,但它还在默默地等待着,若有一天人类需要它时,它便会全力以赴为人类作贡献。当人类不需要它时,它会无言地等待,从不向世人邀功,从不向人类夸耀自己,只是付出,不图回报,直到它鬓发斑白,生命结束。

马,人类无言的朋友。

【修改建议】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马,人类无言的朋友”,文章的主题和所选择的内容已经一目了然,不管是纵向行文,写马在不同历史时期各个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还是横向行文,写马在农业、交通、战场等物资层面对人类所作的贡献,或者是写马在文化精神层面所作的贡献,包括所插入的故事,也一定要符合主题,围绕中心选材。

应该说,上面这篇文章行文流畅,材料丰富。但正是因为材料丰富,取舍不当,导致有些材料离“心”离“向”。如第四段开头叙述马被人类征服的句子与“人类无言的朋友”不太一致,第五段与主题不太紧密,最明显的还是文章的第二段,不仅与文章第四段内容上有些重复,而且大篇幅地写马被人类征服摧残的惨状,显然与主题相悖。

修改时,一定要围绕“无言的朋友”来行文。先写马在物质层面给人类带来的帮助,如马在人类游牧时期、农耕时期对人类所作的诸多贡献,马在交通和军事上给人类所作的贡献等,然后由此及彼进入马的精神层面,如一些关于马的成语,古代诗歌中与马相关的名句,与马相关的典故和传说等,写出马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马在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既可先写事实后议论,也可以灵活地穿插在行文中。前者会使文章层次清晰,后者会使文章行文灵动。

【改后文章】

马,人类无言的朋友

黄 健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杜甫的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马的强劲豪迈。

马是大型哺乳动物,四肢强健,力大善跑,它的感觉器官发达,视野开阔,记忆力、判断力强,方向感也极准确,居六畜之首,故称“老马识途”。马给人的印象是憨厚、诚实、纯朴,历史上留下了数不清的美丽传说,于是就有了许多佳名美誉:乌骓、赤兔、八骏、天马、宝马、汗血马、白龙马、千里马等,这些美名,无不流露出人们对马的喜爱之情!

无论在游牧时期,还是在农耕中,马都是先民不可缺少的帮手,马就是生产力的标志。一直到近代,农业尚未机械化之前,马几乎包下了农村的一切繁重工作。时至今日,在我国的一些落后地区,马仍然是主要的生产力,被农民视为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可以说,马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功不可没。从秦兵马俑、汉铜马俑到唐三彩马,各个时代,各种质地、各种形态的马工艺品层出不穷,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马以速度见长而成为古代交通工具最佳之选。汗血马,传说中的良马,产于大宛,汗水从肩部流出,呈血色,一日之内可走千里。“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人生如白驹过隙”等诗句都形象地展现了骏马疾驰的情形。至今,在各种赛马节、赛马会上,马的速度使人颠狂,在奥运会上的精彩表现更令人倾倒。

马在古代也是建功立业的功臣,成语“马到成功”就是由此而来。秦始皇统一六国,马之功居其半,兵马俑可为一证。唐太宗连年征战,六骏战功显赫。成吉思汗的铁骑横扫欧亚两大洲,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没有任何动物能像马这样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历史。可以说人与马所组成的骑兵部队是最具威慑力的军事力量,几千年的刀光剑影中马和人一起创造了历史。

正因为如此,马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成语、俗语记载了这一切:“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做事更有把握;“老骥伏枥”比喻人虽老壮志犹在;“千里驹”是褒奖年青才俊的好词。文学艺术中也有它的身影,如臧克家的《老马》;历史故事中有王亥驯马、九方皋相马;唐代的韦偃、近代徐悲鸿等为其挥墨作画;琵琶曲《十面埋伏》、二胡曲《赛马》都是为它谱写的赞歌。

时至今日,人们还在呼唤龙马精神……这一切无不说明,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已成为我们人类无言的朋友、忠诚的伙伴!

【评点】

改后文风格有很大变化,是一篇比较成功的佳作。文章开头用杜甫的诗巧妙地引出马,引出了人对马的美誉,暗扣“朋友”。而文章精彩和独到之处,不仅仅在于写出了马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农耕、运输、军事上为人类所作的巨大贡献,更在于能恰到好处地延伸与拓展,随手拈来的成语、诗词和与马相关的名曲,开掘出马在文化上给人类所作的贡献,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使得文章语言也充满了诗意。

上一篇:十千米,爱的呼唤 下一篇:我终于读懂了母亲的“凶”与“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