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

时间:2022-07-22 10:03:40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

【摘要】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经济学研究的焦点之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进步的理念思路和体制机制的总和,有经济学家把这一概念等式化为: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结构转型+机制创新。本文从江苏经济发展现状和所处阶段出发,对未来五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对策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江苏经济 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转型

一、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状及阶段分析

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发展方式,可以清晰地看到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民营经济加速扩张相对应的发展轨迹。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江苏在农村改革的大潮中,实现了“由农到工”的历史性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作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决定。江苏根据基本省情和所处阶段,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节奏,更新工业化和现代化思路,提出“走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在计划经济夹缝中办起了以市场为纽带、集体经济为依托、加工工业为主导的乡镇企业。到1989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3.3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88元增加到13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54元增加到876元。在这一阶段,江苏初步完成了工业化城乡布局,由一个农业大省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大省。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江苏在浦东开发开放的带动下,实现了“由内到外”的历史性转变。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江苏把积极呼应浦东开发开放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历史性机遇,提出“坚决支持、主动服务、迎接辐射、促进发展”的方针,积极实施沿沪宁线、沿江、沿海“三沿”生产力布局调整,全省出现了新一轮外向型经济发展热潮。1990到2000年,全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则达到480.58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到2012.11亿美元。外向型经济的突飞猛进,使我省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并于1993年比全国早7年实现“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第三阶段是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江苏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实现了所有制结构“由单一到多元”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五大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出了制度性安排。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发展私营个体经济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确立了放心放胆、放手放开、放宽放活“六放”方针,制定颁布了《江苏省发展私营个体经济条例》,两次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最佳环境,基本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呈现阶梯式高速增长。但受发展阶段、体制转轨等因素影响,这一时期的发展方式难以摆脱粗放、低效率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偏重。江苏产业结构整体层次仍较低,农业弱质局面尚未有效扭转,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入人均GDP3000美元阶段后,第三产业的比重均超过50%,而江苏这一比重低于世界上低收入国家平均值(44%),产业结构偏离度(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之差的绝对值之和)较高。二是创新能力不强。江苏对外技术依存度大约在60%,与国家提出的30%以下的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江苏每年固定资产投入中约有40%用于设备投入;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约为1:0.27(日本、韩国达到1:8)。三是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尽管我省单位GDP产生的COD和SO2分别仅为全国的2/3和1/2,但每平方公里国土上的COD、SO2负荷量分别是全国的6.41倍、5.66倍,单位国土面积工业污染负荷全国最高。全省工业增加值率在25%左右,制造业加工组装多、高端环节少,进料加工多、本地配套少,贴牌生产多、自有品牌少。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思路、路径和原则

“十三五”期间,江苏经济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呈现重要的阶段性变化。从工业化进程看,江苏进入工业化后期并向发达经济过渡阶段。钱纳里工业化标准模型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初、中、高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当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工业化进程处于高级阶段。“十三五”期间,江苏人均GDP将实现迈过10000美元台阶,与之相伴随的是产业、就业等结构性变动,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成,总体上进入由工业化后期向发达经济过渡阶段。从城市化进程看,江苏仍处于城市现代化的加速发展阶段。依据诺瑟姆曲线,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标志着城市化处于加速阶段,超过70%则意味着进入趋终阶段。“十三五”期间处于在城市化加速阶段,苏南一些地区城市化率超过70%,城乡人口转移将处于互动状态,江苏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等现象开始出现。从国际化进程看,江苏将进入开放型经济全面转型升级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江苏凭借自身优势建立起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但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受国际宏观环境变化的影响,现有的出口导向型模式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逐步显现出来,适时实施“以资本换市场、以管理换市场、以产品换市场”,大力推动“走出去”是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从生态环境状况看,江苏将处在生态建设和补偿的阶段。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55年所提出来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又称作“库兹涅茨曲线”,后被应用到生态建设中。随着人均GDP进一步提高,环境污染程度会逐年呈现下降趋势。江苏环境污染还处于倒U曲线的左侧,“十三五”期间是江苏实施大规模生态补偿的阶段。

“十三五”期间,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突出以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目标,实施“三大战略”、建设“三个高地”、实现“三个提升”。

实施“三大战略”:第一,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第二,消费主导战略。把扩大消费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总体消费能力,提升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第三,绿色增长战略。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建设两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为重点,大力培育和壮大绿色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三个高地:建设产业高地,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建设创新高地,成为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热土;建设人才高地,成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密集区。

“三个提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经济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举措

1、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调整需求结构的关键在于扩大内需,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增加收入。收入分配领域面临的问题,从宏观角度看表现为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从微观角度看表现为居民内部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高但缺乏购买力,高收入者购买力强但消费倾向低。“十三五”期间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必须牢牢把握的工作着力点,更加突出提高“两个比重”、缩小“一个差距”: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缩小高低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2、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要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加快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消除限制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特别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服务业领域;以培育新兴战略产业为重点,加快调整产业内部结构,打造更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规模技术优势,使新兴战略产业尽快成为江苏的支柱产业;以传统产业改造为重点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3、更大力度推进自主创新

围绕建设创新型省份,加强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与创业紧密结合、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推动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的转变。重点提高“三个能力”,就是提高规模型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骨干企业对创新资源的市场配置能力、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抓好“四个一批”,就是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做大一批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的创新载体;构建“五大体系”,就是构建具有江苏特点的区域创新体系、国际一流的知识创新体系、国内领先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机制灵活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和技术服务、科技创业、科技投融资等公共服务体系。

4、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城市化伴随着资源要素由农村转向城镇集聚、就业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转移、居住由农村转到城市集中。一方面要根据人口密度大、土地面积少的特点,继续坚持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按照“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原则推动城市集群发展;另一方面根据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的原则完善村镇布局规划,形成建设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功能清晰的空间开发格局。

5、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制定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创造以低碳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向高能效、低能耗、少排放模式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坚持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并重,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工程。建立以重点开发、优化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为主体框架的主体功能区布局,严格控制各类区域的建设行为,从区域空间层面控制资源侵害与环境破坏。

【参考文献】

[1] 萨缪尔森:经济学(Economics)[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上一篇:提升职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率的探讨 下一篇:借力数学直觉,让思维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