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读中国《电子签名法》

时间:2022-07-22 09:06:52

简读中国《电子签名法》

电子签名将与手写签名和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2004年8月28日通过、2005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电子签名法》,标志着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正式诞生。随着这部法律的出台和实施,电子签名将与手写签名和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有人把电子签名称为网上通行的身份证。的确,网上太需要身份证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实现远程、快速的电子商务活动,数据的网络传递,在有形与无形间日益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互联网是一个公开的网,网上最大的困惑是认证身份。前几年网上曾流传一句戏言:狗儿上网,骄傲地说:“谁也不知道我是一条狗。”正是这句戏言,给艺术创作和好莱 电影凭空增加了无数想象和创作空间,却为网上业务的实现和发展带来了层层障碍。

试想,你可能会和一个你不确定的对方调侃,但是,当你做网络银行资金支付时,你敢把银行的账户交给他吗?当你做网上证券委托交易时,你敢把自己的股东密码交给他吗?作为公众股的股东,当股东大会网络投票的平台推到你面前时,你敢把自己某一项至关重要的决定权交给他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生活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给方便附加了更大的风险。网上无孔不入的黑客对网络安全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电子签名因此应运而生,成为手写签名或印章签名在网络环境的替代。

所谓电子签名,在《电子签名法》里是这样定义的:电子签名是指数据电文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的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表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该法律规定,民事活动中的合同或者其它文件、单证等文书,当事人可以约定使用或不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当事人约定使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文书,不得仅因为其采用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形式而否定其法律效力。

该法律还规定,电子签名必须同时符合:电子签名制作数据用于电子签名时,属于电子签名人所有;签署时,电子签名制作数据仅由电子签名人控制;签署后,电子签名的任何改动都能够被发现;签署后,对数据电文内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动都能够被发现等集中条件。只有数个条件同时符合,才能被视为可靠的电子签名。该法律还规定,当事人可以选择使用符合其约定的可靠条件的电子签名。

为保护电子签名人的合法权益,电子签名法规定:伪造、冒用、盗用他人的电子签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电子签名法》的与实施,对证券业务网络实施的应用与推广具有非常及时和积极的意义。

中国证券市场在建设之初,便与网络和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证券成为最先尝试电子商务的领域。

2001年,互联网网上证券委托交易刚一露面,便迅速向全国各地延伸。它便捷的方式、丰富的信息资源、“散户”享受“大户”待遇的服务、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便利以及相对低廉的手续费,使其即便在互联网应用的最低谷时,也没有倒下,反而逆流而上,依然具有盎然的生机。

2003年,由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的证券大宗交易,在经过反复的论证、研讨之后,最终采用互联网为运作平台,极大地拓宽了发展空间和服务领域。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正常发展和运作的重要环节,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临时报告、通告等各类报告属于法定的强制披露信息,其数据的采集和披露目前正逐渐走向互联网。

由于股权分置,多少年来,广大的社会公众股股东,无法真正参与股东大会的决策,通俗的说法是,他们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用脚投票”――走。采用互联网股东大会网络投票的办法,可以给社会公众股股东一个切实有效的方便行使权力的空间和平台。

以上总总,所有这些已经开始和正在开始的证券互联网网上业务的发展,都极其密切地依赖着互联网身份认证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并以网上身份认证作为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无论是委托交易、信息披露、还是网上股东投票等等证券网上业务的实现,都必须以下面几点为基本的前提条件:

■ 准确无误地确保此人即此人而非彼人;

■ 确保此人传输的电子数据是此数据而非彼数据;

■ 其整个过程可追溯。

为确保证券网络业务实现所作出积极的、必备的、重要的、基础性的技术准备,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以及中国登记结算公司建设的、基于系统内部使用的、替代传统意义密码方式的证券电子商务身份认证体系已经完成,而且,在应用层面上实现互联互通的统一技术规则和技术标准也将陆续出台。

根据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实践经验,借鉴相关国家的做法,此次的《电子签名法》的立法重点,除了确立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规范电子签名的行为之外,还依照以往的惯例,以较大的篇幅明确了认证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认证程序。

法律规定:电子签名需要第三方认证的,要由依法设立的电子认证服务者提供认证服务。为规范第三方电子认证服务市场,保护需要第三方认证服务的需求方的基本利益,法律对第三方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的条件、资质、审批程序及其法律地位做出了明确的阐述。

上一篇:8月价格再见下挫 下一篇:阅读别人的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