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关于广播追案剧的探索

时间:2022-07-22 08:40:32

融媒体时代关于广播追案剧的探索

【摘要】媒介资源的多样化和差异化让传统广播剧逐渐步入低谷,追案剧概念的出现为它的复兴提供了一种可能,本文以《连环案》(“Serial”)和《寻找刁爱青》两部实验性网络广播剧为例,论述了当代传统广播剧面临的困境和可能的创新点。

【关键词】广播剧 罪案剧 追案剧 同仁传播 众筹破案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追案剧”概念的提出源于2016年先后获得第九届“赢在创意”全球华语广播大赛原创广播节目银奖和第十二届“东方畅想”全球华语广播创新大赛铜奖的作品――《寻找刁爱青》,它是融媒体时代传统广播人对节目形态的一种探索。它以发生于20年前南京大学“一・一九”杀人案为创作蓝本,构建了一个跨媒体的开放空间。作为一部实验剧,它采用“真实案件+同仁传播+众筹破案”的创意形式,既希望引起年轻受众对听觉媒体的兴趣,也试图使广播作品衍生出视频效果,进而成为融媒体时代复合型传媒产品。

一、从传统广播剧到罪案剧

声音优势决定了广播剧尽量以矛盾冲突剧烈、音响素材丰富的故事作为创作背景。比如:中国最早的广播剧《恐怖的回忆》,就是以“一・二八”淞沪会战为背景。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传统广播剧开始进入创作和播出的繁荣期,在“思想解放”和“拨乱反正”的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国内广播电台创作出不少深受听众喜爱的优秀广播剧,如《杜十娘》《二泉映月》《响铃公主》等。这些广播剧或是改编自文学经典、民间传说,或是取材于现实生活,动听且艺术性强,使听众耳目一新,曾震撼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但广播剧作为传统广播媒体概念下的文艺创作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来自影视剧的冲击,逐渐暴露出剧本枯竭、种类单一、缺乏新意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广播剧,以国家广播电台为创作主体,以传播主流价值观为己任。但是,其单向、封闭的节目生产方式,与受众缺乏必要的互动交流,从而与受众的收听兴趣渐行渐远。时至今日,能引起听众强烈反响并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优秀广播剧目前已是寥寥无几。

尽管在新中国成立后,广播剧创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内容还多以国家建设成就、先进模范人物以及国内外重大新闻时事为主。本文涉及的罪案剧是在20世纪90年代产生的,虽然这一时期,电视已在中国家庭普及,互联网传播也开始崭露头角,但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刑侦题材系列广播剧《刑警803》却依然产生了广泛的传播效应,甚至在听众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追剧热。广播剧《刑警803》借鉴了影视剧的创作和表现手法,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广播版罪案剧,它是欧美国家影视剧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而作为刑侦题材广播剧《刑警803》由于只有声音创作元素,并不会担心过度暴力血腥,因此有了一定的受众和市场。当然,与如今网络带来的开放、互动体验相比,广播版、影视版罪案剧相对封闭、互动体验差、无法留存等短板就逐渐显现出来。

二、从罪案剧到追案剧

传统广播剧在新媒体时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概念化的题材和陈旧的表现手法使得传统广播剧迅速失去市场;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为网络广播剧提供了新的创作和传播平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罪案剧完成了从传统广播平台向网络平台的过渡,也为罪案剧向追案剧的过渡提供了可能。

(一)《连环案》的案例

与《刑警803》所取得的成功相比,美国罪案类非虚构节目《连环案》更胜一筹,它突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边界,在线上和线下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被美国多家媒体评价为“史上最好的播客”。《连环案》的成功取决于三个要素:真实案例、新闻调查手法、网友参与。

1.真实案例

《连环案》第一季、第二季分别讲述了两起真实发生的新闻事件。一是发生在1999年的中学生失踪案,尽管“凶手”已经入狱服刑,但《连环案》制作团队在调查之后发现,真凶另有其人;二是发生在2009年的失踪美军士兵归国案,这名士兵虽被冠以“英雄”称号,但却饱受质疑。

2.新闻调查手法

从原创性上来说,《连环案》绝不类同于以往的任何一部罪案剧,因为它不仅源于真实案件,而且采用的是新闻调查手法。《连环案》 制片兼主持人莎拉・库宁(Sarah Koening)研究各种案件文书,搜集案件相关录音,遍访案件相关人员。因此,《连环案》已经不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广播剧,而更像一个新闻调查节目,它对罪案的关注是基于事实而非创作,听众既可以将其视为广播剧欣赏,也可以作为广播新闻报道来听。

3.网友参与

事实上,这是《连环案》最引以榘恋某晒χ道,它赢得了网络。在互联网时代,广播听众不仅仅是媒体的受众群,同时也是媒体的消费群。《连环案》播出后,听众开始积极参与线索提供、线下讨论等环节,听众成为为此买单的人。《连环案》通过听众付费获得的收入十分可观,每人10 美金,成为粉丝向节目表达支持的最好方式。

《连环案》使罪案剧完成了向追案剧的过渡,它的“追”不仅体现在对案件的回访和复原上,更体现在受众的参与上,如果用“水能载舟”这个成语来比喻的话,那么“舟”是《连环案》,而“水”是网友,它给广播界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同仁传播。而追案剧《寻找刁爱青》又将这一个概念向前推进了一步。

(二)作为追案剧的《寻找刁爱青》

《寻找刁爱青》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出品的实验性网络广播作品,它的产生是对《连环案》的一次学习和超越。故事取材于20年前的南京大学“一・一九”碎尸案,由于案件至今未破,且作案手段残忍,所以此案一直没有离开公众的视野。关心本案的人在天涯社区建立了“刁爱青吧”,其中关于受害人刁爱青及其被害过程的各种推论五花八门、不胜枚举,《寻找刁爱青》之所以创作于2016年,正是源于公众对本案的关切。有人担心本案已过法定追诉期,凶手将逍遥法外,而南京警方更迅速作出回应称,该案不受追诉期限制,警方将继续侦破。这部剧的创作者认为,本案具备了将《连环案》“中国化”的条件。

上一篇:如何当好新常态下职工群众的“娘家人” 下一篇:布洛芬治疗不同胎龄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