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财经类高校发展趋势评析

时间:2022-07-22 08:04:22

当前我国财经类高校发展趋势评析

[摘要]财经类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社会对财经类人才需求的扩大,财经类高校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本文主要从办学类型、学科专业设置、办学层次、师资力量、招生就业等5个方面,梳理分析了我国财经类高校办学的基本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其发展趋势,以期能对我国高等财经教育发展有所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财经类高校 学科专业 高等财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101―04

[作者简介]王丽丽,吉林工商学院高教所教授(吉林长春13006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肩负着为社会培养经管类人才的财经类高校也迅速发展起来,独立财经类高校数量从1952年的6所发展到目前的50所(不包括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广泛分布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本文主要从办学类型、学科专业设置、办学层次、师资力量、招生就业等5个方面,梳理分析了我国财经类高校办学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发展趋势,以期能对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的发展有所借鉴和启示。

一、我国财经类高校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办学类型以教学型为主

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研究水平的实际情况,目前我国财经类普通本科高校的办学类型大体可划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三类。其中,归教育部直属的有5所,即上海财大、中南财大、西南财大、中央财大、对外经贸大学。这些学校属于教学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财经类学术研究型人才,而中央财大、上海财大甚至将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确定为研究型大学,正向研究型大学迈进。其他财经类高校大都定位于教学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服务地方、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并为其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从办学类型上看,我国财经类高校尚没有一所真正的研究型大学,而只有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两类,并且以教学型为主体。

(二)学科专业点多面广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财经类高校便开始改变单一发展的现状,逐步向其他学科门类拓展,形成了以经济类、管理类为其主干学科,法、文、理三类学科为其重要支撑,同时兼顾发展的多学科布局。目前每所高校至少设置4个以上学科门类,均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导学科。

按照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规定,管理学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图书档案学类等5个学科类,共有18个本科专业;经济学只有1个学科类、有4个本科专业。上述18个管理类和4个经济类本科专业通常称作目录内专业,在此之外各校开设的专业称为目录外专业。目前各财经类高校经管类本科专业设置一般在20个左右。从表1可以看出,除了普遍开设的目录内专业之外,各高校还开设了一些目录外专业。

(三)办学层次逐步提高

办学层次的提高主要体现在研究生教育发展较快。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社会对财经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层次也日益提高。较之以往财经类高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较少的情况,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财经类高等教育在教育层次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研究生教育也随之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据调查,50所财经类本科高校中已有37所财经类高校具备硕士以上研究生培养资格,占比为74%;13所高校具备博士生培养资格,占比为26%。其中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硕士点最多,并且拥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学科建设水平较高。2010年11月,教育部批准64所高校实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试点高校可通过与企业、行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模式,吸引企业和行业组织参与培养方案设计、专业课和实践课程教学、实习或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学位论文或设计指导等。此做法拉开了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序幕,中央财经大学的法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已被列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试点专业。

(四)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师资队伍是高校最重要的办学资源。近年来,财经类高校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提高很快,专业教师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均已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比例(≥40%)。一些高校远远已超过这个比例。根据有关网站公布的数据可知,中央财大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80%以上,上海财大、对外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均达到70%以上。在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的基础上,各高校还增加经费投入,加大海内外拔尖人才的引进、选拔。2007年,上海财大首推“常任轨”制度,仿效北美研究型高校教师职称晋升标准,无论是“海归”还是“本土”教师,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申请高级职称,并给予非常丰厚的年薪待遇。此举打破了以往论资排辈的做法,在国内高校中尚属首例。同时,一些高校还非常注重对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扶持、培养,重视学术研究梯队的建设,师资队伍结构得到明显优化。

(五)招生就业供需两旺

1 招生情况

近年来,财经类高校招生规模日趋扩大。收集的信息(从2001年开始,见下图)显示,财经类高校招生人数(本科、专科)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而经管类的毕业生一般在政府、企业管理层、事业单位就职,工作相对稳定,薪酬相对较高,是高校历年招生的热门专业。加之高中生文理均可报考,所以各层次财经类高校的生源普遍比较充足。

2 就业情况

从就业情况分析,由于近几年我国经济以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对财经类毕业生的需求在总量上也相应增加。依照“奥肯定率”,经济每增长2%,就业率增加1%。虽然财经类毕业生供给增加很多,但由于需求也增加,所以始终能够保持较高的就业率。据著名的民间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公布的2007年、2008年、2009年本科专业大类就业情况来看,经管类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前三甲,详情见表2。

从分专业就业情况分析,依照教育部2010年上半年公布的2009年经济学、管理学本科专业就业状况(见表3),管理学中的工程造价专业就业率最高,达90%以上,大部分经管类专业的就业率都在80%以上,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审计学专业的就业率相对较低。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专业性强,就业选择面较窄。这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渠道主要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这些单位有编制限制,并实行“进人必考”的用人管理办法,社会竞争非常激烈。二是由于办学成本较低,一些非财经类高校纷纷开设此类专业,导致此类人才供给大于需求,供需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六)国际合作灵活多样

在我国加入WTO的背景下,我国高等财经教育中外合作交流空前活跃,形式日趋多样。一些发达国家的学生到中国求学已经成为新的选择,构建让中外学生都能受益的双向合作办学的平台成为必然。一些有实力的财经高校

抓住机遇,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不仅成为国际合作中的需求者,也成为国际合作中的供给者。表4说明的是部分财经类高校中外合作交流的简况。

二、我国财经类高校的发展趋势

今后10年,我国财经高校将继续坚持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这种发展不表现在财经高校数量的绝对增长,而更突出地表现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师资力量进一步增强,注重办学特色和优势的发挥,增加国际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

(一)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加强质量工程建设

自2007年教育部启动实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简称质量工程)以来,各高校在品牌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努力筑建本科教学的基础。新《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是我国2020年之前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财经高校将由过去的高投入、拼数量、大规模的发展模式逐步向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回归。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加深,公众对高校办学质量的判断力将大大提高,优秀高校会更受青睐,质量差的高校将在竞争中被淘汰,高校间的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在高度竞争态势中,各高校会把教育质量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来重视。规范制度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等,会成为下阶段高校质量建设的主旋律。

(二)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提升师资素质结构

高校间的竞争说到底是大师、名师、高水平教师的竞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既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根本保证,也是一所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今后,高校将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激励制度,把那些具有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人才引进、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在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的同时,努力做到“内培外引”,整合、优化人力资源,为促进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形成、加强高水平的学科专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以发展交叉学科为突破口,打造自主优势品牌

当今社会综合问题不断涌现,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为适应社会发展,高校将根据自己的学科结构、办学传统、办学特色、寻找突破口,逐渐拓宽专业口径,向其他学科专业延伸,推动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交叉及复合。此外,财经高校的法、文、理、工等专业依托经管类学科的优势,与财经专业紧密结合,互为基础,互相渗透,深度融合,形成了新的学科与专业,成为财经类高校学科发展的新亮点。如兴起于20世纪末期的财经新闻专业,将经济学、管理学与文学、新闻传播、艺术等学科融合在一起,培养既了解经济知识,又懂新闻传播的复合型人才,满足了社会对财经新闻人才的需求;电子商务专业是管理学、经济学和工学三门学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所形成的新的交叉学科;上海财经大学开设的信用管理学专业,跨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两个专业,同时又涉及金融和经济法等知识,是多个学科专业相融合的“结晶”。

(四)以多元化筹资为保障,弥补办学经费不足

我国高等教育主要是政府举办的,教育投人也主要依靠政府。但实践证明,高等教育的发展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目前一些财经高校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力吸纳社会资金,有效缓解了办学资金不足问题。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例,学校于1989年11月成立了校董会。校董会的成员充分发挥他们的影响力,引导企业家、财团、大公司等纷纷向学校捐资设立基金或奖学金,许多国际著名的跨国企业成为学校的赞助团体。目前,社会力量在学校设立的奖学金、奖教金等已达20多项,院系级基金则更多0。此举为改善办学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还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创新融资体制,允许民间资本投入高等教育,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办学格局。

(五)以国际合作为平台,彰显国际大学风范

我国加入世贸以后,随着大量的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正走向世界,因此对精通国际经济与贸易规则、懂得国际惯例、掌握国际商业游戏规则、外语水平高、综合素质优的高级财经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呈几何级数增长0。财经大学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能为高校带来可观的学费收入、改善教学条件,更重要的是可以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知识、又有国际视野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目前,我国一些财经类高校已从单纯、外在的人员交流,扩大到课程国际化和跨国教育等方面。浙江工商大学校长胡建淼认为,“学校和学生要国际化,首先要做到教师国际化”。为此,浙江工商大学近年来在教师国际化方面推出了两方面措施:一个是蓝天计划,即每周聘请国外教授进行演讲,不带同声传译,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是每年有5-10%的课程由聘请的国外教师上课。

注释:

①施剑松.64所高校获准试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N].晨报,2010―11―01

②张国圣.一所地方普通高校八年来的“国际化”之路[N].光明日报,2008一06―25.

③摘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园网的“学校概述”专栏.

④邱伟芬.财经类高校课程国际化策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

⑤江耘.中国大学迈向国际化大学师资成高校转型关键[EB/OL].中新网,2010―11―27

参考文献:

[1]张进.办出特色:财经类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3,(3)

[2]陈婕.我国财经类高等教育发展[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1)

上一篇:高水平大学科学定位若干理论问题探讨 下一篇:论我国法律硕士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