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图维度作文新概念

时间:2022-07-22 06:53:42

坐标图维度作文新概念

一、作文概念的新思考

为什么说作文是一种表达?表达的是人的需要?概括地说,作文是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欲望:表达自我欲求、表达自我发现、表达自我情感、表达自我思想。在这样的表达中,写作的人将自己的生命转化在文字中。所以说,文如其人。于是,我们从《红楼梦》中发现、认识了曹雪芹;从苏轼的诗文中发现、认识了苏轼……

为什么说作文是主要表达生命的发现与思考呢?有人说,一个人自出生到最后悟得人生的真谛走向生命尽头,其实就是一个发现与思考的历程。所以古人常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西方哲人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苇草。”古代圣贤孔子会发出这样的人生感悟:“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西方人常追问的哲学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所以说,作文主要表达的是对人生的发现与思考,古今中外都一样。

二、作文教学的新样态

关于作文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具体的表述是怎样的呢?第二学段的第二条是:“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第三学段的第二条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第三条是:“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仔细阅读和思考这些表述,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倡导的习作教学的特点。

浙江省“小语会”会长柯孔标先生曾研制出了一个“小学生作文坐标图”。坐标横轴关乎写作风格,纵轴关乎写作内容。坐标纵横交叉的核心,是传统的记叙文写作。按照坐标纵横交错划分的领域,可以将儿童写作划分为四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微型报告文学与科幻作品;第二个维度,是新闻、实验报告和科普小品等;第三个维度,则是应用文――启事、会议记录、日记等;第四个维度,是诗歌、散文、小说、童话等。按照日本写作学界的说法,第二、第三两个维度,是指向“传递社会信息的写作”;第四个维度,是指向“表现自己的写作”;而第一个维度,则两者兼而有之。

行笔至此,我们可以对小学阶段六年的写作作一个纵向的梳理。写作教学要从儿童发展的阶段性需求入手,将指向“自我表达”的文学性写作和指向“传递社会信息”的非文学性写作融合在一起,建构起一个从低到高、螺旋上升的“儿童创意写作阶梯课程”。这是针对当下儿童写作“失重”“失真”现象,让儿童“创造性地表达自我”的一种写作样态,是小学作文教学的一种新的尝试。

三、作文教学的新尝试

(一)依托文本,拓展教材

现代语文教学论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渠道,在把握、内化文本原初内在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共同建构起对文本意义的追求与超越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本既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依托,又是写作教学的契机,回归教育原点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依托文本,还要走出文本、高于文本,从教材走向学生,调动和运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感受”,构建新的语文知识和写作素材。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窃读记》一课时,笔者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先让学生写写自己关于课外阅读的一些趣事和收获,再对比作者林海音写的《窃读记》,找出自己与林海音童年读书的异同点。笔者适时地穿林海音的作品《城南旧事》,牵出了文章写作线索――“窃读”,“窃读”的滋味是:“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披情入文,学生的心理感受调动起来了,这时再来理解文章的中心句“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就水到渠成了。课后,孩子们争相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还和父母一起观看了电影《城南旧事》,从而认识了电影里的女主角英子。

笔者认为这堂课的教学从儿童发展的阶段性需求入手,将写作目标指向“自我表达”的文学性写作,体现的是“小学生作文坐标图”的第四个维度。

(二)依托文本,仿创结合

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教师喜欢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阅读而完全忽视了文本作为教材的确定而多元的意义,只是盲目探究教材文本意义的生成,致使阅读教学偏离了语文的轨道,缺失了“语文状态”。学生也缺乏对文本真正的感同身受,“失重”“失真”现象严重,进入不了文本所描L的真挚丰富的情感世界。因此,依托文本,基于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让语文阅读教学回归原点,并且顺利开拓仿创结合的写作教学。

仿创写作的做法有很多种,如聚焦写作技巧,读一段仿一段,读一篇仿一篇;也可以用心开发,创设写作情境,引导学生整合利用所读书籍中的信息,进行写作穿越,让自己不知不觉成为书中的人物,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仿是途径,创是目的,这种教学模式尤其适合中年级学生。

如在教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读完全课后,要求学生运用本课一个孩子同一位大人对话的形式练写作文。因为有课本的依托,学生有了感性的认知,而且在写作格式上也有了规范的借鉴,话匣子打开了,写作灵感如涌泉而出,写出了一篇篇让人爱不释手的好文章:

题目1: “妈妈小时候,我不知道的世界”

苗苗:妈妈,你小时候会不会挑食?如果有,您怎么办?

妈妈:我小时候的物质生活没有现在这么好,根本没有零食吃。但那时候的课外活动可多了,每天还要帮你姥姥做好多家务,经常肚子饿得咕咕叫,捧起饭碗大口大口吃饭,哪会挑食啊?

苗苗:妈妈,你小时候都会做哪些家务啊?

妈妈:那时的我可能干了,会扫地、做饭、打煤球。逢年过节,你姥姥姥爷要加班,我会把被子搬到院子里来晒晒太阳、杀杀菌……那时家里穷,我还会带着小姨一起,拿糊纸盒到镇上杂货店卖几个钱,然后再换回一两斤酱油回来。那时候的孩子都很节俭,不会乱花钱,因为知道父母上班养家很辛苦。

苗苗:妈妈,和您比起来,我的童年多幸福啊!

……

题目2: “妈妈小时候也是追星族”

我和妈妈每天都生活在一起,但是老觉得我们两代人之间有些不同,听妈妈讲起她的经历和故事,感到那么的遥远、陌生,还有些不可思议。

婷婷:妈妈,您小时候上学路远吗?怎么去上学?

妈妈:我们小时候,都是在离家较近的学校上学,同学之间也住得很近,上学放学喜欢挨家挨户叫唤,然后结伴而行,从不需要家长接送。

婷婷:妈妈,您平时喜欢看什么课外书?

妈妈:我们小时候主要看一些反映英雄人物的故事。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红岩》《青年近卫军》《青春之歌》等。

婷婷:您那时候最喜欢什么活动?

妈妈:看电影。那时的学生票5分钱一张,很多电影都看过好几遍,有的甚至能够倒背如流。

婷婷:妈妈,那您是“追星族”吗?

妈妈:那时侯还不叫“追星族”,但是我们也有自己非常喜欢的演员,还会买这些演员的照片、挂历当宝贝收藏着呢。

……

笔者认为,这些素材的搜集和练笔,体现的是“小学生作文坐标图”的第二、第三两个维度,是指向“传递社会信息的写作”。

(三)依托文本,创意写作

在熟悉课文框架,学生对一些写作技巧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就像叶黎明教授说的那样:儿童的想象“无理而妙”。好玩有趣,就是最佳的写作情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写出无限的观察创意。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要求是这样的:仔细回忆,你观察了什么事物,是怎么观察的,有什么新的发现。把你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题目自己定,还可以写观察日记。

这里写作要求笼统,只有一个大概的范畴。至于观察什么、怎么观察,观察日记与其他作文有什么不同,没有具体的指导。为了拓宽孩子们的写作思路,教师组织了以下实验活动,附课堂实录如下:

实验1:土豆皮有什么功能?

课前准备:几十个土豆,还有天平秤、量杯、水果刀、水果盆、科学实验室用的小烘箱等器具。

实验要求:形式不拘,方法不限,请用科学的方法说明土豆的功能,并写出自己的观察结论。同时要求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合作完成。

活动流程:面对几十个土豆和一堆器具,孩子们会如何下手?怎么观察呢?

有个小组开始行动了。

第一步,组员先讨论了一番。

第二步,组长从拿了一大一小两个土豆放到天平秤上称重,组员记下称重时间、次数及重量。

第三步,男组员拿了水果刀给大土豆削皮,再放到天平秤上称重,没皮的土豆和有皮的土豆的重量基本相同,组员第二次记下称重时间、次数及重量。

第四步,把没皮的土豆和有皮的土豆放到有水的盆里浸泡几分钟再拿起来称重,它们的重量变化不大,组员第三次记下称重时间、次数及重量。

第五步,把没皮的土豆和有皮的土豆放到小烘箱里旁,大家围着仔细观察,发现没皮的土豆的表面开始变黑,黏糊糊的,而有皮的土豆“完好无损”,再放到天平秤上称重,没皮的土豆和有皮的土豆的重量有了变化,没皮的土豆变“瘦”了,一个轻,一个重,组员第四次记下称重时间、次数及重量,并得出了第一个结论,没皮的土豆水分容易丢失。

第六步,小组讨论,得出第二个结论,土豆皮能够保持水分。第二天,这个小组的学生合作完成的观察日记步骤清晰,方法得当,而且结论可信,是一篇非常难得的应用文。

本次的观察写作体现了“小学生作文坐标图”的第二个维度――实验报告和科普知识。

实验2:鸡蛋在醋里泡一周会“长大”吗?

1.观察要求

仔细观察泡在醋里的鸡蛋会有哪些变化?是什么原因使鸡蛋发生变化?

可以用用放大镜、尺子等工具进行调查、研究,然后把观察所得写成文章。

2.做记录

做观察记录时要注意以下的事项:

观察的日期、星期、天气、气温;

鸡蛋的特征(形状、颜色、大小、构造等);醋的颜色、味道等;

周围的同学有什么发现?他们观察到的和你一样吗?记下你认为有趣的事、奇怪的事。

3.查阅资料

如有疑问,自己查一下有关的辞典、百科全书之类的书。

4.写作提示

根据记录,写小结文章,注意不要遗漏了重要的内容;把图、表等放到文章里面去,要写得别人容易懂;把书中读到的和自己观察到的、自己想到的作比较;每项内容前,加上小标题。

本单元的习作指导对“观察要求”明确了观察范围,告诉孩子们用什么工具去观察,写观察日记注意哪些事项。这就是指导学生观察写作的细致指导。

关注“观察的日期、星期、天气、气温”,这是科学精神的渗透;关注“鸡蛋的特征(形状、颜色、大小、构造等)及醋的味道、变化”,是对于所写事物静态的观察;关注“观察周围同学的反应,再和自己看到的作比较”,这是动态的观察;留意“你认为有趣的事、奇怪的事”,是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

观察方法渗透在提示中,这是在以文本为依托,交给学生写作的基本方法,孩子们有法可依,可以根据线索照着写,而写出来的作文呈现出多样性,避免了人云亦云。

本单元的习作教学,笔者利用周末时间还布置了完成“观察一种小昆虫”和“观察50元和100元人民币”等习作训练。因为有了两次实验活动的铺垫与指导,孩子们有章可循,观察日记写得生动有趣,质量非常高。由此可以总结,作文训练更注重生活感知和情感体验,这是一种更真实、更有效的和更能入脑入心的学习方式。

(三)依托文本,资源整合

每个学段教材关于写作的目标,可以看做一个纵向的体系,要求我们的写作教学从儿童发展的阶段性需求入手,建构起一个从低到高、循序渐M、螺旋上升的创意写作课程。这种写作要求,仅仅靠语文课的教学,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阅读,应该把读和写整合起来,如在指导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蝙蝠和雷达》等系列课文后,笔者指导学生写《我发现了大自然的秘密》这一题材时,引导学生读维・比安基的《森林报》、法布尔的《昆虫记》、普里什文的《大自然的日历》《林中水滴》,从阅读层面拓展孩子的写作素材;同时还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整合起来,协同教学,让课堂变得灵动起来。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我们把教书法的郭明静老师请到课堂,为孩子们演示软笔书法,讲讲汉字演变史,告诉孩子如何才能写得一手漂亮的汉字;同时还和美术老师一起备课,完成一张手抄报。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有的设计对联,有的设计谜语灯笼,有的画风筝,并配上“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句。又如学习《桂花雨》一课,南方的孩子对这一植物并不熟悉,我们把科学老师请进课堂,老师专门制作了课件,给大家介绍这种植物,并组织学生到校园里实地观察。由于有了感性的认识和精细的观察指导,孩子们不仅更深入地学习了课文,同时还有小练笔,写了一篇南方的桂花树,完成习作条理清晰、表达清楚,能从不同的角度把自己认识的桂花树的特征写清楚。而“表达有条理、有重点”恰恰是高年级习作教学的核心目标。

系统的写话训练还可以实现教材的梯度衔接,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和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就可以实现“小学生作文坐标图”中第三个维度,应用文写作――启事、会议记录、日记等。

当下,儿童写作“失真”“失重”现象泛滥,为考试而写作直接抹杀的是学生写作的热情。所以,依托文本,贴近生活素材,超越文本,“让儿童创造性地表达自我”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新作文样态。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构建在写作原点上的教学理念,因为所有的写作活动都遵循了认知规律,它体现的是生命的个体存在和独特表现;因为在教师有效的引导组织下,儿童不仅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还能用手中的笔流畅地表现美、创造美!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南坛小学实验学校)

上一篇:浅议中小学体育卓越课程研发 下一篇:寻找乳品行业新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