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鱼养殖与自然的遗传刍议

时间:2022-07-22 06:14:25

梭鱼养殖与自然的遗传刍议

以梭鱼尾鳍鳍条为材料,采用苯酚—氯仿抽提法提取基因组DNA后,于4℃条件下避光保存备用,引物与反应条件。RAPD反应总体系为30μl,其中含有10×Buffer3μl、dNTP(各2.5mmol/L)0.4μl、Primer(100μmol/L)0.24μl、TaqDNA聚合酶(5U/μl)0.3μl、模板DNA0.3μg。RAPD反应程序包括35个循环:94℃变性1min,36℃退火1min,72℃延伸2min。首轮循环前94℃预变性4min,最后1个循环后在72℃下延伸5min,产物置于4℃条件下保存。琼脂糖凝胶电泳。将扩增产物在1.5%琼脂糖凝胶上进行电泳,恒压85V电泳50~75min,使用凝胶成像分析仪检测并拍照。数据统计与分析多态位点比例。统计时仅记录清晰、稳定的电泳带,统计位点总数、多态位点数,然后按照以下计算公式计算多态位点的比例(P):P=某群体多态位点数/位点总数×100%。聚类分析。根据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利用GelComparⅡ4.0数据处理系统软件,应用UPGMA法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20个引物共扩增出4293条清晰的条带,其中扩增片段长度大多在400~3000bp,其中养殖群体共扩增出2084条,自然群体共扩增出2199条。其中,列出了引物S76分别对梭鱼养殖群体和自然群体的各20个个体的扩增产物的电泳结果,所有筛选出来的20个RAPD引物对梭鱼2个群体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自然群体共检出了204个扩增位点,其中有136个表现出多态,多态位点比例为66.7%;在养殖群体中,共检出了217个扩增位点,其中有130个表现出多态,多态位点比例为59.9%。聚类分析基于Nei氏遗传距离,采用UPGMA方法构建各群体的亲缘关系树状图。从图2可以看出,40个个体分为两大类群,其中15个养殖个体聚为1个类群,另1个类群分别由20个自然个体和5个养殖个体组成。

根据笔者测定的梭鱼的多态位点比例与稀有鮈鲫、真鲷等其他鱼类的多态位点比例分析它们的遗传多样性:梭鱼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依次为真鲷、稀有鮈鲫[15]、唐鱼、牙鲆[16]、鮸状黄姑鱼[17]。孟宪红等认为真鲷较高的遗传变异度与真鲷生命周期较长、野生群体年龄组成复杂有关;唐鱼与稀有鮈鲫均属于分布区较窄、生境狭小的低等鲤科鱼类,遗传多样性相似;牙鲆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可能是因为其为冷水性底层鱼类,洄游距离短,不同地理群体难以远交。此外,蒙子宁[18]在研究小黄鱼遗传多样性时也发现小黄鱼较高的多态位点比例可能与小黄鱼的广分布性及其栖息地多样性有关。鱼类的遗传多样性还与该物种是否历经人工养殖或种苗放流增殖有关,其过程往往会因遗传漂变和近交等因素而造成种群遗传多样性降低。在以上用于比较的鱼类中,梭鱼的遗传多样性最高,鮸状黄姑鱼最低就是最直接的例证。权洁霞[19]等认为黄河口海域梭鱼人工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并没有显著降低,而且与自然群体之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其可能与粗放式人工养殖且人为干涉因素较少有关。杨锐[14]等也认为梭鱼养殖群体与自然群体并无明显的遗传分化,这可能是因为梭鱼人工养殖比较粗放,养殖历史较短(连续繁殖2~3代),繁殖过程中亲鱼多直接采自自然群体,少有定向选择与近亲繁殖所致。该试验结果表明梭鱼养殖群体与自然群体的结构差异也并不明显,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由此可见,目前的梭鱼人工养殖业的技术与经验是较为合理的,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梭鱼种质资源的保护梭鱼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水产养殖对象之一,人工养殖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尽管该试验中人工养殖梭鱼遗传多样性较高,但是与权洁霞的研究结果相比,其多态位点比例已经降低了约20%,遗传多样性有了明显的下降。因此,在养殖生产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保护梭鱼优良的遗传种质资源。亲鱼必须要选取遗传多样性丰富的群体,并且要以自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作为依据;还应该注意保护亲鱼的有效群体,避免近亲繁殖,在生产中进行科学管理,使梭鱼种质资源得到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作者:王茜 边靖 单位:天津农学院水产科学系 天津市水产生态及养殖重点实验室 天津静海县水产良种场

上一篇:粮食产销运力保障探究 下一篇:地区水产养殖经验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