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上海42家企业的中职校企文化互动实践研究

时间:2022-07-22 05:25:15

基于上海42家企业的中职校企文化互动实践研究

摘要: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分析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促进校企文化的对接和互动,使中职毕业生尽快适应从校园文化到企业文化的转变。

Abstract: Through questionnaires, this paper got the enterprise's requirements for talents,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nterprise culture and campus culture to promote school-enterprise docking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 so that the graduates can adapt to the changes from campus culture to corporate culture.

关键词: 中职生;企业;素质要求;校企文化互动

Key words: vocational students; enterprise;quality requirements;school-enterprise cultural interaction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180-03

作者简介:郭顺清(1968-),女,湖南益阳人,高级讲师。

0 引言

中职生初次就业容易,但是就业质量并不高。即使他们找到了工作,也是以一线服务业为主,真正专业对口的很少,而且就业后马上失业的情况也不少见。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认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主的就业方向和就业目标是其表面原因,而学生不适应企业,不能认清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缺乏必要的自我发展和生存的技能是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同时这也是目前学校就业指导和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缺失所在。由于中职学生对于企业了解特别少缺乏感性的认识,从而缺乏对企业的适应性。本研究为了能够提高就业的质量,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以及毕业生对自身素质的评价方式,了解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促进校企文化的对接和互动,从而初步形成两者之间的过渡带,使得中职毕业生尽快适应从校园文化到企业文化的转变。

1 企业对需求人才的素质要求

通过给企业负责人发放问卷,并对问卷加以统计和分析,是我们本次研究中了解企业文化的重要方式,而我们了解企业文化的目的是要通过调查和研究明确企业文化对其所需人才的要求,从而为我们学校在培养和管理学生方面做出调整,主要是通过促使校园文化符合企业文化要求从而让在这种校园文化熏陶中成长起来的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环境和要求。在问卷中,对企业文化的了解主要是通过设置五方面的问题来了解企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具体问卷调查情况如下:

1.1 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的调查 了解用人单位是否需要中职毕业生以及中职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就业空间是本次人才市场需求情况调查的主要目的。我们在对企业的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企业用调查问卷”Q2——“贵单位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和“贵单位需要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吗?”,结果如下:(见图1)。

通过图1可以看出,排在第一位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大约占76.19%,可见当前的用人单位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中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培养一线专业技术人才,这恰巧符合社会的这一需求。社会比较喜欢具有一定技术特长又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才,即中职院校培养的中职毕业生比较符合要求。而需求“高学历研发型人才”仅占9.52%,这说明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不再仅仅看重学历了。我们在与企业老总的访谈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谈到“企业不一定选择最完美的职员,但一定会选择最合适的”。社会为中职毕业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从企业用调查问卷Q3就可以看出,“贵单位需要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吗?”一题的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结论,有80.1%的企业选择了“需要”。

1.2 企业优先考虑哪类应聘者

在众多的应聘者中,哪一类应聘者将成为用人单位的首选呢?通过图2可以看出,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者、专业成绩较好者以及语言能力表达较好者排在前三位。由于具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适应期短、工作容易上手并且有利于用人单位节约培训成本,因此,73.8%的用人单位会优先录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应聘者。42.85%的用人单位认为容易与具有较好表达能力的应聘者沟通,并且可以与其他员工在生产一线进行较好的合作和学习。由于专业成绩较好的应聘者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悟性高并且容易接受新事物,因此,35.71%的用人单位会优先录用成绩较好的应聘者。相对而言,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对于外表气质、学生会干部、学生党员以及是否毕业于高校的取舍因素并不是非常明显。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则更加看重应聘者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实际工作能力,更关心的是能否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以及如何节约用人单位的成本,而不是外在的个人长相、高校名气以及曾经担任的职务头衔等。

1.3 企业招聘中职毕业生,最看重的5项基本素质 通过与部分企业人力资源领导的访谈可以看出,企业更加看重应聘者具有悟性高、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能较快的适应工作岗位、学习能力强、脚踏实地、吃苦耐劳以及具有较强的责任心等。但是最为关键的是哪些呢?在对企业的问卷中,我们设计了用人单位最看重的5个素质,依次见表1。

通过分析表1可以看出,从总体的综合素质来看,大部分用人单位还是比较认可中职毕业生的,一般认为是“很好”或“较好”,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基本因素,占据了83.33%。其次是团队精神(与他人合作、帮助他人、听从意见),为71.42%,第三是适应能力(钻研业务、胜任岗位、接受新知识、新技术)为66.67%,40.48%的企业选择沟通能力(资料阅读、文件读写、口头表达、人际交往),这说明,企业更加注重应聘者是否具有有效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是否能够快速适应用人单位的环境和工作特点,并且迅速学习以及掌握新技术。

1.4 企业最反感的中职毕业生 那么用人单位最不喜欢哪类应聘者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见图3所示),用人单位最反感的因素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心浮气躁,不踏实工作(90.48%)、纪律观念差(88.10%)、缺乏吃苦耐劳精神(73.81%)、举止行为不礼貌(66.67%)。心浮气躁,不踏实工作的最大的表现为员工的跳槽,员工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员工会一有机会就去各方面待遇都更好的单位求职,这样以来,除了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外,还会冲击其他员工的心理而造成人心不稳,从而破坏一个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终导致泄露商业机密、加大培训成本以及流失单位客源等后果。因此,用人单位最反感的就是人心浮躁以及不能踏实工作的应聘者。

1.5 企业认为中职学生求职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企业认为中职学生求职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从图4中可以看出,排在前面的2项分别是就业心态不好(54.76%)对用人单位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33.33%)。由于很多中职毕业生存在盲目攀比的心理,因此不安心从基层做起,从而会为了更好的薪酬待遇选择盲目跳槽。由于没有很好的了解用人单位的岗位知识,中职毕业生的岗位技能不能很快的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并且中职毕业生不能很好的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通常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而提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

2 促进校企文化互动的途径与方法

深入了解学生以及企业需求,面向学生开展系列优秀企业文化素养提升活动,区域内推进校企文化互动实践。整合校内外资源,成立校企文化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探索并建立校企文化互动长效保障机制。

2.1 加强外聘专家指导,增强教师对企业文化的了解 教师了解先进企业文化精神,主动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鼓励专业教师下企业,坚持聘用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企业人士;进一步规范完善“专业教师下企业”评价考核机制,外聘企业教师占教师比例逐年增加,拓宽教师与企业交流渠道,增强教师对企业文化的了解,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为其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有机渗透企业文化奠定良好基础。

2.2 营造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的校园环境 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在教室、寝室以及食堂等公共区域悬挂行业、国内外或本地知名企业家、优秀毕业生以及劳动模范的寄语。为了加大宣传与本校开设专业联系紧密知名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规范以及行业质量标准,以达到潜移默化熏陶学生企业文化的目的,应当在学校的实训车间、楼道以及教学楼墙壁建设“企业文化长廊”。

2.3 将企业精神融入班级寝室环境管理与精神文化建设 研究企业9S管理模式(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co)、清洁(seiketsu)、节约(save)、安全(safe)、服务(service)、学习(study)、素养(shitsuke)),利用温馨教室建设的有利契机,对照班级寝室文化理念、班级寝室公约、班级口号等把企业文化理念对照各专业特色移植到班级寝室管理中;将“绿色、服务”理念融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引导学生学习先进企业文化,主动提升企业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创造优良学风,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各种浪费,增加安全保障的目的。

2.4 实践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交流,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围绕“走近企业文化、了解知名企业家”,开展主题班会、征文、演讲等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外知名企业家创业与发展历史、国内外知名企业文化,开拓学生视野,激励学生进取,引导学生不断提升企业文化素养,真正发挥“榜样示范,文化熏陶”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凌斌.以“校企文化互动”提高高职学生培养质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李海洋.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场定位[J].教育与职业,2004(23).

[3]张军涛.“校”“企”文化并轨探讨[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7(02).

上一篇:税收政策如何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下一篇:校园网主页设计研究——基于云南热带作物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