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乐志》写明朝那些事儿?

时间:2022-07-22 05:09:25

这些年翻看乐史资料,发现一桩离奇公案:“二十五史”中北齐人魏收撰写的《魏书》,竟然出现了“明朝那些事儿”!

《魏书・乐志》有段话:先是,有陈仲儒者自江南归国,颇闲乐事。请依京房,立准以调八音。神龟二年夏,有司问状。仲儒言:前被符,问:“京房准定六十律,后虽有器存,晓知者少。至熹平末,张光等犹不能定弦之急缓声之清浊。仲儒受自何师,出何典籍而云能晓?”但仲儒在江左之日,颇爱琴,又尝览司马彪所撰《续汉书》,见京房准术,成数……(引者注:中间文字略录,以此省略号代之。)仲儒以调和乐器,文饰五声,非准不妙。如若严嵩父子,心赏清浊,是则为难。若依案见尺作准,调(“调”应为“定”――笔者)弦缓急声(此处“声”为笔者加)清浊,可以意推耳(本段话约900字,见中华书局版标点本“二十五史”《魏书》2833-2835《乐志》)。大意是:依照西汉京房所制订的六十律,可以推演出精确的音阶音准和创造出丰富的音乐艺术。而像明朝奸臣严嵩严世蕃父子那样卑微低贱的小人,是不会领略得到音乐真髓的。

大家看,黑字白纸,清清楚楚,《魏书乐志》写明朝!

更有趣的事情还在后头。中国另一部权威正史《通典》,唐朝人杜佑编撰。中华书局标点本《通典》3647-3648《乐三》中,也清楚地写着“如若严嵩父子,心赏清浊,是则为难”这句话,并未注明从《魏书》而来。只是中华书局在校勘说明有“据《魏书乐志》”字样,从而可以看到《通典》中这段话和《魏书》关系的蛛丝马迹。这就是说,唐人能够骂明人!《魏书》和《通典》均未注明“严嵩父子”就是明朝的严嵩和严世蕃,怎么肯定彼此互通?我有根据:一、两部权威正史都引用了“严嵩”这个人名,可以肯定“严嵩”必然是位名人。查遍《二十五史纪传人名索引》《中国历史大辞典》以及《中国人名大辞典》等等大型工具书,在后魏和唐朝当朝及其以前,均无“严嵩”其人名。以降,只有明朝“严嵩”;二、即便北齐和唐朝以前有“严嵩”其人而名未列入,那其时“严嵩父子”同为名人者更是不见。也就是说,和明朝严嵩严世蕃父子同为名人的几率可以模糊为零;北齐和唐朝以前,同明朝“严嵩父子”同为反面名人,这种几率绝对没有。

我曾请教一位著名历史学家,这桩公案他也很惊奇。一直等到他逝世也未见他得出答案。有人可作解答?

上一篇:中国歌剧学派有“派” 下一篇:除了北漂 我真的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