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产业选择模型探析

时间:2022-07-22 03:35:16

主导产业选择模型探析

提要在我国现阶段,政府选择正确的主导产业并加以扶植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比较优势基准、规模经济基准、关联度基准应该为主导产业选择的主要标准,与之相对应可以构建一个由市场占有率、区位熵、需求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构成的主导产业选择模型。

关键词:主导产业;选择标准;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主导产业选择模型的建立关键在于主导产业选择标准的建立,而在我国地域辽阔、经济社会组成差异大的约束条件下,探索影响主导产业选择的共性标准就尤为重要。确定我国主导产业选择的共性标准,在具体确定某个区域的主导产业选择标准时就能够抓住主要方面,从而做出较为准确的选择。

一、主导产业选择标准分析

关于主导产业选择,学术界基本达成了以下共识:①企业要进入主导产业,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要么必须支付大笔费用,如支付部分无法回收的投资和研究开发费用等,要么表现为学习过程初期发生的严重亏损,因为这个时期的生产成本往往高于那些已立足的企业的生产成本;②企业进入主导产业一段时间以后,可望获得足够的利润,以使得政府不必再为这类企业的生存提供援助;③新进入这类产业的企业净利润贴现值为负,而社会福利增量贴现值为正。它的含义为:只有当国家的干预可以增加社会福利,而后者又不可能直接体现在企业自身的盈利上的时候,进行产业干预是合理的。但对主导产业选择标准还存在一些分歧,具体如下:

1、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区域需求结构变动趋势、区域要素禀赋状况、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比较优势标准。上述标准实际都是立足于区域比较优势,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区域需求结构变动趋势、区域要素禀赋状况标准的产业就是具有一定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这是因为,根据产业演进理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比较优势动态转化的过程,而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区域需求结构变动趋势标准的产业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产业,也就是具有动态比较优势的产业;根据H-O理论,符合区域要素禀赋状况标准的产业是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

2、相关辅助产业发展状况与前景标准。此标准关注的是中间投入品的发展状况。中间投入品与规模效应递增产业的关系可以构造一个与核心-基本模型相似的中间品和产业地方化的模型来对中间产品的积聚条件进行分析,只需要将核心-模型中的制造品和农产品份额分别替换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份额即可。根据核心-模型,产业地理集中与运输成本成反比,与游离的制造品需求的比例成正比,与规模经济的重要性成正比。与此类似,运输成本的下降、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规模经济的增强,将会导致产业日益地方化。这实际上论证了中间投入品产业与规模经济产业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也证明了不管相关辅助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前景如何,首先主导产业必须是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

3、创新率或吸收创新率标准、需求收入弹性标准、生产率上升率标准、规模经济标准。这些标准,实际是规模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规模经济是指产出的增加量大于投入的增加量,具有规模经济的产业要实现这种特性,该产业就必须在供给方面拥有技术或者不断创新的潜力,在需求方面能够随着收入的增加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因此,我们也可以用这两条标准来刻画规模经济。

4、区域政府的政策空间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国家宏观产业政策标准等等。上述标准关注的是制度环境,制度环境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可以视为外生变量。外生变量对产业选择起到约束作用,所有区域政府的产业选择必须在这样的约束条件下进行。

5、瓶颈产业标准。此标准关注的是产业之间的制约作用。如果以瓶颈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而不是规模经济,一般情况下会导致瓶颈产业的过度供给,而由于该产业没有规模经济,就会造成区域社会福利的损失,如果该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具有规模经济产业的竞争力,使区域社会福利增加额大于损失额,或许是可行的。这相当于对具有规模经济产业的一种变相补贴。即使这样,对该产业的扶植其可持续性也值得怀疑。因此,瓶颈产业标准应慎用。

6、就业标准。此标准关注的是区域就业状况。同样,如果以就业而不是规模经济为标准,就会造成区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过度供给,如果该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具有规模经济产业的竞争力,使区域社会福利增加额大于损失额,或许是可行的,但应慎重使用。

7、关联度标准。一个产业在一个区域具有比较优势,同时又具有规模经济,就可以极大地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如果该产业关联度又较高,那么就可以更大程度的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但是,该基准的运用必须慎重。原因在于:受到区域面积的限制,某个区域能够容纳的产业是有限的,政府扶植产业的发展会限制关联产业在同一区域发展的空间。所以,该标准的应用适合于面积较大的区域。

综上所述,规模经济、比较优势、关联度标准是主导产业选择的主要标准。

二、主导产业选择模型的构建

确定了主导产业选择标准,就可以构建主导产业选择的模型,然后运用一定的方法计算不同指标之间的权重,得出不同产业的综合得分,比较综合得分就可以基本判断产业选择顺序。模型构建如下:第一层为区域产业的选择;第二层为基本的判断标准,即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关联度;第三层为基准指标。(图1)

比较优势基准通常采用产业市场占有率、区位熵刻画。规模经济也可以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进行描述:供给方面,如果要实现规模经济必须要求该产业具有较高的生产率上升速度;需求方面,要求该产业的需求能够随着收入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因此,规模经济标准可以用生产率上升、需求收入弹性刻画;关联度基准通常用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刻画。

三、结论

主导产业选择模型建立,关键在于共性选择标准的确立,我国主导产业选择共性标准可以概括为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关联度标准。分别可以用市场占有率、区位熵,生产率上升、需求收入弹性,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刻画。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克利,彭水军,陈富华.主导产业的评价选择模型及应用[J].系统工程,2003.21.3.

[3]钱雪亚,严勤芳.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的评价体系[J].统计与探索,2002.1.

上一篇:洛阳经济型酒店发展对策 下一篇:财政学常用不均等测度指标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