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维酮碘外涂治疗小儿静脉留置针所致周围皮肤炎症的效果观察

时间:2022-07-22 12:17:53

聚维酮碘外涂治疗小儿静脉留置针所致周围皮肤炎症的效果观察

【摘要】 目的:探讨聚维酮碘乳膏外涂治疗小儿静脉留置针所致周围皮肤炎症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7月-2012年6月在儿科住院使用静脉留置针引起周围皮肤炎症的42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采用百多邦软膏外涂;治疗组21例采用聚维酮碘乳膏外涂。治疗后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1.4%(P

【关键词】 小儿静脉留置针; 周围皮肤炎症; 聚维酮碘乳膏; 百多邦软膏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6-0115-02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因其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并可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1]。既可作输液用,又可留取血标本,也利于抢救,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现已广泛用于临床。笔者所在医院儿科住院患儿的静脉留置针的使用率已达95%以上,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引起患儿静脉留置针周围皮肤炎症和静脉炎。2011年7月-2012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儿科住院的患儿使用静脉留置针患儿968例,其中引起周围皮肤炎症的有42例,静脉炎26例。因此,在儿科护理工作中,不仅对小儿静脉炎要引起重视,对静脉留置针引起周围皮肤炎症的护理也极为重要,现将儿科住院的引起静脉留置针周围皮肤炎症的42例患儿的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7月-2012年6月在儿科住院的患儿使用静脉留置针968例,其中引起周围皮肤炎症的有42例,所患疾病为儿科的常见病,年龄1个月~14岁,所用留置针均是美国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商品名BD InsyteTM)。规格型号:Insyte-WTM(带翼型)黄色24 GA×0.75 IN。静脉留置针周围皮肤炎症的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穿刺处皮肤变红、肿、热、水疱,伴有皮疹和瘙痒,部分患儿穿刺处皮肤周围有脓疱或者穿刺针眼处有脓点。将42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治疗组采用聚维酮碘乳膏直接涂擦静脉留置针引起的周围皮肤炎症处,一般皮肤炎症处无脓点直接涂聚维酮碘乳膏,如有脓疱,用2%双氧水消毒和生理盐水清洗干净后,再涂擦聚维酮碘乳膏,1~2次/d。必要时(如静脉留置针周围皮肤炎症面积较大时,以及手背周围的皮肤炎症,为防止被患儿舔到或碰到眼睛)外涂聚维酮碘乳膏后可以用一块无菌纱布敷于周围皮肤炎症处,对照组采用百多邦软膏(莫匹罗星软膏)外涂周围皮肤炎症处,2~3次/d。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静脉留置针周围皮肤无脓点,无红肿,皮疹消失,患儿未诉皮肤瘙痒;有效:静脉留置针周围皮肤脓点消退,皮疹减少,局部红肿减轻或消失;无效:局部仍有脓点,红肿和皮疹无明显改善。总有效=治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方法治疗分别于24 h、48 h、72 h进行临床疗效观察,72 h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明显优于对照组71.4%(P

3 讨论

3.1 引起小儿静脉留置针周围皮肤炎症的主要原因

从表1可以看出,年龄越小(

3.2 聚维酮碘乳膏和百多邦软膏的药理作用

聚维酮碘乳膏是由碘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复合物。为广谱抗微生物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酵母菌及原虫均有效。聚维酮碘乳膏规格为10%,具有浓度大、杀菌力强、无味、无刺激、无致敏性等优点。本组患儿通过聚维酮碘乳膏的外涂可直接杀死病毒、细菌、芽孢、真菌、原虫等微生物,外涂后有一种凉爽感,无任何不适,所以患儿及家长的依从性很高。并且对小儿静脉留置针所致周围皮肤炎症的治疗效果特别好。百多邦软膏为局部外用抗生素,对皮肤感染的各种革兰氏阳性球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效,对某些革兰氏阳性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对小儿静脉留置针所致周围皮肤炎症也有效,但主要使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皮肤感染。本品使用后部分会引起皮肤烧灼感,刺感及瘙痒,而且外涂皮肤上有一中油腻感,患儿及家长的依从性低,疗效也次于聚维酮碘乳膏。

本文治疗组应用聚维酮碘乳膏外涂治疗小儿静脉留置针所致周围皮肤炎症在治疗有效时间和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参考文献

[1]马建英.一种静脉留置针新置管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12-13.

[2]朱雪凤.小儿浅静脉留置针引起周围皮肤炎症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3(5):40.

(收稿日期:2013-10-18) (编辑:何玉勤)

上一篇:PICC在肿瘤护理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下一篇:胆道感染患者胆汁培养及药物敏感性分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