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教育时机,促进知行统一

时间:2022-07-22 11:49:45

抓住教育时机,促进知行统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它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天文地理、历史文化,民间风俗,现代科技,社会生活……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品德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让学生获得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让学生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从而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课程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教育。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品德教师要切实引导学生从生活本身出发,让生活和课堂相结合,把握教育时机,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做到知行统一。

1 注重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生活教育的内容”。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生活。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体验学习活动是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活动的模拟活动,它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模拟体验。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获得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如教学《想想他们的难处》时笔者设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上、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培养学生同情和帮助他们的良好品质;激发学生对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我们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有的孩子已习惯于“只知索取,不知奉献”。面对与自己“不一样”的残疾人,他们会觉得好笑,甚至会嘲笑、讥讽他们,从而给残疾人的心灵造成伤害。班里的小峰同学是先天的脑瘫儿,走路一摇一晃,嘴巴还有些歪斜。尽管平日里晨会课班会课上经常教育学生不欺负弱小,要团结互助,但有些调皮的男生总时不时的要戏弄一下小峰,大多数的学生则是对这个可怜的孩子不闻不问。为了改变现状,笔者以这堂课为契机,设计了蒙上眼睛找文具,拄拐杖单脚走,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绑住手翻书页这四个模拟残疾人活动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在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切身感受,从而让学生的内心油然而生对残疾人的同情之心,并能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接着引导学生把目光放到班里的小峰同学身上,对于近在咫尺的同学,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同学为自己以前不当的行为脸红了,有的低下了头,更多的是表达了对小峰的歉意,自发地走过去握起了手……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情流露,在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了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课堂上的体验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积极向上,力争做一个真诚之人。

2 注重引导学生探究生活,明“事理”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儿童是在与他们所遭遇的各种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越来越多。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懂得这些事物的来历、特点,让他们获得一定的生活常识,适应现代生活。另一面,还要让孩子知道这些事物都是由人创造、运作的,在它们的背后还蕴藏着人的智慧和劳作,人的需要和情感。因此教学时我们要千方百计的让学生感受其中的“人心”和“事理”。如在教学《衣食的来源》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认识我们的吃穿大多来源于农产品,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感知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懂得珍惜。生活在城市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对农业生产浑然不知,更难体会到生产过程的艰辛。为此在让学生自主选择“午餐单”和“牵线搭桥”认识食品和服装成分后,用多幅图片配以录音制作了一个动画故事,展示了馒头诞生的漫长过程,农民伯伯的田间劳作、管理,丰收后的脱粒、翻晒,磨成面后的制作,一系列的过程给了学生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看完片子,引导学生反思平时的言行,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一粥一饭,一丝一缕”皆来之不易,理应倍加珍惜。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课上,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中有一道辨析题 :“有人认为农民工进城虽然给城市生活带来了方便,但也给城市带来了麻烦。说说你的观点。”教学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系列农民工在建筑工地、轻轨施工现场、家具工厂劳作以及他们在租住地生活的图片,接着有意安排了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的看法。在一番辩论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和正确引导,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表扬他们勤于思考,善于辩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应该为“农民工”更名,叫他们“城市的美化者”、“建设者”、“我们的朋友”。这样的辩论过程,让学生感受了与人物的关系,倾吐了真情,明辨了是非,学会了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而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明晓了事理,使品德教育落在实处。

3 注重引导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办“实事”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育。”品德课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的行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能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制作等途径尝试解决一些生活中实际问题,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这是一堂品德课的最大成功。

教材向学生展示了在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实,如家乡的变化,交通的发展,各种工业品的出现等。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这些事实的同时,着力于解释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的意义和价值。我们教学时要通过对具体事实的价值分析逐步把握这样一个道理:并不是已经存在的事实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如《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中的“白色垃圾”。 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塑料的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一方面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塑料,另一方面塑料制品的应用使得环境污染特别严重:快餐店堆满的一次性塑料饭盒,河水中不时看到的塑料袋、泡沫浮子、超市,菜场的各色购物袋……如何看待塑料产品的使用,如何改变这些环境污染的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课上让孩子们讨论对策,提出倡议:有效使用塑料制品,减少污染。联合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在红领巾电视台进行宣传。课后还让孩子们去附近的超市,菜场,快餐店做宣传,并在家中动员家人减少使用塑料袋,有效利用塑料制品,做好废品回收工作。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实现课程“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目标。

生活处处是教育,作为一名品德老师要善于营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把握教育时机,做到善教,真教,才能让学生乐学,真学,最终让《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成为沟通生活与学习的桥梁,真正促进学生知行的统一。

上一篇:浅析我国廉政制度创新及执行力建设的对策与建... 下一篇:试论现实主义理论的兴起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