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古典诗词教学的改进策略

时间:2022-07-22 09:14:38

浅谈小学生古典诗词教学的改进策略

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化精髓,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诗史”,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而中国最早的文学观即表现为诗、史混同。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载体,在反应社会生活的同时,以生动凝练的语言,感人的形象,耐人寻味的意境,融史、诗于一体,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民族精神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众所周知,中小学语文课程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它的人文性;二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体现它的工具性。而诗词教育正好能完成上述任务。从小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起着积极作用。

一、影响小学生古典诗词教学的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重视现代文教学,轻视古诗教学,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教学,轻视人文性教学,认为古诗词只要弄懂诗句意思即可,满足于对学生字词的教学,导致学生对诗词停留在表层理解,知识零碎,背诵过程死记硬背,枯燥无味,忽视诗歌的真正意义。

2.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多半时间教学生识记字词、诵读、讲解、再要求学生背诵。其弱点在于教师讲的的太多,学生感知的太少;分析得细而碎,没有给学生留下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教学手段是“口耳相授”,课堂上缺乏美感,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厌学古诗。与此同时学生学古诗的渠道也仅限于课堂,课余时间他们不会去主动学习古诗。

3.古诗词本身难度较大

由于本身的语言环境缺失及古诗词本身难度较大。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精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这些都给小学生解读、体味古诗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古诗教学的难度。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要做到细致、深入地了解尚且不够,不谙世事的小学生就更加难以理解其精髓。

二、改进小学生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1、提高对古诗教学的认识

古诗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把诗词中的意思翻译成现代语言、再识记生字、词并背诵就大功告成了。诗歌不同于现代文教学,它是中国文学的精华,虽然篇幅短小但寓意深刻,在高度凝练的语言中展现优美的意境。有写景状物直抒胸臆的诗、亦有揭露社会抨击统治者黑暗统治的诗,这些诗歌在今天的读者看来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习古诗既可以帮助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启迪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心灵的震撼,提高文学素养。

2、改进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爱读爱背,记忆力的特点,只要求读读背背,学习生字,在理解上不提出要求。”然而对理解上不提要求是否与重视人文性教育相悖呢?其实不然。人文教学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识字、到诵读,从体会诗意到背诵诗歌。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让学生读读背背倒没有什么难度,但是要体会诗的意境,还是有困难的,可以利用插图,来体会诗境。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可以形象地使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意境,如《登鹳雀楼》教科书上的插图引导学生在观看风景的同时,发现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体会诗人不凡的胸襟和积极向上的进去精神。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感情。仍以《登鹳雀楼》为例,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落下去了,黄河水正滚滚地流向大海,并配上大海奔流的乐曲,学生随着这幅有山有水、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美景很快地进入佳境,不由自主地抒发出情感,他们很快地把太阳慢慢下山的语气和黄河那种奔腾咆哮、气势磅礴排山倒海之势的情感读出来,并在“尽”流”字上加重音。最后一句意味深长的诗给人无限的遐想。

(2)重视诵读,在诵读中提问

韵律美是古诗词在阅读上的优越性。表现为富有节奏的韵律感。讲究平仄,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加上篇幅短小易于识记,学生非常喜欢读。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韵律美,就是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品味,低年级的诗词通常比较浅显,多读几遍学生们仍能从字里行间读出自己所理解的东西。让他们谈谈发现什么,在谈的过程中孩子们会自己发现不懂的问题,这时再适时点拨,让学生在问中发现古诗奥妙。例如,《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在学生了解诗意、能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后,会发问“为什么会浮萍一道开?”此时在孩子们面前中呈现一幅由茂密的荷叶组成的池塘情景图,孩子们会快乐地想象小船把荷叶拨开留出一道痕迹的情景。体会到小娃娃们“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的憨态。

(3)注重人文性教育,以历史故事形式让学生增强对诗歌感悟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然而小学生生活阅历有限,知识储备极少,因此应重视诗歌的背景故事介绍,在背景故事的铺垫下去感悟诗歌,这样不至于感到内容的细碎和突兀。例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语言朴实,通俗易懂,脍灸人口,妇孺皆知,但是其深刻的教育意义还是值得联系实际体会。人们熟知的《七步诗》如果只单纯地讲,以豆子、豆萁比喻曹植自己和曹丕,“煮豆燃豆萁”象征手足相残,学生会充满不解,兄弟间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这样一来,难免会一头雾水,影响整首诗的理解。而如果课前先讲一讲曹操父子三人的故事:曹操在时,对曹植极为宠爱,几欲立为太子。而曹后,曹丕却当了皇帝,他就要对付兄弟曹植,而对付他要事出有因,因此逼曹植在七步之内作首诗,不然就杀了他。于是曹植就作出了这首诗。由此,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中的含义,也不难体会到,这首《七步诗》浸透着曹植满腔的悲愤与无奈,是从内心喷涌而出的不可抑制的质问和呐喊。

(4)在识字教学中感受语言文字演变

诗词的创作离不开诗人对语言文字的不断熔炼,也离不开形、意结合的汉字。汉字以表形为主、音义结合形式创造,又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稳定沉淀下来。在每个汉字中都蕴含着奇妙的暗喻性。王蒙曾指出:“汉字,确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最最能体现汉字的这些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典诗词”。而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在教学中对字、形的分析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从而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

根据造字法,汉朝以来有“六书”直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其中前四种是最常见的方法。在教学中利用简笔画的形式可以直观形象地帮助记忆,演示汉字的由来有利于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识记兴趣。如《静夜思》中学习“月”字,可以画一个月牙帮助记忆,“明”字画一个太阳一个月亮,来理解表示明亮的意思等。

3、拓宽学习范围,拓展视野

对古诗词的积累和阅读单单靠教科书上的几篇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将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向教材之外,指导学生多读古诗,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古诗词,积攒诗句,比如学完《夜雪》一课,想一想还有那些诗词是描写四季不同景象的,那些诗句是专门写雪景的。有能力的同学适当背诵课外诗句。另外,语文教师可以每天给学生一首诗去读,多读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慢慢体会诗歌美。

总之,诗词教育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它担负的人文教育意义是不可忽视的,从新课标增加小学生古诗词阅读量不难看出,将有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重视、研究探索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育担负的重要意义。再把小学生培育成有情感有智商和人文精神的人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语文修养。

上一篇:走进生态课堂,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