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漂越重山 感受清凉

时间:2022-07-22 05:37:00

在这里,既可畅游国家矿山公园,体验全国唯一跨省漂流,又可观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乡锣,不管你是喜欢游玩采风还是爱好野炊垂钓,不管你是从事地质科考还是研究历史文化,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暑热难耐的盛夏,不妨到冬有林海雪原、夏有清风送爽,被誉为“黔东凉都”的著名中国“汞都”――万山特区去走走。

“在这里,既可畅游国家矿山公园,体验全国唯一跨省漂流,又可观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乡锣,不管你是喜欢游玩采风还是爱好野炊垂钓,不管你是从事地质科考还是研究历史文化,世居层峦叠嶂的山水之间的7万万山特区各族人民,都会以大山的硬朗、淳朴的民风迎接你!”万山特区党委副书记、区长张吉刚热情地说。

工业经典旅游――国家矿山公园

到万山,不能不了解汞工业采冶的历史!国家矿山公园就是对这段漫长的历史、厚重的工业文明的平面记忆。

万山国家矿山公园是大西南、乃至中国精品旅游线路上工业文化旅游独有的经典品牌,规划面积105平方公里,核心景区面积5平方公里,主要由矿山公园标志碑、汞都博物馆、苏联专家楼、黑硐子及仙人洞古代采矿遗址、二坑“地下迷宫”景区等组成。是2005年国土资源部批准的首批28家国家矿山公园之一,2006年,仙人洞等汞矿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被国务院列为32个国家资源枯竭城市之一,10月28日国土资源部批复授牌,正式揭碑开园,对外开放。在汞都博物馆,可以感受古矿的神秘传奇和历史沧桑。

万山,古称大万山,盛产朱砂、水银,其储量和产量均居国内之首,亚洲之冠,素有中国“汞都”之称。矿藏十分丰富,至今已探明的矿种就多达20余种,其中汞(朱砂)矿储量最盛,孕育了充满神话与传奇的“天地之瑰宝,自然之精华”朱砂宝石而曾驰誉天下。亦被总理亲切称为“爱国汞”。

如今,当你踏进欧美大陆无论是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纽约博物馆、斯密森博物馆,还是其他发达国家的博物馆,都能找到万山朱砂矿物的身影。

沿着修整的便道行进在矿洞里,那或宽或窄、时高时低的“采场”,深浅不一的凿痕、大小不等的炮眼都仿佛在如诉如泣着当年汞矿曾经的辉煌,更让人不禁感叹600多年留下的970多公里采矿坑道的悲壮。

虽然有史记载的采冶只有600多年,如今已是矿老山空,但这个历经3000多年沧桑岁月的汞都却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间传奇,留下了不竭财富和深深的思索。

跨省漂流――夜郎谷

夜郎谷是贵州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万山西南角,北起万山高楼坪乡,南止湖南省新晃县方家屯乡,谷长30余华里,山谷直接切割深度500米左右,谷底宽度平均不足30米。形状奇异,三步有景、百步藏险,蔚为奇观。飞鹰断崖,水鸟破烟,20多条瀑布,竞相抛珠撒玉,投空而来。漂流其间,神秘刺激,终生难忘。

幽幽深谷,积淀了大量的风物故事,平添了无尽的神秘色彩。现位于峡谷东侧湘黔交界之地的竹王庙,香火依然繁盛,执着地传承着厚重的夜郎文化。

诗仙李白在杨花落尽之时,曾寄情明月,抚慰友人,“随君直到夜郎西”,但终归是行路难,只有“侧身西望长咨嗟”,并未亲身领略到夜郎古国的神韵。世时变迁,现如今交通发达,诡异的夜郎谷,正好成了都市人探秘猎奇的胜地。

到漂流的入口须步行200余米,即峡谷源头“V”字形部位的中端崖顶,城区供水就是取自悬崖下200多米处的天然洞穴泉水,清澈纯净,水质上乘。当年工程浩大,作业过程异常惊险,1987年9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同志视察万山时曾到该公司慰问检查。

夜郎王峰,山形如人,王冠在上,钢须垂颈,双目傲视北方,气吞山河;入口处崖顶,有一对惟妙性肖的雌雄大灰狼,动情地矗立在那里放肆地作千年一吻,似乎有意地在给前来漂流的少男少女制造浪漫情绪。千步崖两侧虽是悬崖峭壁,却有惊无险。

夜郎谷漂流或平缓、或湍急,动静有致。沿途可近观古栈道上的天然浮雕,倒挂在洞壁上形态各异的钟乳石,雄性图腾形象“阴阳岩”,远眺隐约可见远处峡谷间相互凝目的玉女峰与玉柱峰。

峡谷两壁的千年古树在山崖上伸出各种虬根构图作画,藤蔓攀附,让人忽觉置身一线天际的时空隧道!

三十里幽谷,三十里画廊;再往前山势略有退让,但谷底又起波澜,连续几个滩涂,水波激荡,漂流其间,自是悠然惬意。过“一脚蹬天”、悬棺洞、猪槽洞、娘娘播梅等景点后,视野忽然开阔,就到了漂流者称谓的自由活动区,特别是一些青年男女,总要找些理由在这里停留休憩片刻,制造出一片银玲般的笑声。或许是受了“美女梳头”景致的感染,望着那丰盈无比的女子,把一头秀发从石壁上倾泻而下,风情万种的形象怎能不撩起少男少女的情怀呢?!

民间艺术奇葩――侗乡锣

万山锣,是100多万侗族同胞中目前最为独特、古老、保存最为完整的民族文化艺术之一。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94年黄道侗族乡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锣艺术之乡”。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锣”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经反映出侗家人与人与自然友善和睦、相安共处的性格特征。人们敲锣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赶虎”而不是为了“打虎”。只要虎不伤人,就可以人虎相安,和平共处,不一定非要弄个你死我活。可以看出侗族祖先那种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注重友谊,热爱和平的美好心灵。

锣内容以鼓定调,由一面大鼓作指挥,打大锣,比谁的锣多、声音洪亮,少则几十面多则上百面,到了齐鸣之时,其声地动山摇,声震十里之外。比完大锣,接着比小锣、钹,即两付钹、一个班锣,三人操作,有钹跟钹、锣跟钹;好似二重唱,配合十分协调,比谁配合得好,调子优美动听。一般有鹞子翻身、龙摆尾、鲤鱼扳籽、鸡啄米等二十余种调子,锣、鼓、钹、唢呐、牛角、铁炮、长号等乐器相互穿插变换,其音尤如交响乐,即有昂扬激越的高潮、又有平远悠长的和音,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把人带人了喜庆欢乐的忘我境地。遇上对手,往往轮番进行,越比情绪越高,经常通霄过旦,昼夜不停。晚上,邀请方各户还要备上丰富酒菜,请锣乡亲进寨宵夜,唱“锣酒,唱酒歌”,并互祝来年丰收发达,多行好运。

2003年,在全国侗族地区经济文化协作研讨会上,观罢锣表演,与会专家学者禁不住赞叹:“不愧为一枝奇葩,比西北的威风锣鼓还威风!”

上一篇:玉屏:笛乡无处不春风 下一篇:秀美修文:一座城市的生态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