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碱煮出“香甜玉米”等

时间:2022-07-22 05:24:10

火碱煮出“香甜玉米”等

火碱煮出“香甜玉米”

《大河报》讯家住郑州的张女士反映,她女儿和侄女连续吃街头小贩卖的煮玉米5天后,患上了口腔溃疡。医生诊断认为,是卖玉米的小贩煮玉米时加入了火碱。

郑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值班医生说,玉米中所含有的结合型盐酸不易被人体吸收,煮玉米时放些食用碱,可以使玉米色香味俱全,且结合型盐酸易被人体吸收,但如果用火碱代替食用碱来煮玉米,可引发口腔、食管、胃部烧灼痛,严重者还可导致腹绞痛、消化道穿孔,时间一长可诱发胃肠道狭窄等症状。

黄瓜查出高毒农药

《京华时报》讯8月2日,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对54种不合格食品实行全市强制下架,北京知名的“朝来农艺园”登上黑榜。

据了解,氧化乐果属于高毒、高残留农药,早已被明令禁止在瓜果、蔬菜的种植过程中使用,此次却出现在朝来农艺园的散装黄瓜中。另外,“春晖”牌儿童营养面、“绿城银地”牌手工拉面、“HUBIAO”牌手工拉面、“汉生”牌铁锌钙儿童面4种面条被检出过氧化苯甲酰超标。过氧化苯甲酰俗称面粉增白剂,短期过量食用会使人产生恶心、头晕、神经衰弱等中毒现象,长期过量食用会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

“抗菌绒”纯属炒作

《中国消费者报》讯中国羽绒工业协会提醒消费者,所谓“抗菌绒”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炒作,这种炒作将使消费者和行业的利益受到伤害。

中国羽绒工业协会秘书长姚小曼表示,所谓“抗菌绒”尚处于研究实验阶段,添加所谓的抗菌材料是否会破坏原本为纯天然的羽绒弹性、蓬松度和清洁度,是否会因为添加了抗菌材料而影响成品质量进而对人体产生危害,抗菌羽绒的时效性究竟是多长等,这些问题目前尚无定论。事实上,在羽绒及制品中添加抗菌、抑菌材料无意义。

“凉拌螺肉”暗藏线虫

《人民日报》讯卫生防疫人员提取了某大饭店一种叫做“麻辣福寿螺”和“凉拌螺肉”的标本,送到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供专家监测、研究之用。原来,被确诊患有广州管圆线虫病、刚刚出院的王先生和他的朋友,正是在食用了这些美味后出现头痛、发热、皮肤感觉异常等症状的。

两种京产乳制品不能吃

《健康咨询报》讯北京市质监局公布了本市生产的乳制品的质量抽查情况,本次共抽查20家液体乳生产企业的22种液体乳产品,经检验全部合格,抽样合格率为100%;但抽查的3家其他乳制品生产企业的3种产品,合格1种,抽样合格率只有33.3%。

抽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主要有:北京吉雅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吉雅JIYA”牌卡秋塔全脂硬干酪酵母超标,北京康妮乳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着着先”牌黄油菌落总数超标。

“傻子”瓜子霉菌超标

《北京日报》讯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对江苏等8省市39家企业生产的55种炒货产品的抽查结果。名牌产品安徽省傻子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傻子”牌香瓜子因霉菌数量每克达到35个(国家标准规定烘炒食品霉菌每克不得超过25个)被曝光。

福建莆田市立升商贸有限公司生产的“金扁担”牌咸味花生等3种产品,过氧化值及感官不合格。过氧化值超标主要因产品中油脂变质造成;感官不合格主要是口感有霉味和酸败味道。

“排毒”术大多无益处

《新华日报》讯相当多的人接受了身体内有“毒”的观念,他们深信把“毒”排掉,身体会更健康。

对“足贴排毒”的说法,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梁虹说,仅靠一个膏贴就能“吸”出所谓毒素,在医学上并无科学依据。对人体细胞、组织、器官有害的物质都可称为“毒”,但只要人体自身机能正常,这些“毒”完全可以自行排出。专家说,所谓的“大肠水疗”类似于医院进行的灌肠、洗肠,正常人完全没有必要做。相反,这种外界刺激反而可能打破人的正常生理平衡。

劣质餐盒让人慢性中毒

《家庭周末报》讯中国包装协会包装资源综合利用委员会董金狮副主任介绍说,劣质餐盒基本上都加入了大量的填充料,由于它用的是工业级原料,所以铅的含量会超标,而铅对人的血液系统、智力发育会造成很大影响,严重时可导致肝癌。据了解,劣质餐盒填充料中的碳酸钙在水、油、盐、酸的作用下会溶解出来,人食用后会造成胆结石。

根据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提供的报告,供应北京市场的餐盒以河北沧州、天津定海的生产企业为主,其中大部分是劣质品。

不能随便在身上打孔

《大河报》讯不少时尚男女为了张扬个性,打脐环、扎耳洞、戴唇钉……不惜忍受“皮肉之苦”。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整形美容科主任医师赵绛波说,把打孔工具等放到酒精里蘸一蘸并不能达到消毒、杀灭细菌病毒的目的。街头打孔设备往往被多人重复使用,一旦某位顾客患有传染性疾病,就可能通过针头传染给其他人。疤痕体质的人不适合在身体上打孔,否则会造成组织增生、瘤状突起,甚至可能诱发癌变。还有一部分人,接触金属物会过敏,容易引起接触性皮炎,也不适合打孔。

喝酒“一口闷”损伤中枢神经

《浙江科技报》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营养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高浓度酒精能引起神经元细胞的应激反应,启动“自杀”程序,最终导致神经元细胞死亡。研究结果显示,当血液中酒精浓度超过一定量时,细胞内的抗病毒“卫士”――PKR在几分钟内就会下令神经元细胞“自杀”,6个小时后,神经元细胞就奄奄一息了,12个小时后便正式死亡。专家指出,“一口闷”的喝酒方式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的损害最为严重。

上一篇:中年早衰,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 下一篇:为消除乙肝歧视而呐喊(下)

文档上传者
热门推荐 更多>
精品范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