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山城区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与规划

时间:2022-07-22 04:57:39

鹤壁市山城区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与规划

【摘要】针对鹤壁市山城区原有垃圾收运设施发展的需要,并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了一批垂直式垃圾压缩转运站,以提高山城区城市生活垃圾收运能力,努力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关键词】山城区;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规划

1 山城区垃圾收运现状

山城区是鹤壁市老城区,辖两乡五办,面积176 km2,总人口30万人。城区内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事业发达,区位优势明显。近几年来,山城区强力推进以棚户区改造为切入点的旧城改造。

城区内的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居民生活垃圾、商业垃圾、集贸市场垃圾、街道清扫垃圾、公共场所垃圾和沿街各单位垃圾等。垃圾的收集、运输,目前主要由山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处负责。现有7座垃圾转运站、22个垃圾箱点,日清垃圾200t。转运站采用地坑式作业,集装箱由电动葫芦起吊至垃圾运输车,而垃圾箱点的垃圾则由摆臂车完成起吊和运输工作。城区内所有生活垃圾均运至临时垃圾堆放地点,再由大型运输车运至鹤壁市生活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由于垃圾收运设施没有密闭,收运过程中蚊蝇滋生,臭气四溢,沿途抛洒,卫生状况差,严重影响群众生活和城市环境。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生活垃圾物理成分见下表1。

2项目建设背景

2000年以来,河南省生活垃圾处理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城区内收运设施严重不足。为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根据河南省的统一规划,山城区不再新建生活垃圾处理厂,所产生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至鹤壁市生活垃圾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该处理厂位于鹤壁市淇滨区和山城区之间的蔡庄附近,采用卫生填埋工艺,设计规模为530t/d,设计库容273万m2,设计使用年限13年。目前,该项目已经建成并运行。从山城区到鹤壁市生活垃圾处理厂约20 km。由于运距较长,需要对垃圾进行压缩运输。

2.1设计规模的确定

目前,山城区生活垃圾收集采用混合收集方式,垃圾大都由人力车运至设在路边的垃圾箱或转运站,并由垃圾车运至垃圾临时堆放场,再由专门的运输车运至鹤壁市垃圾处理厂。

根据《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采用人力方式进行收集时,收集服务半径宜为0.4 km以内,最大不应超过1.0 km:采用小型机动车收集时,服务半径宜为3.0 km以内,最大不应超过5.0 km。新建4座垃圾转运站服务半径取1.0km,则每座转运站收集范围约3.14km2,服务人口按1万人/km2进行预测,则每座垃圾转运站服务人口约3.14万人。垃圾产率按1kg/d入计,则每座垃圾转运站服务范围内垃圾产量为31.4t/d.

根据《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并结合山城区实际,转运站设计计算公式如下:

QD Ks,/sub>·Qc

式中:QD一转运站设计规模(日转运量),t/d:

Qc一服务区垃圾收集量(年平均值),t/d:

Kc一垃圾排放季节性波动系数,按当地实测值选用,无实测值时,可取

1.3~1.5。

上式中,Qc=31.4t/d,Kc取1.4,经计算QD为43.96 t/d,故每座垃圾转运站的设计规模应大于43.96 t/d,据此进行设备选型。

2.2垃圾转运站的类型选择

现行的垃圾转运技术(模式)主要分以下几种:a.敞开式;b.封闭式;c.机械填装/压缩式(压缩转运)。综合考虑,山城区生活垃圾转运站宜采用压缩式:a.箱内垃圾有较高的密实度;b.对所转运的垃圾成分适应性强;c.实现全封闭化操作;d.设备投资、运行费适中。

压缩工艺选择:压缩式分为水平式和垂直式。垂直式在压实密度、占地面积等方面有较大优势,但运行功率稍大,运行时垃圾暴露时间较长。由于山城区的转运站均位于路边,占地面积受限制,征地费用较高,应选择垂直压缩式。

2.3垃圾转运车辆的配置

根据垂直压缩转运站的需要,配置适宜的垃圾转运车。转运车规格如下:名称:集装箱式垃圾运输车;外形尺寸:6500X2490×2880mm;发动机功率:136kW;车厢容积:10m2;最大总质量:12500kg。

根据前述的每座转运站服务范围内平均垃圾转运量为31.4t/d,按照每车装8t垃圾计算,垃圾不均匀系数取1.4,垃圾产量最高时共需5.5车次/天。山城区距鹤壁市生活垃圾处理厂约20 km,往返约需1.2h。每处转运站配置一台车,每天往返5~6次。

3 结论与建议

在鹤壁市山城区建设4座垂直运输垃圾转运站,包括配套设施、运输车辆及合建公共厕所,4座转运站总的平均垃圾转运量125.6t/d。

3.1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应满足垃圾压缩站和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入运行的“三同时”要求,避免生产废水污染环境。

3.2该项目拟采用的各项环保措施能够保证污染物达标排放,为确保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小,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施工,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应加强监督。

作者简介:

王付军(1972-),男,毕业于郑州工业大学,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处生产质量检查科副科长,助理工程师。

上一篇:浅谈我国水利工程机械设备应用与发展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天平检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