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时间:2022-07-22 12:39:08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生活素材,盘活这些写作材源,帮助学生“找米下锅”,让学生觉得“有米可炊”,为学生的真情流淌搭建一个写作的平台。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源泉呢?

一、观察生活,蓄积“源头活水”

美妙的大自然,五彩缤纷,千变万化,它既像一幅无穷无尽的画卷,又如一个神奇莫测的万花筒。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有其独特的风姿;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又有其无穷的奥秘;数不清的花草树木,用它们千姿百态的枝叶和绚丽多彩的花果点缀着大地,美化着人们的生活。正如罗丹说的:“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享有丰富的写作素材,还得有学生善于观察发现美的“慧眼”,这样才能“夕阳芳草寻常物,入文皆为绝妙辞”。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观察是获得写作素材的主渠道,也是学生获取写作内容的基础。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去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敏锐的眼光和细腻的心灵去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其实,在我们的小学校园里就有很多善于观察发现感受体验的孩子们。如:一场大雨过后,天空出现一道绚丽的彩虹,这是极平常的自然现象,但在一位学生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没有这场大雨,又怎么会出现这令人神往的彩虹?”由此感悟到:“生活不也是如此吗?不拨开云雾又怎能见青天?没有昔日的努力拼搏,又哪来今天的鲜花硕果?苦不尽则甘不来啊!”这些深刻的感悟正是来源于这个学生对生活的用心观察,深入体验。其次我们教师还要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为作文积累素材,蓄积写作的“源头活水”。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春游踏青,夏令露营,秋日登高,冬天赏雪,让学生在享受自然美的同时激起他们表达美的愿望。

二、体验生活,打开“源头活水”

如何打开蓄积的“源头活水”,让学生的笔端流露出真情?这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生活,深入体验生活。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去直接感受生活,并引导他们用全部心思、全部真情去仔细地品尝人生。只有这样,才能触发他们的灵感,形成真切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假话、套话是作文的“癌症”,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孩子缺少相关的生活体验。就说写“钓鱼”,许多孩子并没有这样的经历,只好把故事里、想象中的钓鱼“翻录”一下,于是从“不会钓,没有耐心”,到听了“一番教育”,最后“钓到了鱼”。作文变成了“钓鱼比赛”,谈何“真情实感”?相反,让学生真正体验一下钓鱼,情况就不一样了:有的守了半天,还没有钓到,扫兴而归;有的大鱼上钩,扯断掉线,一脸沮丧;有的钓到一条小的,跑了一条大的,一心想着下次再来。有了真实的体验,喜怒哀乐,跃然纸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打开了生活这一活水,作文也立刻焕发无穷的生命活力。

三、再现生活,流淌“真情实感”

“情动则辞发”学生的习作只有蕴蓄真情,才能有感而发,吐写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打动读者。这就是说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就会逐渐萌动和强化,在成熟到呼之欲出,不吐不快的时刻,受到教师的恰当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发,就会不可抑制地发生通过文字倾吐心绪的冲动,再现丰富多彩的生活,畅写“真情”。例如,我在教学生作文时,常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再现生活场景。假日里,我让学生和父母一起旅游,领略祖国的名山大川,田野风光,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平时,组织学生游赏家乡的名胜古迹,让学生带着真诚、积极的态度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变化。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里,通过近距离的接触,让学生运用自己切身的生活体验,真实地感受到家乡的巨变,祖国的繁荣。有的学生在写《我的家乡》时,还写道:“昔日的家乡——襄城县,环境很差,河水不新鲜,使我每一次想起,就想离开这里。可现在的襄城县简直变了样,我每出游一次就使我流连忘返。”像这样一篇篇声情并茂的文章都证明了学生已把抽象的“热爱家乡”的感情蕴含在真情实感的文字当中,让人读起来也有滋有味。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做社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扑捉到“貌不惊人”却又“异彩闪耀”的生活素材;只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再现生活,生活就会成为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生才能文思泉涌,习作的源泉才能奔流不息。

上一篇:倾听: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下一篇:强化动手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