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脊索瘤的CT诊断

时间:2022-07-22 12:31:35

颅底脊索瘤的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285-01

颅底脊索瘤是一种少见的、生长缓慢的、具有侵袭性的先天性肿瘤[1],以中青年多见,肿瘤位置较深,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缺乏特异性,易误诊。本文收集近6年在本院诊治、有完整临床手术史,均经病理证实的8例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文8例研究对象,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27-80岁,平均为57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头晕8例,视力下降4例,面部麻木2例,吞咽困难1例,听力下降1例。体检示1例患者眼睑下垂。 1.2 CT检查设备和方法 所有8例患者均接受CT检查,本研究使用设备为德国西门子Sensation16层多排螺旋CT,扫描方法为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先平扫,注射造影剂后23-25s及50-60s再行增强扫描。造影剂为安射力,注射剂量为1.5-2.0ml/kg,注射速率为2.0-2.5ml/s。所有患者均接受横断面扫描,其中3例患者予冠状面扫描。 1.3 CT检查结果 颅内脊索瘤可分为鞍内、鞍旁、斜坡型,本文8例肿瘤,位于鞍内4例,鞍旁2例,斜坡2例。8例肿瘤形态均为不规则形,最小者约25mm×25mm,最大者约50mm×65mm,6例肿瘤边缘模糊,2例肿瘤边缘较清,2例肿瘤密度较均匀,6例肿瘤密度不均匀,3例肿瘤内可见斑片状高密度钙化影,1例患者伴有颅底骨质增生,7例患者伴有颅底骨质破坏,1例患者伴有颅底及左顶骨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患者伴有两侧筛窦、两侧蝶窦、两侧鼻腔内满布软组织密度影,4例患者伴有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增强扫描示4例肿瘤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其中3例肿瘤边缘不清及另1例肿瘤边缘较清,1例肿瘤环形强化,3例肿瘤无明显强化。

2 讨论

颅内脊索瘤为先天性肿瘤,好发于颅底蝶枕部中轴部位[2],其分型有不同种类,本文根据肿瘤的发病部位和临床特点,将颅内脊索瘤分为三种类型:鞍内、鞍旁、斜坡型[3]。本文8例肿瘤,发生于鞍内4例,鞍旁2例,斜坡2例,以发生于鞍内为最多,这与以往一些文献相似。颅内脊索瘤的典型表现为蝶鞍部、斜坡及中颅凹处较大不规则混杂密度肿物,形态多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其内常伴有破坏残存的碎骨片,并可见斑点状、条片状钙化或坏死、囊变,增强扫描肿瘤呈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或不增强。本文8例颅内脊索瘤形态均为不规则形,这与颅内脊索瘤的形态多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一致;3例肿瘤内可见斑片状高密度钙化影,这也与颅内脊索瘤典型表现一致;本文8例肿瘤内未见明显坏死、囊变,这与本文病例数较少有关。本文8例肿瘤中4例增强扫描为轻中度不均匀强化,1例肿瘤环形强化,3例肿瘤无明显强化,与颅内脊索瘤的典型表现一致。颅内脊索瘤如发生部位不典型或影像学表现不典型,易与其它疾病相混淆,需与以下疾病鉴别:(1)脑膜瘤,是一组颅内脑外肿瘤,平扫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常为宽基底附着于硬脑膜表面,与硬脑膜呈钝角,大多为均匀高密度,瘤内可有钙化,增强后肿瘤多均匀强化;(2)颅内软骨瘤,临床上非常少见,发病年龄为20-60岁,肿瘤多位于硬膜外,CT平扫多表现为颅底或大脑凸面颅板下密度不均匀的分叶状高密度团块影,内部可见散在分布的斑点状钙化,亦可表现为肿瘤边缘条状钙化影,边界清楚,CT增强扫描肿瘤内及其边缘可出现轻度强化;(3)鼻咽癌,最常见于鼻咽顶部,绝大多数起源于鼻咽部粘膜柱状上皮的储备细胞,CT主要表现为鼻咽壁增厚,鼻咽壁软组织肿块,鼻咽腔变形,咽旁间隙受侵,颅底骨破坏;(4)垂体瘤,肿瘤主要位于鞍内,可见束腰征,骨窗显示蝶鞍受累扩大,鞍底下陷;(5)颅咽管瘤,大部分肿瘤为鞍上的囊性肿块,CT扫描囊壁可见弧形或蛋壳样钙化,增强后囊壁有强化。

参考文献

[1] 邓利猛,廖伟华,王小宜,等.颅底脊索瘤的CT、MRI分析[J].医学影像杂志,2010,20(5):624-626

[2] 杨超人.颅底脊索瘤的CT诊断[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6,12(1):27-29

[3] 何光武,姚振威,沈天真.MRI与CT在颅底脊索瘤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4(7):525-527

作者单位:214003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

上一篇:背景音乐对剖腹产病人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下一篇: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