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相位FIR滤波器仿真实验平台设计

时间:2022-07-21 09:55:25

全相位FIR滤波器仿真实验平台设计

【摘 要】本文借助MATLAB丰富的工具箱函数,设计了全相位FIR滤波器仿真实验平台,界面分为滤波器设计和效果检验两部分,使用者参看演示部分程序,提供滤波器的参数,按照界面流程即可完成设计。通过该实验平台使学习者初步掌握滤波器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增强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兴趣。

【关键词】MATLAB;图形用户界面;实验平台;全相位滤波

1.引言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FIR滤波器的设计,内容理论性很强,有大量抽象的公式,初学者在学习时,不借助直观的方法很难理解,而做硬件实验又受到场地的约束,不太灵活。利用MATLAB中GUIDE工具箱设计的FIR滤波器用户界面,由各类按钮、文本说明、编辑对话框等构成,操作简单,结果直观,可作为学生学习相关课程内容的辅助工具,帮助学生解决课程中遇到的问题。

2.全相位法滤波器设计流程

FIR滤波器因为具有天然稳定、线性相位以及灵活性高等优点,其设计手段已有很多种,全相位(All Phase)数字滤波器是一种新的设计方法,该方法设计简单灵活,有严格零相位[1],并兼有窗函数和频率采样法的优点,其设计步骤如图1。

图1 全相位法滤波器设计流程

其中“选窗”方式,可分为无窗、单窗和双窗三种[2]:

(1)无窗:卷积窗均为矩形窗;

(2)单窗:卷积窗为矩形窗与非矩形窗;

(3)双窗:卷积窗为均为非矩形窗。

加窗方式直接影响滤波器的特性[3],应用时,要根据现场条件及要求进行选择。本界面设计选择单窗方式,窗类型有汉宁窗、哈明窗和布莱克曼窗三种。

3.实验平台主界面

操作平台主界面见图2。

图2 全相位滤波器设计平台

界面分为滤波器设计和滤波效果检验两部分,功能控件的颜色采取功能相同颜色相同,控件上带有相应功能的文字说明,位置布局设计上有很强的规律性,这使得控件虽多但不影响平台的应用性。

滤波器设计部分,可实现形式设置低、高通两种,操作者只用提供滤波器的通阻带截频和阻带最小衰减,即可完成设计。界面设有实现函数说明按钮,点选后可进行程序查看。

滤波效果检验部分,设定已个单频低、高频相加信号:

(1)

通过编辑全相位滤波器设计程序,分别进行高低通滤波,进行设计前可参看“设计步骤说明”。流程自上而下,依次调试正确后,才能进行下步操作。点击“初始化程序编辑文件”按钮可以重置编辑空文本。

4.界面仿真

4.1 确定频率向量系数

全相位滤波器在设计参数给定情况下,确定频率向量系数是关键的一步[4]。本设计中的H采用传统圆周偶对称,具体确定方法如下。

(1)过渡带采样点个数m确定

表1给出了m与阻带衰减经验数据对照表,参看文献[5]。

表1 m与对照表

m 1 2 3

44~54dB 65~75dB 85~95dB

(2)计算阶次N和频率向量系数H

因为单窗全相位滤波器设计法衍生于经典频率采样法,阶次的确定和频率采样法方法一致,运算如下:

(2)

确定N值、过渡带带宽和采样个数m后,确定H,流程如图3。

图3 频率向量系数确定流程

(a)幅频响应曲线

(b)界面参数输出与相频响应曲线

图4 高通FIR滤波器频率响应与界面输出截图

4.2 仿真结果演示

以一元参量设计指标的全相位高通FIR滤波器设计为例,进行仿真演示。

参数设置为通阻带截频,阻带衰减。界面中输入参数,逐步操作,N=20,H=[0,0 0 1 1,ones(1,11),1 1 0 0],选hanning窗。图4(a)为幅频响应曲线图,图4(b)为界面参数输出和相频响应界面演示图。

可以看出,这种单窗全相位设计方法所得幅频特性与前述特点完全一致,且通带具有严格零相位。所得结论既验证了全相位法FIR滤波器设计优点,又证明该界面平台良好的应用性[6]。

5.界面设计部分

本部分为使用者自己动手,根据需要利用全相位设计法对信号进行高、低通滤波,设计者需要自己编辑函数程序实现。

界面上的编写程序按钮都有对应的程序目的说明,点选按钮,会弹出一个相应的程序编辑窗口,调试好程序,确保正确,保存。界面上还设有“初始化程序编辑文件”按钮,点击此按钮,可以删除以前使用者留下的本部分相关程序文件,既保证了该系统的可持续实用性,又起到了考核实验能力的目的。设计过程只要按照界面流程进行,参看演示部分程序实例,操作者不难完成。另外,操作者在进行设计时,可以与其他滤波器设计方法对比,通过比较来加深认识这种设计方法的优越性和简便性。

6.总结

本文设计了一个学习滤波器的实验平台,实现了实例演示和自主设计两部分功能,操作简单,结果直观,可作为学生学习相关课程内容的辅助工具,帮助学生解决课程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兆华,侯正信,苏飞.全相位数字滤波[J].信号处理,2003,增刊(19):l-4.

[2]黄晓红,王兆华.全相位数字滤波器的研究与设计[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6,20(1):98-103.

[3]苏飞,王兆华.DFT域全相位数字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J].信号处理,2004,20(3):231-235.

[4]侯正信,王兆华,杨喜.全相位DFT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和实现[J].电子学报2003,31(4):539-543.

[5]高西全,丁玉美.数字信号处理(第3版)[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6]黄翔东,王兆华.基于两种对称频率采样的全相位FIR滤波器设计[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7,29(2):478-481.

作者简介:

田熙燕(1980―),女,河南新乡人,郑州大学在职研究生在读,河南科技学院机电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子与通信。

杜留锋(1980―),男,河南新乡人,硕士,河南科技学院机电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子与通信。

上一篇:瑞利信道下基于累积量的调制识别方法 下一篇:浅析构建数字化校园的结构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