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约文学体裁思考

时间:2022-07-21 09:24:20

旧约文学体裁思考

《旧约》同为基督教与犹太教的经典,因此几千年以来学者们一直用宗教态度来看待(旧约》,只是在最近一百年以来才有人用研究文学的方法来对待(旧约》,因此本文的头一部分以《略论古希伯来格言、史诗与诗剧》为题,从文学角度对(I日约》作出一些分析。 这可以代表近代旧约研究的一个发展。近代研究(新约》的趋势也与研究《旧约》有关,就是不单纯认为(新约》是上帝的启示,而是以研究一般古书的方法来对待《新约》,就是用历史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而有近代新约考证学的兴起。本文的第二部分就是介绍研究《新约》的这种新发展。 一、略论古希伯来格言、史诗与诗剧 《旧约》是用古希伯来文写的。我们把希伯来语和汉语作一番比较,就可以看出古希伯来语比汉语更具体、更生动、更富于形象化。例如我们说某处的土地很肥沃,就说那里是一片富饶的土地。古希伯来语却说那是“流奶与蜜之地”。土地竟出流出奶和蜜来,多么生动、多么形象!再举一个例子:早晨天刚亮的时候,透出一派曙光,古希伯来语表达“曙光”这个概念,就非常形象化,叫做“清晨的眼帘”,眼帘就是眼皮的意思。 (圣经》是一部非常复杂的著作,与其说它是一部书,还不如说它是一个文库,一共砧卷。是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各种作品的集成。《旧约》里面最早的材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二百年;(新约》最晚的著作要到公元2世纪初叶,前后约有一千三百多年,这些著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都很不相同。 我们要了解圣经文学,要先要了解《圣经》中各种不同的体裁。其中包括法律、历史、传记、书信、演说、格言、诗歌、传奇和戏剧等。诗歌又分为圣诗和抒情诗。 下面我打算从三种不同的文学体裁,举出一些例子来进行解释和分析。 1、格言: 希伯来格言属于智慧文学范围。古希伯来人从他们丰富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出很多代表他们处世哲学的格言。下面我从(篇言》里举出一些例子:(l)吃素菜彼此相爱,强于吃肥牛彼此相恨(巧:17)。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古希伯来人是如何珍视人们相互帮助和相互友爱的关系。(2)“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17:22)。这句话也可以译为“愉快使人健康,经常优郁等于慢性自杀”。一直到现在,这句话仍然被人奉为是一条重要的健康规律。(3)“不轻易发怒的胜过勇士,治服己心的强如取城”(16:犯)。也可以译为“有耐心强如有威力,控制自己强如控制整个城市”。这就是说,能够控制自己感情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4)还有一条讲到要正确对待朋友善意的批评,但是对待敌人却要划清界限。“当面的责备强如背后的爱情,朋友加的伤痕出于忠诚;仇敌连连亲嘴,却是多余,’(27:5、6)。也可以译为:“当面纠正人的错误,强如使对方觉得你对他毫不关心。朋友对你的损伤出于善意,但当敌人要和你拥抱时,倒要提防他。” 2、史诗: 《创世记》里面约瑟的故事,就是一篇无韵史诗。 史诗以歌颂民族英雄为中心,叙述英雄人物的事迹,从而最后达到戏剧性的高潮。约瑟的故事在《创世记》中几乎占全书的四分之一,而且表现非常突出,因此我举这篇史诗作为这一类体裁的代表。 约瑟的故事是一篇古希伯来无韵史诗,我们可以把它和希腊史诗作一番比较。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歌颂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这场战争是由于三个女神比赛美貌相互嫉妒而引起的。但以约瑟为中心的这篇古希伯来史诗,所歌颂的英雄人物约瑟,不是一个在有形的物质战场上挥舞刀枪的英雄,而是在无形的精神战场上表现智慧和高尚道德品质的精神巨人。在希腊史诗中的崇高理想是美;而这篇古希伯来史诗却以善作为它的崇高理想。约瑟敬畏上帝,所以才培养出崇高的道德品质。他先被哥哥们出卖到遥远的埃及去作奴隶,后来又被人诬陷含冤人狱。他因不从女主人的诱惑作越礼的事,以致女主人恼羞成怒,反咬一口说约瑟想奸污她。他一生的黄金时代,整个青春岁月都消逝在黑暗的牢房里;但苦难没有使他消沉,相反却锻炼了他的声音,培养了他的光辉的道德品质,终于使他战胜了一切。他给埃及王法老解梦预知七个丰年之后还有七年荒年,于是他给法老献计,在七个丰年之内广积粮食。如果他没有被哥哥们出卖,他也不会到埃及。正是由于他的自我牺牲精神,挽救了全埃及的人民以及他自己和他全家人的生命。希伯来史诗的文词虽然不象希腊史诗那样华丽,但它那朴实的语言,描绘出约瑟一生中戏剧性的转折和悲惨的遭遇,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在某些方面却又超过了希腊史诗。 3、诗剧—《约伯记》英国19世纪桂冠诗人天尼森(Tehnyson)评论《约伯记》说:“《约伯记》是古今最伟大的诗。”这种说法不免有些夸张,但是,我们可以借此对本书的文学价值有所认识。剧中人物有约伯、约伯的三个朋友、一位青年人、甚至还包括上帝、魔鬼和天使。《约伯记》的主题思想是:为什么好人受苦受难?本书对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的传统信念提出质疑,作者认为遭遇到不幸的人不一定是因为他犯了什么罪。关于约伯这个人的传说是非常古老的,有人猜想大约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至于《约伯记》这篇诗剧的写作大约是在公元前六百年前后,比孔子还要早。 《约伯记》可以分四个部分:(1)引言:介绍约伯的为人和家庭状况;(2)天上序幕:主要是上帝和魔鬼关于约伯的讨论;(3)约伯的三个朋友同他辩论和青年人插话;(4)尾声。 约伯的三个朋友和约伯展开的辩论和青年人的插话,是诗剧的主题部分。约伯的三个朋友认定约伯在上帝面前犯了罪,所以遭到了这么重的惩罚,他应该向上帝忏悔。约伯坚持自己没有犯罪,对上帝的公道表现出怀疑的态度。我国古代诗人屈原曾在《天问》中提出对神明的种种质疑;约伯的发言,可以说是约伯的《天问》,他指责上帝无故打击他说:“上帝用暴风雨打击我,无故增加我的创伤”(9:1)上帝啊,不要定我罪,告诉我,我有什么罪名?你这样残酷是对的吗?对你亲手所造的,竟然这样欺压藐视(10:2一3)?19世纪英国文学家卡莱尔(c祖vle)也对《约伯记》这部著作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约伯记》是“人手写出的最崇高的作品之一。我认为任何《圣经》内外的作品,在文学价值方面都不能与之匹敌。”卡莱尔对于本书的评价不过是代表他本人的意见,我们不一定毫无保留发加以赞同,不过我们可以说《约伯记》在世界文学之林里,有它一定的地位。我认为这部伟大著作表现了几个比较突出的方面:一是在思想上的博大精深,作者具有百科全书著者那样丰富的学识。再者作者所表现的情感是那么深厚强烈,又具有高尚的道德理想。他歌颂了自然界的壮丽和谐,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观察又是那么精细人微。许多评论家都说《约伯记》里面的诗,最富于独创性,不象有些作品那样表现出模仿的痕迹。#p#分页标题#e# 我们可以着重提出《约伯记》中一些有意思的段落,大家共同欣赏。首先我们注意到《约伯记》善于用形象比拟的描写。例如约伯在极度痛苦中感到人生的短暂说:“我们生长如花,转瞬凋谢;又如影子飞去,不复存在”(14:2)。 在上帝的发言里,歌颂地球的诞生说:“当上帝奠定大地根基的时候;“晨星一同歌唱,神的众子也都欢呼”(38:7)!诗人不只仰望星空,也俯察大地。他深人观察人生,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在约伯的发言里有这么一段,他说:“恶人抓走丧父的孤儿作奴隶,强夺穷人的儿女抵债。 穷人赤身无衣到处流浪,忍饥为别人收获庄稼。 他们在恶霸的橄榄园里榨油,口中干渴却酿葡萄酒。 城市里死者,伤者哀号;上帝却不理会他们的祈求”(24:9一12)。 诗人看到社会上种种不平,在信仰上产生了矛盾,上帝既是公义的,怎么对社会上一些人吃人的现象却丝毫不管呢?约伯连连遭到灾祸,一日之内失去了一切财产和儿女,他自己又从头顶到脚掌遍生毒疮。他思想上矛盾重重,信仰也遭到严重的挑战。不可理解的个人遭遇,人世间的残酷,凡此种种怎能证明上帝是公义的呢?他悲观绝望,感到前途黑暗只有死路一条。他极其痛苦,咒诅自己的生日,其中有一段这样说:愿那日黎明的星宿变为黑暗,它指望光明,却得不到,也不见清晨的眼帘。 因为没有把怀我胎的门关闭,也没有使我的眼不见灾难。 我为什么不一出世就死去,为什么不一离开母腹就断气?为什么我母亲在膝上怀艳我,为什么用奶哺育我?不然我就早已长眠地下,和为自己修造宫殿的君王、谋士,或与将金银装满房屋的王子,一同安睡。 为什么我不象隐而未现,不到期而落的胎,归于无有,如同未见光的葵孩?力把它们拆散。这篇诗的中心思想是:约伯不能测透造物主的智慧,他不应该用他有限的思想论断上帝的作为。这篇诗这样说:“上帝在旋风中回答约伯说:你是谁?竟敢用无知话来怀疑我的智慧呢?你要如勇士束腰,回答我的问题。 我立定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呢?你若晓得,只管说吧!是谁制定大地的尺寸,……你当然知道!?是谁把准绳拉在地上?地的根基安置在何处,地的角石是谁安放的?那时展星一同歌唱,众天使也都欢呼!海水冲出,如现地母的子宫,那时是谁把它关在门外的呢?是我用云彩当海的衣服,用比暗当包裹它的布,为它画定界限,又安门和门说:你不可到这里,不可越过,你狂傲的浪要到止住。 遭患难的人为何有光踢给他呢?心中愁苦的人为何给他生命呢?,’(3:9一20)写《约伯记》的这位诗人对人生社会的态度是严肃悲观的,但他却欣赏歌颂大自然的庄严美丽。这个诗剧中有许多关于自然界的描写,例如对宇宙的运行,和对动物、植物、矿物等许多精细的描写,都显出作者知识的渊博和词汇的丰富。剧中上帝对约伯讲话的第一部分,就是一首歌颂自然的诗。诗人运用他那个时代对自然的知识来描述地球和星空。古希伯来人认为开天辟地以前,天地都是混沌一片,被无边无际的大水包围着。上帝命令天地分开,把水隔在弯苍以上和地面以下。诗里所说的“海从广义来讲,就是在混沌未开之前包围着天地的大水”,诗中把这水比作婴儿,用云彩把它包住,就把从隔在弯苍以上。 上帝画定海水的界限,地母子宫深处的水就冲不出来,不致象混沌未开以前那样淹没大地。诗中也提到参星和晶星,意思是说有一些星组成星座,好象用带子把它们系在一起。人没有能力组合它们,也没有能你能系住参星的结吗,能解开矛星的带吗?你能按季节引导星宿,能指挥大小熊星的运行吗?你晓得星空的规律,又能把这些规律立定在地上吗?……”(38:l一11,31一33)《圣经》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很大,17世纪英国诗人密尔顿(Milton)的《失乐园》,《复乐园》和《斗士参孙》等长篇史诗,都是从(圣经》取材的,当我们阅读西方文学著作的时候,随时都可以看到这些著作引用《圣经》里面的词句或典故,我们来不及一一细说。不过我感到有兴趣的一点可以在这里指出来。就是19世纪德国诗人歌德。在他的诗剧《浮士德》里采用《约伯记》的结构。歌德在六十年的漫长岁月里,写出上下两部《浮士德》在巨著。早在中世纪就有了浮士德的传说:浮士德为了追求世界上的各种享受,把灵魂卖给了魔鬼,最后他永远沉沦灭亡了。但是歌德改变了浮士德传说的结局:上帝只是把浮士德的身体交给了魔鬼,但是他的灵魂却最后得救了。歌德在《浮士德》一开始就采用《约伯记》里的天上序幕。在《约伯记》的天上序幕里,是魔鬼和上帝就约伯来打赌;而在《浮士德》的天上序幕里却是魔鬼和上帝就浮士德来打赌。其中大意是:魔鬼对上帝说,你肯把浮士德交给我,我自有把握永远占有他的灵魂。但是上帝说:人只要永远不满于现状,不断奋斗,就不可避免犯错误,但是人里面的那种不朽的本质,是永远不会灭亡的。 通过浮士德的形象,诗人写出不少崇高壮丽的诗句,发挥了他乐观主义的思想。歌德是一位富有独创性的伟大诗人,但是当他想要写出象《浮士德》这样高超作品时,却借助于《圣经》的文学结构与超凡的笔法。 《圣经》所启示的真理使寻求者“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但是它也具有不朽的文学价值,带领我们进入一切真善美的领域。 二、新约考证学 自从《新约》各卷问世以来已经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经过历代学者的钻研,我们有非常丰富的属灵遗产,需要很好地继续与发扬。教会在一千多年的长时间里只是注重圣经灵意的解释,但是最近二百年以来人们开始用文学和历史的方法来研究新约,为新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从古以来人们喜欢用寓意解经法,适当的使用这种方法会对灵性有帮助,但是如果脱离《圣经》的历史背景,无限度地使用这种方法,就会脱离圣经的本意。例如,有人用寓意解经法解释好撤玛利亚人的比喻(路10:25一37)。他们说好撒玛利亚人是耶稣,我们是那个落在强盗手中的人,得到了主的拯救。好撒玛利亚人把那个受伤的人带到店里去照应他。店主预表教会。好撒玛利亚人把二钱银子交给店主,二钱银子预表新旧两约或预表洗礼和圣餐。这种解释完全脱离了耶稣讲这个比喻的原意。#p#分页标题#e# 从这个比喻的上文来看,耶稣和那个律法师在讨论一个非常重要的律法总纲的问题,究竟对于爱邻舍如同自己应该如何解释。那个律法师问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熟悉犹太历史和社会的专家说:“邻舍”指的是同一的犹太人,强调的相同。(顺便说一句“弟兄”指的是同一血统的犹太人,强调血统的相同)。根据这种解释,当时犹太人认为这条爱邻舍的诫命,只限于犹太民族中具有同一的人,至于与犹太人信仰不同的其他民族就不在爱的范围以内了。耶稣讲完这个比喻后问那个律法师说:“你想这三个人,那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他回答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耶稣讲这个比喻的目的是向犹太人说明,爱邻舍的诫命不是只限于同一的犹太人,也必须包括与犹太人信仰不同的撤玛利亚人。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虽然是近邻,但他们是世仇,彼此不相来往。 他们和犹太人不同,常常为了信仰的问题互相争吵。耶稣来打破民族与宗教的界限。具有正统信仰的祭司和利未人看到自己本国的弟兄遇难,反而坐视不救,但是他们认为离经叛道的撤玛利亚人却挺身而出拯救那个遇难的人。耶稣除去一切人间的隔阂,把爱邻舍的诫命扩大到一切人。从以上的例子来看:寓意解经法使用不当,有时反倒会把圣经真意蒙蔽起来。近代新约考证学中有一部分就是用历史方法来研究新约,对于发扬圣经的三意确实有它的贡献。 “考证”或“考据”是从英文“criticism”这个字翻译过来的,从前有人把“criticism”翻译成“批判”或“评判”,这容易引起误解,不明原意的人以为是对新约圣经进行批判,这就与这个字原来的意思不合。这个字除了“考据”,“考证”以外也有“评判”、“审查”的意思。从某种意义来说,《新约》本身就是评判也审查的产物。我们现在的新约共有27卷,但是在初期教会中流行的著作远远超过27卷。在第二、三世纪的时候教会做了大量审查与评判的工作,从当时流行的著作中选择出这27卷具有权威性的书,但另外还有一些是的福音书也在初期教会中流行。有的福音书别记载关于耶稣童年的一些故事,有些故事内容很离奇。例如有一本名叫《多马福音》,其中记载说:耶稣五岁的时候用泥做了十二个麻雀。耶稣对泥做的麻雀说:‘’飞呀!”这些泥麻雀都飞起来了,一面飞一面叫。初期教会必须审查这些著作,是否根据官临其境的见证人的讲述,还是出于传闻。有些书没有被列入新约之内而称为“次经”或“外传”。所以《新约》本身就是评判与审查的产物,新约考证学是用文学或历史方法对新约各卷加以考证和研究。 新约考证学的内容有:文本考据,也可以称为新约校勘学。16世纪以前还没有印刷术,在一千三四百年的漫长岁月中,《新约》都是用人手抄写的,因此不免会发生错误。现存的新约古抄本有几千种,新约校勘学者要对各种不同的抄本,进行大量的比较工作。 学者们探讨前三福音问题,从资料来源方面作出分析和结论,关于福音书的这一类研究叫做资料来源考据。但是在福音书写作之前带有一个三十年的口传时期,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学者们进一步探讨福音在口传时期的传播状况,这一方面的研究称为体裁(形式考据(凡助Cri俪sm)。体裁考据学者认为除了耶稣受难故事以外福音书所记载关于耶稣的事迹都是以分散不相连贯的方式在初期教会中流行的。体裁考据家第一步工作是把福音书中各个事迹之间的联系打破,使它们成为一些互不连贯的孤立事件。第二步是把这些事件进行分类。他们希望用这种新方法来研究这些孤立的事件,藉此更加认请耶稣本来的面目。他们认为在最初口传时期,关于耶稣的事迹都是通过各种不同的体裁(形式)来传播的。第一类叫做“宣示故事”,例如耶稣的敌人前来问耶稣是否可以向罗马皇帝该撤纳税的故事(可12:13一17)就属于这一类。以布特曼(Bultn贬业111)为代表的德国体裁考据学者认为这个故事本身无足轻重,重要的是耶稣最后所说的一句话:“该撤的物当归给该撤,上帝的物当归给上帝”。他们认为前面的故事只是为了引起耶稣最后所说的这一句非常精辟的话,整个故事以最后的这一句话达到高潮。因为最后的这一句话起宜示的作用,所以称为宣示故事。第二类叫做“神迹故事”,如耶稣医治长大麻疯的人(可1:40一45)。第三类叫做“传奇”,如耶稣十二岁时在圣殿中的故事。第四类叫“宗教故事”,如耶稣受洗的故事(可1:9一11)。很久以来,人们把myth这个字翻译成“神话”容易引起误解,以为是一些荒诞离奇的事情。其实myth这个字的原意是包含宗教真理的故事。因为布特曼怀疑这些故事的历史性,所以用这种名称来分类。但是英国体裁考据学者泰勒C几尹or)就不怀疑这些故事的真实性,所以他把传奇和宗教故事统称为“关于耶稣的故事”。体裁考据学者也把耶稣的教勺l}分为几类:(l)比喻;(2)智勺11(如《路加福音》6章31节所记的“金科玉律”);(3)预言(可9:t)。 体裁考据家的第三步工作对资料进行分类后,找出这些不同体裁产生的原因,称之为“生活背景”(life51瓦旧tion)就是这些体裁(形式)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初期教会藉这些不同体裁的福音口传材料,想要达到的目的。初期教会所注重的是宣讲基督的被钉与复活,为了适应这个需要而产生了宣示故事和其他关于耶稣的故事等。此外教会还要给予信徒生活上的指导,并得到与反对者辩论的思想武器。为了传授教理的知识和对敌辩论的需要,而形成了关于耶稣教训的传统,包括耶稣与人辩论的那些针锋相对的对话。 对体裁考据学派的批评: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布特曼为首的体裁考据学派出现以后,许多新约学者又对福音书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布特曼等体裁考据学者有一些错误和不足之处。他们基本上怀疑福音书记载的历史性,认为其中许多都是不可靠的传闻。照他们的说法,就好象主复活以后所有的见证人都不在了。其实情况并不是这样,福音口传的时期不过三十年。在写福音书的时候,许多第一代的使徒还都在世;从我们的经验来说,三十年以前的事还是记忆犹新的。现在德一些有影响的新约学者,对福音书不是那样抱极端怀疑的见解。例如布特曼的学生鲍恩康(氏打去山n),认为福音书中的记载大部分都是历史。有一些学者采用体裁考据方法,但是不怀疑福音传统的历史可靠性。#p#分页标题#e# 根据以上介绍的对前三福音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从口传福音到福音写成的过程。最初在教会中宜讲的是“使徒宣道”。《使徒行传》第2至ro章记载使徒的一些讲道,特别是彼得在五旬节的讲道(徒2:14一犯)和在哥尼派家中的讲道(徒ro:36一43)。此处保罗在书信中也引用早期教会的遗传(罗1:3一4;林前巧:3一4)。从这些经文中我们可以得到使徒宣道的内容:先知的预言应验了,上帝救赎恩典的时代开始了;上帝所立的基督(大卫的后裔)已经来临。就是拿撒勒人耶稣,上帝的圣仆;他走遍各地广行善事,靠上帝的大能医治病人;按着上帝的定旨先见被钉在十字架上;第三天从死人中复活;现在已升到父上帝的右边,并要在荣耀中降临施行审判。 因此人人要悔改相信这福音,并要受洗使罪得救,接受所赐的圣灵。最初教会宣讲的只是“使徒宣道,后来才有耶稣受难故事出现。公元50年左右出现成文的耶稣语录,此后马可,记载彼得的讲道(参彼前5:13),写成第一本福音书。后来马太在马可材料中加人耶稣语录,再加上马太独有的材料写成《马太福音》。路加先写出一本原始的《路加福音》(L十Q),后来又加人马可的材料写成现在的《路加福音》。最早的时候每一个地区的教会只采用在本地区写成的一部福音书,到第2世纪中叶以后,各个不同地区的教会逐渐共同采用四本福音书。 对福音书的考据研究总不是静止的或停步不前的。最初是从事前三福音资料来源的考据,这种研究企图找出前三福音书的各种资料来源;后来又有体裁考据,探讨福音在口传时期的情况。从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德国又有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叫做“编写考据”,专门研究马太、马可和路加在根据前人资料编写福音书时,根据各自的神学观点对资料进行不同的处理。《马太福音》第17章1一8节记载耶稣登山变像的事,是根据(马可福音》第9章2一8节的原材料写的。我们比较送两段记载,就可以看出马太对马可的原材料怎样进行改编,我们还可以从这些改动的地方发现马太特有的神学观点。 我们注意到《马太福音》作者是按照摩西的形象来描绘耶稣的。摩西在西乃山上宣布旧约律法,耶稣在加利利的山上宜布天国的律法就是登山宝训(太5:一7:)。马太把耶稣的教训分为五大段有些象摩西五经。关于耶稣登山变像马可写道,“忽然有以利亚同摩西向他们显现”(可9:4)。马可先提以利亚后提摩西,但是马太把这个次序颠倒过来,他写到:“忽然有摩西、以利亚向他们显现”(太17:3)。这样就更突出了摩西。关于耶稣形象马可说:“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象,衣服放光极其洁白,地上漂布的没有一个能漂的那样白”(可9:2一3)。马可没有具体地说耶稣的面容有什么变化,只是说他的衣服放光。但是马太说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太17:2)。马太形容耶稣的脸面如同日光那样明亮。摩西在西乃山上与上帝面对面,他下山的时候,以色列众人看见他面容发光(出34:29一35)。由此看来马太是按照摩西的样式来描绘耶稣的。 马可说:“有一朵云彩来遮盖他们”(可9:7)。但是马太说:“忽然有一朵光明的云彩来遮盖他们”(太17:5)。马太特别强调遮盖耶稣、摩西和以利亚的云彩发出荣光,这和以色列人在旷野时云彩遮盖会幕,上帝的荣光充满会幕的描写十分相似(出4D:34-35)。上帝的荣光表示上之的临格,上帝与他的子民同住。马太所说光明的云彩,是表明上帝藉耶稣降世与人同住的荣耀景象(太1:23)。这样耶稣远远超过了摩西。 马可记载说:“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他,’(可9:7)。马太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太17:5),加上了“我所喜悦的”这一句话。《以赛亚书》中论到主的仆人,“看哪,我的仆人。我所扶持拣选,心里所喜悦的”(赛42:l)。《以赛亚书》中有几段论到关于上主仆人非常重要的预言,特别是关于受苦仆人的预言。近来新约学者认为马太不仅按照摩西的形象描绘耶稣,并且进一步的挥耶稣作为上主仆人的意义,耶稣远远超过了摩西。马太记载从天上来的声音说,耶稣是上帝所喜悦的,这一点表明马太特有的基督论。马太叙述耶稣治好了许多病人后,特别引用《以赛亚书》上的话说:“他代替我们的软弱,担当我们的疾病”(太8:17)。这句话马太引自《以赛亚书》第53章4节,不过他对这句旧约的话重新进行翻译。这句话引自上主受苦的仆人诗,马太强调基督到世上来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上主仆人的使命。 从编写考据的兴起,我们可以看到新约学者从文学考据与历史考据更向前跨进一步……进一步从事新约神学的探讨。19世纪时历史考据盛极一时,学者们关于前三福音进行分析研究,而认为《马可福音》是最为可信的历史。但是后来他们进一步发现《马可福音》也不是纯粹的历史,而是受作者神学思想的支配。 编写考据就是认为福音书的作者们不仅是单纯地从历史的角度来对原始资料进行处理,而是以他们各自特有的神学观点来改编他们的原始资料。近代新约研究的趋势是从文学考据和历史考据转向神学研究。 按照亚里斯多德的见解,认识或许评判任何作品的重要标准,应该是“就其本来的目的”来理解它。如果应用这个原则来研究新约,我们就应该从《新约》的作者角度来看,《新约》是一部什么的书?新约作者的目的是宜告上帝藉耶稣基督拯救世人的好消息。《新约》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上帝在历史中自我启示的记录。

上一篇:文学与数学教学实践 下一篇:儿童文学作家的童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