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心理障碍 提高计算能力

时间:2022-07-21 08:23:31

克服心理障碍 提高计算能力

【摘要】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项最重要的基础能力。然而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很容易出错,究其原因,是学生在计算时存在着各种心理障碍:兴趣淡薄无心机算,心理紧张或粗心大意造成失误,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造成失误。克服这些心理障碍需要:强化首次感知,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加强口算、熟记常用的数据的训练;抓好错例分析。通过上述指导和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 计算能力;心理障碍;克服

我一直教学数学,我发现学生的计算很容易错,于是,近几年来,我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认真分析了学生运算错误的原因。

在调查中我发现:造成学生计算失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计算时存在着各种心理障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枯燥无味――造成兴趣淡薄

有些学生对计算题感到枯燥无味,没兴趣,因此在计算时不能全面准确地看题、认真耐心地分析,更不能正确合理地选择算法,题目未看清就动笔,做完不检查,从而造成了计算失误。特别是对概念、法则感到枯燥无味从而记忆不牢,而概念又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基础,如果学生对新的概念法则掌握得不扎实、不完整,造成记忆不牢,就常会产生计算错误。如学生计算“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被乘数、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上几个0,而学生往往把几个“0”忘写了。又如“退位减”,这一位已退“1”了,但算到这一位时又忘记已退“1”;同样,做加法又忘记了进位。

二、情感脆弱――引起心理紧张

有些小学生在计算时,一旦教师提出了速度要求,他们无意识的错误就会增加。遇到一些重要的考试,由于老师和家长以及自己给予的压力,他们也会出现莫名其妙的错误,分析其原因,就是由于情感脆弱引起心理紧张所造成的。心理紧张能造成错误,而粗心大意更能出错。小学生在计算时,首先必须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数据和符号组成的算式。而他们往往由于粗心大意,对那些相近或相似的符号、数据感知失真而发生错误,如“13.25”写成“13.52”、把“÷”看成“+”。

三、先入为主――造成思维定势

由于受多次重复练习某一类型习题的影响,使学生先入为主,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计算中往往受其影响而形成心理障碍。例如:在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后练习3.27-1.25+1.7时,少数学生受其影响会这样算:3.27-1.25+1.7=3.27-(1.25+1.75)=3.27-3=0.27,这就造成了错误。在计算时注意力也很关键,一旦注意失调就会造成表象模糊。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稳定和分配能力是影响学生计算的重要心理因素。有些计算错误,就是由于学生注意分配不科学造成表象模糊而导致的。如计算7……÷7……时,由于学生只注意到“÷”号前后都是“7……”,这样就认为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因而忽略了运算顺序,出现了错误。

克服上述心理障碍,我们认为应该做到:

1、千变万化――强化首次感知,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首次感知新知识时,进入大脑的信息可不受前面知识抑制的干扰,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深的印记。又因为计算与算法理解有密切关系,算理是算法的依据,理解算理的过程是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实际,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弄清算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教学式题计算时,更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促进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认知。在这同时要按部就班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一看:做题前,先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进行初步感知。

二想:在看清题目的基础上,弄清数据的特点、运算之间的关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确定运算步骤。

三算:在确定计算步骤和方法后,认真地进行计算。

四查:每算一题及时自觉检查一下,看一下计算方法是否合理、数据和运算符号是否抄错、括号和小数点是否抄漏、计算结果是否写错。

2、持之以恒――加强口算、熟记常用的数据的训练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只有提高口算能力,才能提高笔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而且计算是环环相扣的,例如教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确有一定难度,但这是课标规定的基本要求,我们必须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一基本要求。为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又因为,这部分内容的口算是以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尤其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经常会遇到。如果学生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较差,就会影响到乘法的计算。因此,无论是哪个年级都必须按本年级的要求,经常严格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口算训练,做到天天练,逐步达到熟能生巧、又对又快的程度。

3、亡羊补牢――抓好错例分析

错误是难免的,发现错误,应引导学生说出错误原因并辅以思想教育。教师应经常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让学生分析、讨论,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对于那些形近而容易出错的式题,应组织对比练习,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

总之,运算能力具有综合性,与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相互渗透、互相支持,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培养、正确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展开,从而使学生的运算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

上一篇: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浅议 下一篇:如何进行课堂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