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互联网金融运行模式及风险

时间:2022-07-21 01:57:29

当前互联网金融运行模式及风险

【摘要】互联网时代,在大数据、移动客户端、社交平台云集的网络环境下,互联网金融逐渐发展开始向着更深入的领域拓展。我国当前的互联网金融领域,主要是一种互联网企业参与金融的模式,众多企业多种模式共存,共生共荣,但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模式,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

随着互联网发展的深入,其对现实世界的影响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社交网站开始风靡全球,零售行业开始了电商爆炸的时代,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开始逐渐由线下发展到了线上,并以其简便性和时效性深的客户的喜爱,日益成熟的安全防护也让快捷支付、手机移动支付等互联网金融在客户的日常生活中保持着高度的存在感。

我国互联网金融主要是互联网企业介入金融行业所展开的业务形式。互联网金融不是单纯意义上传统金融在互联网领域的升级,它是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是一种更加注重客户体验,交互式的金融存在形式,和“微博”等自媒体一样,每一个个体都成为了互联网金融世界中的主体。除了逻辑上的变化,高效的引擎搜索、大数据的云计算、社交网络的无缝对接、移动支付的快速安全使得金融市场最大限度个性化、充分分配资源成为可能。

二、我国现有互联网金融运行模式

当前存在于中国现有市场的各种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归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运行模式。

(一)自有或第三方支付平台。自有支付平台,即企业为自己的支付业务专门建立的虚拟支付平台。有代表性,接触度比较高的像“支付宝”、“财付通”等都属于自有支付平台。部分自有支付平台除支持自有购物网站的支付需求外,也为其他的网站提供支付服务。第三方支付平台,这类支付平台一般没有自己的购物网站,它们主要是为其他的企业提供来自于第三方的支付服务,代表企业有“快钱”、、“首信易支付”等。

(二)P2P模式。P2P模式,也称为对等连接,是一种通信模式,在互联网金融中,P2P指“个人对个人”的网上借贷,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并完成小额借贷交易,P2P本质其实就是一个互联网平台通过网络一端对接有小额借款需求的人,另一端对接有理财需求的人。所以P2P的本质拆成两半就是一个理财平台加上一个小额贷款平台。正常的P2P具有单笔交易金额较小,供需双方以个人、小企业为主的特征。

从2005年开始,国外的第一家互联网P2P公司“Zopa”在英国上线,很快这种“脱媒”的金融模式风靡了西方国家。经过几年的发展,美国市场主要由LendingClub和PROpser垄断,占80%的市场规模;英国的市场则由3家P2P公司控制,Zopa累计促成了3亿英镑的交易额,主做小微企业市场的FundingCircle促成了1亿美金,而主做超短期授信的Wonga也有数千万英镑。

受中国特殊金融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中国P2P发展向着多种方向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无担保模式。也就是在线网络平台不履行担保责任,而只是单纯的中介功能,收集信息匹配目标客户,这也是国外P2P的主要存在方式。

2、有担保模式。和传统的金融机构一样,网络平台既是中介又是担保中介同时还对借贷资金提供安全保证。

3、数据支持模式。数据支持模式依赖于对网络电商的交易数据和社交用户的习惯进行分析,在分析得出其信用评级,并在对所有的客户进行评级之后制作动态的评级跟踪,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订单贷款和信用贷款。

4、供应链金融模式。该模式下电商企业不直接进行贷款发放,而是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通过提供融资信息和技术服务,让自己的业务模式与金融机构连接起来,双方以合作的方式共同服务于电商平台的客户。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

要分析互联网金融风险,首先应该从互联网金融的内在逻辑出发。互联网金融起源于英国,在英国和美国发展迅猛,原因何在?首先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形成很多年,对个人的无抵押借款的利率高达 15-25%,而在 P2P 平台上的借款利率则只有 11%。其次风险评估体系科学完善,美国具有完善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社会信用得到了制度上的保证,因此违约的现象发生率较低。因此,在西方国家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市场的完美补充,因此发展迅速。

反观中国,从具体的操作流程看存在巨大风险,而技术和在法律上也存在漏洞。这不但给资金的安全性带来巨大的威胁,也给正在发展起步阶段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带来了隐忧。

(一)操作安全性低。操作安全性低的问题主要存在于支付业务方面,无论是自有支付平台还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用户注册只需要输入证件、银行卡号和支付密码,或者手机认证。而公民证件信息泄露的问题非常突出,因此这种注册的方式从一开始就不能保证资金的安全性。而部分平台甚至不需要安全校验工具也可以实现大额资金划转。

(二)平台本身保障风险。如同前面提到的P2P有担保模式,平台的多重角色有可能超出平台自身的承受能力。平台既要负责筹资、又是资金中介和担保人,还要负责资金的安全追偿,实际上缺乏对资金的约束,风险不言而喻。在曝光的平台公司停业事件中,涉案网贷公司通过对出资人、注册资本、借款人等重要信息的造假引诱客户上当,给客户双方带来巨大的损失。

(三)信用风险。信用金融银行企业业务发生的基础保证,美国的互联网金融告诉发展的保证就是其完善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在这个信息系统中,相关个人信息和信用记录非常详细,并且实现高度的共享,因此信用安全可以保证。在中国,情况则完全不同,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多是互联网企业创建,而我国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使得平台不可能获得权威的信用信息。其信用评判依靠公司自身的信息收集、评级,可靠性低。

(四)技术风险。互联网技术和金融的深度融合,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了巨大的数据安全隐患。网络环境的不稳定性和安全防护系统的单一性使得传统网络缺陷无法回避。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 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 金融研究,2012,12:11-22.

[2]李博,董亮. 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 中国金融,2013,10:19-21.

[3]杨群华.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及防范研究[J]. 金融科技时代,2013,07:100-103.

[4]刘亮. 互联网金融现状及趋势研究[J]. 时代金融,2013,21:177.

上一篇:房地产企业成本核算分析 下一篇: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离岸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