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人文素养教育培养

时间:2022-07-21 08:53:07

高职人才人文素养教育培养

一、高职人才培养中人文素养教育状况

2010年4月,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对北京、河北、浙江、广东等l1个省(市)高职院校987名教师和403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学生人文素质好的教师仅占5.1%,33%的学生不能完整回答我国古代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四书是哪些著作,有36.3%的学生不知道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有89.9%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有必要开设人文教育类课程,有40%的教师与学生均认为目前学校人文课程开设严重不足。2010年8月19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关于大学生“对新中国历史知多少”的调查报告,该调查选取了北京l2所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对1305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86%学生认为有必要了解和阅读有关历史知识,其中65%的学生是从电影、电视剧中了解的;有6.6%的学生对新中国60年历史不清楚。从以上两项调查情况来看,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知识是欠缺的,并影响着他们的人文修养与良好品格的形成,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片面的市场化和就业率成了高职教育追求的目标,重“谋食”,轻“谋道”,重“制器”,轻“育人”,培养的学生几乎成为“固化”的物,而非“人格化”的人,其价值观念、道德品质、意志人格和心理情感等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重个性彰显,轻团队协作、人际关系、敬业精神,从而造成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欠缺或被“边缘化”。高职教育第一职责是培养人才,培养目标是为行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的本质特性之所在,是事物的“本”,判断教育本质的根本依据是培养目标上的差异性,即人才的特异性,只有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这个根本要素出发,才能够真正把握高职教育教育的本质。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来看,从“高层次实用人才——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技能专门人才”,经历了多次转换和嬗变,最终将高技能性作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本质属性。然而,就教育本质而言,教育的最终指向应该是人的自由、和谐、充分、全面的发展,高职教育也同样具有教育共同的本质属性,即“全面发展”和“整体幸福”,这也是高职教育之为教育的核心价值。虽然高职教育的功能在于它为社会发展奠定了最为广泛的技术基础,但为了“理想的职业”而进行的技术培训,绝不能代替为了“理想的人”而施行的关于人的德性、理性人格和责任意识等方面养成和培育的教育,高职教育不能放弃对教育意义的追寻和守望。因此,高职教育在重视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切忌忽视对学生品行、修养、人格和文化等素质的教育,让他们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传”,其文曰:“则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中可以看出,“人文”原是与“天文”对举为文的,其意是指一种人伦有序、礼备乐明的“文明”社会秩序。沿用至今,在我看来,“人文”的实质其实就是素养、自觉、自由和善良,这对当今高职教育显得十分重要而有价值。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高职教育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潮,重谋生手段轻人文价值取向的教育过程,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未引起普遍的、足够的重视。“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仅停留在口头上和报告中,行动上依然存在专业、技能学好就行的现象,情操陶冶、个性发展、文化熏陶等方面十分薄弱,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当今大学生面对的更大挑战是素质的挑战,高职教育缺乏深厚的人文素养教育,缺乏一种“功夫在诗外”的训练。社会需要的专业化、高标准的复合型人才,仅靠有限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定的创造力和睿智卓识,而这一切还应取决于深厚的人文素养教育这一“源头活水”。这一情况在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得到印证,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的人文素养课程比例少,有的高职院校几乎没有开设人文素养课程,这样的教育必将导致受教育的学生的职业素养欠缺,或是文化贫瘠,这在实际上偏离了人才培养目标。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未来的职业岗位是复杂多变的、综合又模糊的。作为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除了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等能力外,还必须具有灵活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品质、修养、心理等素养,这也是将来职业领域的一种能力体系。对这种社会能力的开发,正体现了当代高职教育的时代属性。一个缺少人文素质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真正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人的回归”呼唤着教育的回归,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教育必须不断克服其发展中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建构和弘扬人文精神,使教育更全面、更人性和更有利于培养“完整意义上的人”,正是教育发展的本质需要。现代社会不仅需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来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而且更需要人有伦理良知、人文精神来制衡和规控现代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种种负效应。可见,高职教育重塑人文素养教育既有理论上的必要性,又有现实的迫切性。高职教育正在时代的交叉点上进行着艰难的转轨,我们必须树立全面的教育观,重视学生精神发展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不能有所偏离。

三、重视高职人才培养中人文素养教育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养,开展社会活动

高职教育办学的方向与培养人的目标就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人文素养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人,而不是作为产品的人,把德、智、体、美、劳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在教育活动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技能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学目标就是德、知、懂、会(做)等。知、懂是知识目标,以“适度”“够用”为准;会(做)是技能目标,高职教学是一种技能性很强的教学,掌握一技之长,学会做,这是高职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这种特点决定着技能是高职教育之本。同时,我们更应该明白,任何教育,德是品质目标,德的教育应该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寓育人于教书之中,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而非“制器”,人文教育的重点在于如何做人,提供的是“道”。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只懂技术的“机器”,而是把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融为一体,使社会需求、职业特性和人的发展紧密结合的“职业人”。培养“优势技能与品质”还是培养“优势品质与技能”,这不单是字词的变化与顺序的颠倒,而是新阶段探索“职业人”培养的使命所在。

第二,提高教师素养,树立严谨治学,言传身教。人文素质教育重点是人文熏陶,难点是观念转变,关键在于教师素养。教师既要善于教书,又要善于育人;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素养的培育人;既是启发学生去领悟知识技能的导师,又是人文素养优良的示范人。所以,要建设这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的最佳承载者和实践者,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真正内涵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授业解惑,还用自己的为人处世的原则、治学精神、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影响学生,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它是潜在的、潜移默化的,却又是关涉全局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使心灵得到理性的交汇。人的生存不仅是摄取物质财富,更应有丰盈的精神空间、情感空间和美感空间。教师言传身教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的力量,它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对真、善、美的向往。因此,重构大学人文精神要从教师抓起,重视教师素养的提高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不可缺失的环节。

第三,开展社会活动,提高人文精神,感悟人生。社会活动是学生人文精神与修养熏陶的重要渠道。通过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享受人生的尊严,感悟人生的胜境。以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为平台,创设人文精神内化机制,如科技文化节活动、人文大讲堂、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技能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实践等。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创设完善人格机制,如服务新农村活动、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让大学生体验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的艰苦与快乐,让高职学生体验人生价值和意义,增强责任意识和理想信念,完善人格,做一个有品质、有修养的人。同时,在开展社会活动中,要注重科技与人文的结合。分管教育工作的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对高校领导曾作过这样的告诫:“不要精于科技,而荒于人文。没有科技,做不好事;没有人文,做不好人。”这句话对今天的高职教育仍有现实指导意义。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科学和人文,是一个实现高度完美的双翼。只有双翼健劲,才能万里高飞,长空竞胜。”这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目标的必由之路,如果只重理轻文,重教做事,轻教做人,那么结果正如梁思成早在1948年所说的“半个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没有灵魂的人,对社会而言就等于没有“主心骨”,对工作而言就失去了“生命线”。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在《用科学态度对待人文社会科学》的专论中指出:“没有人文社会科学的指导,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活动。自然科学家及其自然科学活动一旦脱离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引导、调控和推动,也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动力和社会责任。”0科技与人文相融则是一个人成长较完美的境界,这也是教育的目的。

(二)深化高职课程体系改革,开设人文素养课程

这其实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它不仅仅是设置几门人文选修课或开设一些人文讲堂就能了事的,而要从人才培养规划、课程结构体系、校企合作、校园环境等方面综合来思考并构建。确立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既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也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让学生在领会有关知识中蕴涵的思想内涵,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在内容上既要防止随意性,又不能重复,更不能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要符合课程的规范要求。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科学而又繁重的任务。就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而言,开设人文素养课程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熏陶为目的的,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通识教育,而重在人的素养的提升。笔者认为,人文素养课程的建设应纳入高职内涵建设的范畴,设置必要的人文素养课程,使高职教育做到技能训练与人文文化的融合,真正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这也是高职教育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自主调整。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一个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既可以了解并掌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情况,又可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全过程,研究并制定测评方法、测评机构、信息采集、评分标准等问题。

(三)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养教育相融合

学校无特色、无品牌,究其实质,是学校文化的缺失。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髓和灵魂,因此,不论是百年老校,还是十年新校,都应有其独特的大学文化。文化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这文化不仅要反映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方针、专业特色和独特的精神文化,而且更要反映大学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就其校园文化而言,文化结构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这个文化结构同样具有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所共有的特征。由于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因此,又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征。为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既要重视作为大学应具有的文化品位、独特品格和价值追求,更要注重具有“职业性”特征的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活动中应结合校企合作、实践教育、社会实践等内容,把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交融,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养教育相互融合,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真正体验到未来职业所应具有的素质要求,同时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和提升。

上一篇:高职电类课程项目教学法探讨 下一篇:提高五保对象供养保障水平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