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杨钟羲《雪桥诗话》节日民俗看清朝京师盛世图景

时间:2022-07-21 06:28:45

从杨钟羲《雪桥诗话》节日民俗看清朝京师盛世图景

摘 要:杨钟羲《雪桥诗话》四集收录了大量有关节日民俗的诗词作品,描摹了京师上元节、中元节、中秋节等节日的热闹场景,表现了作者对清朝盛世图景的讴歌,寄托了作者作为清朝遗民的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关键词:杨钟羲;《雪桥诗话》;节日民俗;清朝京师;盛世图景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4-0021-03

杨钟羲《雪桥诗话》四集收录了大量有关节日民俗的作品,描摹了京师上元节、中元节、中秋节等节日的热闹场景,将元宵节的张灯、观灯,中元节的放河灯以及中秋节的兔儿爷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盛世图景的讴歌,寄托了这位清朝遗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一、上元节

《雪桥诗话续集》收录了清朝浙派诗人符曾的《都城上元竹枝词》,作品用浓墨重彩渲染了京师上元夜张灯结彩、万家齐红、热闹非凡的场面,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北京下层民众的生活。游人齐集琉璃厂,用各式各样的花灯来展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上元夜的元宵更加重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上元之夜,也让人的心灵和情感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和满足,人人心中有赏心乐事,以求不辜负这良辰美景。元宵节吃元宵是中国传统民俗,北京城也不例外,“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符曾的竹枝词把制作元宵的馅向世人作了介绍,充满了深厚的生活情趣。“星月高高三五明,天街相约上桥行”[1],描绘了北京城“走桥”@一习俗,传说这样可以在一年内消除百病。

元宵节俗称“灯节”,张灯、观灯是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内容。老北京人一年当中有两个玩灯的节日,上元和中元,以上元最为热闹,时间为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五天。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为“罢灯”。花灯,最早只有皇宫和达官贵人正月十五晚上在自家门口挂几盏灯,借以炫耀门楣。后来,民间富民也争相效仿,灯市也就应运而生,元宵张灯、赛灯、观灯也就逐渐成为普遍习俗。

到了清代,将灯与市分开了,人们仍习惯地称为灯市,但这种灯市已无贸易性质,而只有娱乐性质了。所以更为确切地讲,乃是灯会。清代元宵夜市很讲究张灯,寄寓升平盛世。当时,内城以东四牌楼、地安门为最盛;其次是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外城是正阳门外大街。这些地方的铺户,争奇斗胜,多姿多彩的花灯竞相亮相。有的别出心裁,搞冰灯会。上元之夜,无论官宦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不约而同地上街观灯,形成万家空巷之势。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上元”条记载:“十四至十六日,朝服三天,庆贺上元佳节。是以冠盖蹁跹,绣衣络绎。而城市张灯,自十三日至十六日永夕,金吾不禁。悬灯胜处,则正阳门之东月城下、打磨厂、西河沿、廊房巷、大栅栏为最。至百戏之雅驯者,莫如南十番。其余装演大头和尚,扮稻秧歌,九曲黄河灯,打十不闲,盘子,跑竹马,击太平神鼓,车中弦管,木架诙谐,细米结作鳌山,烟炮攒成殿阁,冰水浇灯,簇火烧判者,又不可胜计也。然五夜笙歌,六街骄马,香车锦辔,争看士女游春,玉金貂,不禁王孙换酒。和风缓步,明月当头,真可谓帝京景物也。”[2]这条记载的“冰水浇灯”是清朝特有的灯火景观,冰灯习俗来自于满族,体现了作者对本民族传统的热爱。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灯节”条记载:“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谓之灯节,惟十五日谓之正灯耳。每至灯节,内廷筵宴,放烟火市肆张灯。而六街之灯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工部次之,兵部又次之,他处皆不及也。若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亦稍有可观。各色灯Z多经纱绢玻璃及明角等为之,并绘画古今故事,以资玩赏。市人之巧者,又复结冰为器,栽麦苗为人物,华而不侈,朴而不俗,殊可观也。花炮棚子制造各色烟火,竞巧争奇,有盒子、花盆、烟火杆子、线穿牡丹、水浇莲、金盘落月、葡萄架、缁稹⒍踢脚、飞天十响、五鬼闹判儿、八角子、炮打襄阳城、匣炮、天地灯等名目。富室豪门,争相购买,银花火树,光彩照人,车马喧阗,笙歌聒耳。自白昼以迄二鼓,烟尘渐稀,而人影在地,明月当天,士女儿童,始相率喧笑而散。市卖食物,乾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又有卖金鱼者,以玻璃瓶盏盛之,转侧其影,大小俄忽,实为他处所无也。”[3]这条既有对灯市历史的记录,又有对灯市活动内容的详细介绍,更有对灯市繁华的大力描摹,可与《雪桥诗话续集》的描写结合起来欣赏。

《雪桥诗话余集》描摹了百肆聚集、妇孺戏乐的情景,收录翟灏的《上元日游琉璃厂观百戏五十韵》,刻画了游琉璃厂观百戏的所见所闻所感,歌舞喧天的盛世景象向世人展露无遗,也暗寓了他对往昔盛世的怀念与颂扬,那种今非昔比的感慨与苍凉也充溢在字里行间:“琉璃厂市窑甸为烧瓦公所有。瞻云阁前有小石桥,名厂桥。正月厂甸百肆所聚,妇孺插戴玩弄之物及戏乐为多。旁有吕祖阁,妇女烧香者尤众。”(翟晴江《上元日游琉璃厂观百戏五十韵》)[4]

《雪桥诗话三集》收录赵昱的《都下元夕偶出・应天长》词:“铜街绮月,珠市暗尘,暄阗踏灯春夕。是处南油西漆鱼龙戏。蟾白良宵,夕欢醉惜。想尽戴孟蝉妆额。肯闲坐,负鼓儿郎太平挝拍。”[5]如此良宵,踏灯赏月,笙歌欢笑,好不热闹!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琉璃厂店”条记载:“琉璃厂……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灯屏琉璃,万盏棚悬,玉轴牙签,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填街。”[2]这条展示了琉璃厂店商侣遍地、百货云集、游人络绎的喜人场面,对《雪桥诗话》的记录起到了相互映衬的作用。“岁时杂戏”条,记录了元宵期间杂戏的盛行:“元宵杂戏,剪彩为灯。”[2]男女老少用最热情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也玩出了盛世的喜乐与安康,读之令人神往,与《雪桥诗话》中符曾的诗可参照来阅读。

二、中元节

清朝京师的中元节更是热闹非凡:“都城中元,群儿手持荷叶灯晚行街市,翠盘明烛,摇漾可观。刳西瓜去其瓤,中空外朗,凉碧莹然,更有雕刻花木鱼鸟诗句者。星星灯以青蓬蒿折枝,上缀香条千百,k之高擎聚观,火星繁盛。都城少河渚,其岸莲灯则晚用莲灯施于陆地,即当水上也。”

《雪桥诗话三集》收录赵功千《灯词四咏》:

“小焰迢迢绿意生,儿童擎向六街行。露盘旋k秋香过,凉月纷纷满禁城。”

“一碗玲珑蔓蒂形,檐花凉借晚荧荧。东陵五色华巧,十样琉璃小青。”

“向晚齐攀火树红,繁星点点缀秋蓬。凉风刚及西流月,一穗烟霏紫陌中。”

“陆海扬生罗袜尘,瑜珈莲焰照行人。从今不识凌波冷,暖贴宫云步步春。”[5]

《雪桥诗话三集》描写了都城中元节群儿争持荷叶灯嬉闹玩耍的生动画面,又对星星灯作了生动的描写,把莲灯施于陆地的景象也作了展示。“向晚齐攀火树红,繁星点点缀秋蓬”,赵昱的灯词四咏则对禁城小儿的喜悦欢笑作了更详尽的刻画。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中元”[2]条和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放河灯”[3],记载了中元节设盂兰会、建盂兰道场、放河灯、放荷叶灯的习俗。

农历七月十五盂兰节,就是中元节,荷花灯是北京中元节必有的点缀。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荷叶灯、蒿子灯、莲花灯”条记载:“中元黄昏以后,街巷儿童以荷叶灯燃,沿街唱曰:‘荷叶灯,荷叶灯,今日点了明日扔。’又以青蒿粘香而燃之,恍如万点流莹,谓之蒿子灯。市人之巧者,又以各色彩纸制成莲花、莲叶、花篮、鹤鹭之形,谓之莲花灯。”[3]“这种灯很轻巧,用白棉纸剪成大莲花瓣,染上粉红颜色,趁半干时,把它卷压成弧形花瓣,圈一个竹篾或硬纸板圈,把这种‘莲花瓣’上下贴两圈,如佛像座下‘莲花座’形状。下面再贴一圈用绿色软纸剪的穗子,象征‘荷叶’。用一个小竹竿挑着,中间插一小蜡烛,便是一个莲花灯了。……旧时七月十五孩子们玩的灯最妙的就是莲叶灯、蒿子灯。砍一个长柄莲叶,中间插一小签,点个小蜡,扛着在胡同中玩,就是个最妙的‘灯’。拨一株青蒿子,蒿子枝上系上许许多多点燃的‘线香’头,便是别开生面的‘蒿子灯’。”[6]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道教认为,“三元”乃“三官”之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系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系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系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佛教徒在这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晚清,北京的寺庙大都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法船”条和“盂兰会”条[3]都对中元节这一道教节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三、中秋节

北京旧时过中秋节,有一样外地没有的最招孩子们喜爱的怪东西,即“兔儿爷”。这又像是玩具又像是神灵的怪东西,就是一种泥人玩具,说的具体些,就是一种用模子脱出来的、人身兔面泥俑玩具。泥人脸上红白相间,风趣喜人;嘴是‘兔唇’,画成一个红色的三叉形,上面有两根大耳朵,做成一个银枪金甲红袍的坐像。兔儿爷有大有小,最大的三尺多高,小的有四五寸高。有一种嘴唇做成活络的,空心中有线可拉,拿在手中玩,一拉中间的线,嘴唇就乱动,非常惹人喜爱,叫作“刮打嘴兔儿爷”。

《雪桥诗话余集》将北京中秋节特有的“兔儿爷”加以突出:“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李丹壑《中秋词》云:‘饼面符心绘月宫,如人老兔立当中。上京风俗徒能记,水调歌头和未工。’……丹壑髫龄随侍,生长京华。矮马香尘,听太平之秧鼓;臂鹰窄袖,学戚里之雄儿。官编修者二十年,乙丑分校,仇沧柱出其门下。己卯丁文定忧,归不复出。故时有江湖魏阙之思焉。”[4]杨钟羲对京师中秋节用泥捏兔儿爷爷的习俗作了介B。李孚青的《中秋词》更是对京城昔日的繁盛作了描绘,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彩兔”条记载:“京师以黄沙土作白玉兔,饰以五彩妆颜,千奇百状,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2]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兔儿爷摊子”条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其余匠艺工人无美不备,盖亦谑而虐矣。”[3]这两条记载说明了兔儿爷深入人心,深受百姓的喜爱,也表现了北京人的世俗生活情趣。

《清稗类钞》“中秋泥塑兔神”条记载:“中秋日,京师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帖金泥,身施彩绘,巨者高三四尺,值近万钱。贵家巨室多购归,以香花饼果供养之,禁中亦然。”[7]“兔儿爷不仅是一种泥塑玩具,供给儿童娱乐,借以烘托节日气氛,而且它还是融人、兽、神三者为一体的偶像。在它身上,集中体现了北京人的宗教观、北京人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以及北京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它的产生和流传,表达了北京文化的多方面内涵。”[8]

综上所述,从杨钟羲《雪桥诗话》四集对节日民俗的收录及描述是他对清朝京师盛世图景的描绘,更有他本人对往昔繁华的追忆,还有对美好热闹景象一去不复返的感慨。

参考文献:

〔1〕杨钟羲.雪桥诗话全编(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2〕[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3〕[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4〕杨钟羲.雪桥诗话全编(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5〕杨钟羲.雪桥诗话全编(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6〕邓云乡.燕京乡土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7〕徐珂.清稗类钞(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常人春,高巍.北京民俗史话[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7.

上一篇:蔬菜铺出增收路 下一篇:机械装备日常护理中的钳工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