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刺治疗不同中医证型颈性眩晕临床疗效分析

时间:2022-07-21 06:24:28

挑刺治疗不同中医证型颈性眩晕临床疗效分析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挑刺疗法;经颅多普勒;中医证型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2.11.024

中图分类号:R274.91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11-0062-02

颈性眩晕多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导致椎动脉受机械性压迫,而发生狭窄或闭塞;或椎动脉本身有病变,或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推动脉痉挛所致,其发作与头颈部位置明显相关。近年来,随着信息社会对人们工作学习生活方式改变,屈颈机会增多、时间增长,使颈性眩晕发病率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笔者在中医辨证分型基础上运用单一挑刺方法治疗中度颈性眩晕患者,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率的变化,以求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2008年10月-2011年12月来本院康复医学科诊治的111例中度颈性眩晕症患者,在观察治疗途中31例未能保持治疗连续性而脱落,实际完成80例。按照患者初诊时主诉、舌质、舌苔、脉象情况,辨证分为气滞血瘀、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痰湿中阻4型,每型各20例。气滞血瘀型:女13例,男7例;年龄18~60岁,平均46.5岁;病程0.5~7 d。气血亏虚型:女14例,男6例;年龄30~60岁,平均45.8岁;病程0.5~7 d。肝肾阴虚型:女13例,男7例;年龄23~60岁,平均47.0岁;病程0.5~7 d。痰湿中阻型:女12例,男8例;年龄29~60岁,平均44.5岁;病程0.5~7 d。4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分级、TCD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 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1]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拟定:①症状: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特点是症状的出现与消失多与头部位置有关。②体征:颈椎旋转试验阳性,低头、仰头试验也可诱发眩晕。③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可见钩椎关节增生、小关节增生并向前突入椎间孔内;椎动脉造影时,72%~85%的患者存在椎动脉弯曲、扭转等表现。④TCD检查:提示基底动脉、两侧椎动脉及大脑前、中、后动脉等9条血管中有异常者。

基金项目:三峡大学科研发展基金(KFJ2011046)

通讯作者:李莎,E-mail:

1.3 中医辨证标准

中医辨证参照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2]眩晕病辨证标准,分痰湿中阻型、气血亏虚型、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②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眩晕轻重分级标准”属中度患者。

1.5 排除标准

①年龄18岁以下、60岁以上患者;②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耳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颅内病变、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疾病者;③瘢痕体质患者。

1.6 治疗方法

主穴:双侧颈百劳(位于大椎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新设穴(位于第3、4颈椎之间旁开1.5寸)[4]。辨证配穴:肝肾阴虚型加取肝俞、肾俞;痰湿中阻型加脾俞、中脘、丰隆等;气血虚弱型加取膈俞、胆俞、足三里等;气滞血瘀型加大椎、阿是穴。针具:为自制挑刺钩状针具。操作:每次治疗前先将挑刺针针头在酒精灯上烧红1 min消毒,再用75%酒精冷却;将选定穴位用0.5%活力碘按常规消毒后,用2%利多可因注射液约0.1 mL行皮下注射,使之凸起并局部麻醉;医者右手持挑刺针具从凸起处垂直刺入皮肤内,做左或右旋转挑拨皮肤,挑断皮下纤维组织3~5根即止;挑刺后加以拔罐约5 min,取罐后擦去少许血液,0.5%活力碘消毒后覆盖注射用敷贴或创可贴,1 d即可弃之。上述主穴、辨证配穴二组穴位交替运用,间隔3 d,每周各挑刺1次,共4周。嘱患者挑刺治疗当日不要淋浴。

1.7 观察指标与方法

治疗前后分别应用深圳理邦公司CBS-2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由专人负责。参照TCD的判定标准[5]:①收缩峰的血流速度超过正常均值;②频谱改变,如出现峰时延迟、峰顶圆钝以及出现涡流、湍流等,血管搏动指数大于对侧均值;③两侧血流不对称,差值超过30%。符合上述任何1项即为异常。以此标准观察4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血流速度异常率。

1.8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

制定。治愈:眩晕等症状全部消失,头颈部活动自如,恢复正常工作,TCD检测正常;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头颈部活动正常,偶有轻度头晕等症状,TCD有明显改善;好转:较治疗前症状明显减轻,头部前屈或后仰偶发轻度头晕,TCD有改善;未愈:症状减轻不明显或加重或近期症状反复,TCD无改善或加重。

1.9 统计学方法

以SSP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不同证型临床疗效比较

经4周的治疗,结果显示气滞血瘀型疗效最好,气血虚弱型、肝肾阴虚型、痰湿中阻型次之。治疗后气滞血瘀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率改善明显,与其他3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证型大脑前、中动脉治疗后改善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表2。

注:因大脑后动脉异常根数较少,未作治疗前后比较

2.2 安全性评价

观察期间,未见不良反应及晕针现象,皮肤愈合后无遗留瘢痕及皮下硬结。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口问》),并有“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等论述。如肝风上扰,清窍失宁;若痰气相搏,易上僭阳位,则蒙蔽清阳;中气虚陷,清阳不升,营血不能上承,清窍失养;遭遇风寒伤颈,客于经络,或屈颈劳作过度,以致经脉拘挛不舒,气滞血瘀,气血上行不畅,均可导致髓海不足,脑失所养而作眩晕。

挑刺法是由古代“锋针疗法”和“半刺”综合发展而来,是治疗顽固疾病的一种外治法,在针法刺激量上属“强通法”类。挑刺疗病的机理为一种良性的物理刺激,挑刺在一定的穴位和反应点处,拨断一些纤维,放少许血液,可疏通经气、化瘀解痉,使代谢有害之物消除。颈百劳、新设穴位于颈部,百劳穴的解剖位置处于椎动脉起始端(即锁骨下动脉分出至入第6颈椎横突孔)附近,新设穴也位于椎动脉环枕段附近处,挑刺治疗后患者自觉眩晕、项强、头颈活动度有明显缓解,挑刺后TCD检测显示椎-基底动脉及大脑前、中动脉血流力学改善较电针更显著[7]。对颅内脑血管能产生持久的良性刺激,使血流灌注增强,脑有所养,从而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结合辨证取穴施治,主辅穴位相配交替使用,可使经络疏通、阴阳平衡、气机畅通,恶心欲吐、胸闷身困或心悸气短或口苦等次要症状也随之而解。

TCD是一种无创伤性的脑血管检测手段,使用方便,检测准确、可靠,通过测定流速和血管搏动状态,直接反映患者血流力学变化。目前国内大多数研究者认为,TCD能够直接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重复性强,是研究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观察结果显示,挑刺疗法对不同证型患者均具有较好疗效,尤以气滞血瘀型疗效最好;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及大脑前、中动脉血流量均改善明显。表明挑刺法具有祛瘀解痉活络功能,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肯定,且该方法操作简单,无不良反应,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

[2]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 1993:24-25.

[4] 杨甲山.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420.

[5] 黄友卫.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TCD和BAEP检测[J].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10,19(3):188-189.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

[7] 鄂建设,韩海波,李莎,等.挑刺联合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1):68.

(收稿日期:2012-06-19,编辑:蔡德英)

上一篇:中医药院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 下一篇:ICE产业的崛起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