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电影文化与市场经济

时间:2022-07-21 04:53:25

浅论电影文化与市场经济

电影的本身是文化与价值观传播过程中的一种载体。从一部好电影中,观众或能欣赏到优美的画面,或能体会到高科技的魅力,或能得到珍贵的智慧,抑或能增进新的人生感悟等等。观众选择电影的途径各不一样,有选导演的,有选演员的,有选舆论评价高的,有选电影类型的,还有选故事背景的。在面对这种有着自主决定权、个体相对独立的观众群体时,如何才能让一部电影叫好又叫座,这就是资方和制片人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了,这也是将市场经济的某些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和电影密切结合的必要性。

拍摄一部电影,不管导演和剧作人想给观众讲述怎么样一个故事,不论他们想给观众一种怎么样的体验,从资方和制片人的角度来说,它必须是一部有利润并且能尽可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电影。电影的利润如何产生?这跟其他产业其实并无二致,就是收入和成本之差。成本这一块相对比较明了,能控制的尽量控制,但是该花费的一个子也便宜不了。关键的就是收入。电影的收入来自两大块,一块是各种赞助商,他们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在电影里面露个脸,就得交“手续费”;另外一块就是广大观众了,电影观众的特征是单位开销少,基数庞大。

做出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是一个立体的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精确运转,否则这部电影就会出问题。“观众心理学”是这个立体工程里面最重要的一环,它就像探险队的指南针,如果没了它,就有可能在往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观众到底喜欢看怎么样的电影?”甚至“在某一类特定电影中,观众喜欢看什么样的情节或者想看到怎么样的演员?”这是“观众心理学”所要考虑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从2000年的《卧虎藏龙》到2002年的《英雄》,中国电影界从这种古装武侠片中看到了中国未来商业电影的一个出路或者说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随之而来的便是铺天盖地的古装武侠片甚至是古装奇幻武侠片,包括了《天地英雄》,《十面埋伏》,《神话》,《无极》,《七剑》,《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三国之见龙卸甲》到最新的《赤壁》。短短的几年间,我们的银幕上就充斥了这类型的影片。这些影片怎么样?据笔者了解,《十面埋伏》、《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古装武侠商业大片”的票房都过亿,《无极》甚至达到了惊人的1.53亿。这样貌似繁荣的景象,证明了这些电影是“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像《无极》这种片子“叫好”了吗?看看各大专业电影网站的网评,看看胡戈恶搞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知道了;“有人会说那么它‘叫座’了呀,票房说明了一切。”的确我们得承认,不管观众是不是出于“我就要去看看陈凯歌有多傻”这种目的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总之结果是它的票房收入很高。不过之前我已经说过了,票房高不等于资方和制片人赚钱了。票房减去成本才是最后的纯利润。《无极》的成本是多少?我没有去查过,我只知道无极的后期推广团体花了1个亿去给《无极》打广告。再算算给各个大牌演员的片酬,各位可以想想《无极》最后是赚了还是赔了。

相对于这些商业大片来说,一些小成本的电影却在以另外一种状态存在着。《疯狂的石头》、《大电影》、《我的名字叫刘跃进》等小投入的电影,近年来在国内影坛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成为了大街小巷人们讨论的话题,而且票房之高远远超出了资方预料。这种电影的成功在于什么?直到现在都是众说纷纭。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些电影符合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满足了电影观众的需求。从这些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出,电影成本的大小,炒作的程度并不是真正决定电影赚钱与否的条件。钱袋子挂在每个观众腰间,演员阵容的豪华、热烈的舆论只能影响电影投放初期的那一批观众,而后面的观众通过更多的途径(比方说互联网)了解到这部电影的真实情况之后,就会重新决定自己是否要去看这部电影。而在这里所谓的“真实情况”其实就是指电影本身的质量和它是否具备迎合大多数观众口味的特质。

说完了国内再来看看国际的,去年暑期热映的《功夫熊猫》在观众群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好莱坞的商业电影,美国的商业电影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在于它已经对电影这个产业从前期策划到后期推广早已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一种真正能赚钱的模式。以《功夫熊猫》为例,这部电影在前期的构思上就花了心思,动作片是美国商业大片里面的一个很大的分支,而动作片里面就要数中国功夫最原汁原味。熊猫,又是能令美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为之疯狂的一种动物,而恰恰熊猫是来自功夫的发源地――中国。功夫和熊猫是中美两大票房市场接受度很高的题材,而它们就这样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同时,这部电影还邀请了具有好莱坞背景的中国演员和在好莱坞发展的具有华裔背景的演员来进行配音,这又是对电影的后期推广起到了积极了作用。事后看来,策划者们的煞费苦心确实很有价值,许多观众一看到这个名字,就想去电影院一看就里,而北美地区单周突破6000万美元票房的成绩,到目前为止全球接近6亿美元的总票房收入,则在客观上证明了这一点。回头来看《功夫熊猫》的成功,文化元素在电影中的渗透有着重要的作用,影片中贯穿始终的中国文化元素与美国式的普世价值观融洽的结合在了一起,给予观众不一样的情感冲击,相较国内古装大片中采用铺张豪华的大场面展示出的“中国文化元素”,《功夫熊猫》来得更实在、更实惠、更能博得观众的好感。除了影片本身,美国商业电影在电影的附属产业上更是先行一步。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上映之后,观众们理所当然的想得到更多跟电影有关的收藏品,而好莱坞在制作这些产品上有着绝对丰富的经验。

“文化”是一个很虚的概念,它一定需要依附在各种载体上以体现出它的价值和影响力。“市场经济”也是一个虚体,一个市场里面由千千万万独立的人组成,他们都有着独立的见解和判断力,而最重要的是,他们也在受着文化的影响,更准确的说他们的集合就是文化。电影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但是它并不能完全的表现出一种文化的方方面面,那么如何选择它对于文化的表达方式和表达的内容,将会直接影响到这部电影到底能激起市场中多少受众对于它的认同感――换句简单的话说,到底能让多少观众乐意花钱买票进电影院看这部电影。而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中,商品本身只能通过完善自己来吸引更多的买家,不能用枪押着人去买它,这也正是市场经济中最强调的一点――人的自由意志。电影,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商品也时刻在面对这样的问题,如何能让自己的电影成为市场中最有竞争力的产品,是导演、资方和制片人时时刻刻都在考虑的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直接决定了一部电影的声誉与命运。进一步来说,只要我们仍然停留在市场经济中,那么这个问题将是千千万万电影工作者和电影界里一个永恒不变的议题。

上一篇:浅析平纹针织毛衫的设计美 下一篇:北京市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投资的变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