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首游仙诗看曹氏父子对神仙的态度

时间:2022-07-21 03:36:33

内容摘要:曹氏父子三人都曾写过游仙诗,但因曹操、曹丕、曹植三人各自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不同,他们在游仙诗中流露出的情感也是各不相同。曹操只为寿命游仙,曹丕因反对游仙而写游仙诗,曹植心灵求解脱所以游仙。

关键词:曹氏父子 游仙诗 比较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史上称为“建安文学”的“三曹”,文学上各自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们都写过游仙诗,但各出机杼,胸次也异,各取其一作一比较,也甚有趣味。

秋胡行其二(曹操)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经历昆仑山,到蓬莱。

飘遥八极,与神人俱。思得神药,万岁为期。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世言伯阳,殊不知老;

赤松王乔,亦云得道。得之未闻,庶以寿考。歌以言志,天地何长久!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不?

万国率土,莫非王臣。仁义为名,礼乐为荣。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关。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大人先天而天弗违。

不戚年往,忧世不治。存亡有命,虑之为蚩。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壮盛智愚,殊不再来。

爱时进趣,将以惠谁?泛泛放逸,亦同何为!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

在《秋胡行・其二》中,曹操有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飘遥八极,与神人俱。思得神药,万岁为期。”曹操希望在天地之间遨游,并且和神人交友,得到神药,延寿万载。在这里就流露出一种别样的情怀,霸业已成,英雄迟暮,岌岌眷恋于尘世。结合史实来看,曹操的求仙是有理性的,并没有像以往的帝王臣子一样劳民伤财的去寻仙问道。虽然从有些文献来看,曹操好像并不完全相信人可以成仙,他集中全国道士于京城也是羁縻而已,但是从另外一些信息可以知道,曹操确实曾经向左慈等道士请教过长生之法,且有效验。所以曹操此诗虽然表达的情感倾向与其平日的理性相异,但是他有时产生延寿之想应该是在情理之中的。他的《短歌行》等诗感叹生命如“朝露”等,追求及时行乐,其实是长生之想的另外一种表现。“歌之以言志,戚戚欲何念!”颇有一种“渔舟唱晚”、“烟雨任平生”的境界,想长生又追求不到,功业虽成,寿命已至等多种复杂矛盾的心情。

曹丕在《折杨柳行》中所流露出的感情却与其父截然相反。

折杨柳行(曹丕)

西山一何高,高高殊无极。上有两仙僮,不饮亦不食。

与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服药四五日,身体生羽翼。

轻举乘浮云,忽行万亿。流览观四海,茫茫非所识。

彭祖称七百,悠悠安可原。老聃适西戎,于今竟不还。

王乔假虚辞,赤松垂空言。达人识真伪,愚夫好妄传。

追念往古事,愦愦千万端。百家多迂怪,圣道我所观。

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曹丕并不相信神仙说,他对于神仙的态度有点像孔子。《论语》中有“子不语乱、力、鬼、神”之说,可见孔子对非现实世界的态度。曹丕对于神仙是敬而远之的:“老聃适西戎。于今竟不还。”不管老子骑牛出函谷关成仙的传说是真是假,反正他现今没有回来。而“王乔假虚辞,赤松垂空言。”完全是对神仙家传说的否定。所以神仙的存在与否在曹丕的心中并没有多大的差别。紧接着,诗中又说:“达人识真伪。愚夫好妄传。”曹丕把自己称为能识得真伪的“达人”,认为世间的神仙之说都是愚人妄传涂说之作。曹丕是借着求仙这一件事来表达现实世界娱乐生活的美好,流露出曹丕追求现世的享乐,不从神不拜仙,只尊自我的情怀。从历史看,曹丕对人生的认识是比较冷静而客观的,他认为人最终只有一个薄棺,一g黄土。这种理性认识是比较彻底的,因此他不会有延寿长生之念。曹丕对神仙之说的认识与态度,直接影响了他对厚葬的否定,对此时和后来西晋时期文人及时作为与行乐的社会风气形成和蔓延起了很大作用。

造成曹操和曹丕两个人信仙与不信仙的差别,原因应该是复杂的,当然是两人年纪不同也是重要因素。曹操垂暮,曹丕正当壮年,两人对于延寿的渴望当然不同。除此之外,这种差别一定程度上象征着儒学文化小范围的兴起。曹操挟持汉献帝刘协命令诸侯,实质上汉代董仲舒所提倡的“三纲五常”思想早就被打破。当时是,天下战火纷燃,社会动乱,讲究“仁政”的儒学退居幕后,盛行的又变成了“霸道”。所以身为三分天下、势力最大的曹操在游仙诗中流露出“求长生”的愿望很正常。曹丕在接受禅位后,着手实行“九品中正制”,大力抑制所谓的“浮华”,极力推崇儒学以稳固自己的统治,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曹丕心中的理念基本上是以儒学为框架的。所以两人游仙诗表现出较大的差别还是在情理之中的。

与曹操、曹丕两人相比,曹植的游仙诗很明显已经是另外一个体系。曹植有一篇《仙人篇》,全文如下:

仙人揽六箸,对博太山隅。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韩终与王乔,要我于天衢。万里不足步,轻举凌太虚。飞腾逾景云,高风吹我躯。回驾观紫微,与帝合灵符。阊阖正嵯峨,双阙万丈余。玉树扶道生,白虎夹门枢。驱风游四海,东过王母庐。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潜光养羽翼,进趣且徐徐。不见昔轩辕,升龙出鼎湖。徘徊九天下,与尔长相须。

这个《仙人篇》通篇描绘仙人的生活,真真实实、完完整整的再现了一个仙人世界。仙人的娱乐生活、房屋设施、仙人处所的布局等,都在曹植的诗中得以体现。不同于曹操和曹丕,曹植的神仙思想已经有了完整的体系,他考虑到神仙生活中的一切,同时他也把俗世生活中美好的都加到了他臆想中的神仙世界中。在这一方面,只把仙人的生活定格在长生不老之上的曹操是比不上曹植的。

在曹植的游仙诗中,仙人的好处主要有三,一是不受限制的尽情欣赏自然风光。二是仙人的生活环境优美,生活快乐。如:“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三就是长生不老。如此的想法让曹植的游仙诗与曹丕的游仙诗恰恰形成一个对比,曹丕不求仙,认为仙属虚妄。而曹植却不这样想,成仙的种种好处使得曹植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庄子式的物我合一的思想。他的精神摆脱了时间、空间的种种限制,遨游于想象中的天地之间,寻求着快乐与自由。他这是精神的超脱,虽然人还在原地,但精神早就跑到其他的地方。佛家有一句话:“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曹植的脑海里有另外一个世界,在其中他可以与很多仙人一起游昆仑,赏仙舞,饮美酒,酣睡沉眠。曹植的释道思想与曹丕的儒家思想在这两首诗中得到了很明显的反映。

对于曹植的游仙诗的写作原因探究,大抵上分为两个派别。清朝及清朝以后的学者大多认为是为了抒发政治上被哥哥曹丕和侄儿曹睿的压迫而产生的愤懑之情。清朝以前的学者大多认为是向往神仙的生活而作。其中宝香山人在《三家诗・曹集》如是说道:“达人不讳死,哲人多忧生,偶说胸中兴趣,非不容于世而作如是想也。”笔者觉得两种原因兼而有之,正是因为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导致了曹植对传说神仙生活的向往,乞求自己能够成仙,得永生,得自由。同时在追求成仙的过程中也流露出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乐园的追求。也就间接的流露出他渴求自由、热爱生命的情怀。

参考文献

[1]《曹植集校注》 赵幼文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 第265页

[2]《曹操集译注》 中华书局 1979年1版

[3]《游仙诗与曹操的心态》徐晓晴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8年第2期

(作者介绍:张业杨,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学生,本文指导老师:周海平)

上一篇:浅析香港对《小城三月》创作的影响 下一篇:贾樟柯和顾长卫电影的长镜头调度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