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性”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价值重建研究

时间:2022-07-21 02:12:02

“文学性”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价值重建研究

考察

段吉方(1975—),男,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驻站研究人员,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江苏南京210093)

近一个时期以来,

再次,在当代文学体验中,“文学性”的体验方式与体验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体验形式来看,由于所谓的“第二媒介时代”的来临,信息的发送者/接收者、生产者/消费者、统治者/被统治者的结构特性已经在“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网络中发生了颠覆,“双向交流”乃至“多向交流”的“互动性”趋势更加明显。信息交流手段的变化也带来了“文学性”体验的“个体化”、“大众化”、“非经典化”,其中,网络文学的深入人心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些信息,在网络文学的体验中,“文学性”不再是无法捉摸的神秘力量,而成了文学活力的证明与文学自由精神的象征;而从体验需求来看,当市场和消费使文学变成了一种享受的东西时,也使“文学性”变成了“娱乐之死”的载体。这毫无疑问也削弱了传统“文学性”问题所包含的经典意识和精英意识。这也正是当代文学理论知识生产与知识建构的难题所在,因此,如果我们承认这是我们正在面对的现实的话,那么,也意味着我们将必须在一片“文学性的蔓延”之声中面临它带来的危机与困扰。

三 “文学性”与文学理论的价值重建

或许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当代文学经验处于一种开放的格局之中,因而当代的“文学性”问题也必将处于一种开放的格局之中。在这个开放的格局中,永远找不到一种独立的、不受任何外部影响的“文学性”,在这样的情形中,伊格尔顿的“文学性”观念似乎正得到了响应;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应该“从‘文学’研究转向‘文学性’研究”[9],这样的局面正在悄悄发生。“文学性的蔓延”、“文学的终结”、“理论的死亡”,这些声音不约而同地呈现在了文艺学研究的前台,与此同时,整理

[参考文献]

[1]冯黎明.文学性与文学理论的悖谬[a].中外文化与文论(第10辑)[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2](英)特里•伊格尔顿.当代西方文学理论[m].北京:

上一篇:试论清代桐城女性文学创作的文化背景 下一篇:刘勰、萧统的赋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