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的逻辑脉络

时间:2022-07-21 02:03:13

论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的逻辑脉络

中图分类号:A849.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思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思想逻辑脉络清晰,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出发,经过一系列艰难探索,得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结论,社会主义国家搞市场经济,最终目标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逻辑脉络 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思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前提和基础,必须解决“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能不能搞市场经济”的问题。“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思想有着清晰的逻辑脉络,经过一系列艰难探索,得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结论,进而明确指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搞市场经济,最终目标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起点: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邓小平在1979年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时指出,“过去‘’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那是荒谬的”。1980年4月,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说,“‘’怎么说呢?宁肯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其本质就是说,社会主义就是穷的”,“当然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我们选择并坚持社会主义,就是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到底应该体现在哪里?邓小平也说,“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就要表现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这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没有这一条,再吹牛也没有用”。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后在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和较量的现实中并没有切实体现出自己的优越性。因此,邓小平又具体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邓小平甚至提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邓小平在这一拨乱反正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的著名论断。

穷则思变。贫穷落后的状况迫使人们反思当时的政策和体制。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在《改革的步子要加快》中明确,“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因此说,“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也就成为人们探索和研究“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问题的逻辑起点。

探索: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要解决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能不能搞市场经济的问题,至少要明确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是否存在根本矛盾

1.两对概念: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范畴,说明的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该社会的性质。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统治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占统治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属于经济体制范畴,说明的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计划和市场是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中,计划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经济体制作为一定经济制度中的资源配置方式,必然以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为基础,但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因为经济体制的选择不仅受经济制度的制约,还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历史文化传统等。所以,相同经济制度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采取相同的经济体制,一个国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两种资源配置方式,正如实行市场经济的“日本就有一个企划厅嘛,美国也有计划嘛”。

2.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传统经济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将实行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因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总之,“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可见,萌芽于封建社会时期的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与社会主义之间没有根本矛盾,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3.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计划和市场一样,既具有优点又存在缺点。“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缺点在于市场运用得不好,经济搞得不活。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因此,邓小平认为,“不搞市场,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是自甘落后”,所以,经济体制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进行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

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是取消计划经济实行单纯的自由放任市场经济,而是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即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85年邓小平指出,“现在看得很清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1989年6月9日,邓小平在接见首都部队军以上干部讲话时进一步指出,“我们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不能改。实际工作中,在调整时期,我们可以加强或者多一点计划性,而在另一个时候多一点市场调节,搞得更灵活一些。以后还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在“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思想的指导下,1992年10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正式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国家是否具备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所有制基础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是交换经济,体现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主体之间交换各自商品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两个市场主体,生产者和消费者,二者能够交换成功,必须承认对方具有特定经济利益,拥有对特定商品的私有权,因为交换双方只能交换属于自己的商品。因此,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主体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即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需要相应的所有制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步形成了“一大二公三纯”的公有制,在单一的公有制条件下,没有进行商品交换的必要,也就不会产生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1978年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有制改革也随之展开。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问题,“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总的说来还比较低,又很不平衡,在很长时期内需要多种经济形式的同时并存”;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我们已经进行的改革,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至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应以公有制为主体。目前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份,不是发展得太多了,而是还很不够。对于城乡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都要继续鼓励它们发展”;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至此,我国就逐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为搞市场经济提供了必需的所有制基础。

1997年9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基本经济制度固定下来,在报告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目标: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伟大创造,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是人类历史上的新事物,没有任何经验和教训可以借鉴和参考。同时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崇尚价值、追求利益,鼓励效率优先,承认优胜劣汰。因此,人们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如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市场经济会不会造成贫富两极分化、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以及会不会走向资本主义?面对诸多顾虑和担忧,邓小平也说:“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为了取得改革的成功,邓小平明确了市场经济的性质以及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我们实行的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是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把这(市场经济)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否违主义的原则呢?没有。因为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中国不走这条路,就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坚持这两条原则,就一定能够发展生产力,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1986年9月2日,邓小平在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提问时强调,“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邓小平又于1992年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将这一目标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83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闫彩红(1976.1-),女,汉,硕士,山西左权人,红河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上一篇:论传统节庆的形成对古代文化生活的意义 下一篇: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趋缓的原因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