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是学校德育的第一把手

时间:2022-07-21 12:22:01

校长是学校德育的第一把手

“德育为首”“德育为先”提了很多年了,之所以没有很好地得到贯彻落实,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作为学校一把手的校长在骨子里没有把学校德育真正重视起来,摆上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仅从中小学校实际来看,有几个现象很值得关注:

第一个现象:校长亲自抓德育的比较少。在学校校级领导分工中,校长往往亲自抓教学,副校长或者书记分管德育。有些学校尤其是规模不是很大的学校,一般只有一个副校长,往往是校长抓教学,副校长抓德育;有的甚至就是学校中层干部――德育主任或者是团委书记在抓德育,这种分工对学校德育工作统筹协调力度很有限,德育工作也就很难摆到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上。

第二个现象:校长对德育政策和动态关注比较少。在与一些校长交流中,发现有一些校长对市、区县在德育方面的政策出台、工作动态知之甚少,比如社会大课堂运行两三年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再比如,教育部、北京市都出台过《班主任工作管理规程》,但是我们的校长对文件的有些规定不清楚,甚至不知道有这样的文件。要知道,这些政策文件,市、区县都是转发至学校或作了精神传达的,媒体也作了大量政策宣传和精神解读。

第三个现象:越是一些普通学校的校长越是拼教学、拼成绩、拼排名。笔者注意到一个现象,对于办学优质的那些名校,往往是学校各项工作齐头并进,教学成绩突出,教研科研受到重视,社团活动丰富,德育工作也很有特色。而一些普通学校,校长几乎把全部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了教学上,一门心思地带领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最后是把教师、学生都搞得很累,教学成绩没有拼上去,或者提升很有限,德育工作也没有抓好。

中小学校长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带头人,在教育发展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如果校长不重视德育,学校德育就难以落到实处;如果校长不关注德育,学校德育就难以创新发展;如果校长不抓好德育,学校发展就难以整体提升。因此,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来武装校长,不断提升全市中小学校长对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深入理解;必须动员全体校长不断思考和实践探索,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凝聚所有校长的力量来抓实德育,使德育成为学校教育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到实处。

那么又怎样让校长都动起来、重视起来、行动起来?我想必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需要观念引领。首先要提高校长的思想认识水平,转变观念,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因此,校长培训是非常必要的,教育部今年专门发了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意见,把校长培训摆上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实际上,还有一种比较好的做法是组织校长论坛,让校长来谈德育,前些年北京在市级、区级、校级各个层面都搞过,要求每一个校长都要走上讲台谈德育,校长既是研讨的主体,又是研讨的对象,着眼当前学校德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牢牢抓住校长在学校德育中的角色定位,对“校长最应该做什么”这个问题作出了很好的回答。

二是需要实践推动。这种实践推动应该是基于学校实际问题的实践创新,是在科学理论引领下的工作探索,不是那种简单的经验梳理和工作总结。校长带领学校积极参与到教育研究和教育实验中来,在实践研究中提升干部教师特别是校长的领导力和执行力。近年来,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很多学校愿意参与到一些教育实验和研究项目中来,一方面是学校基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学校科学发展的意识觉醒,开始意识到经验管理对学校发展提升是有限的。特别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启动实施以来,许多学校都积极参与进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趋势。

三是需要制度约束。这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要推进管办评分离,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对学校的行政干预,促进学校自主办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政府简政放权后,学校办学自将扩大,那么校长的角色将更加举足轻重,这是很好的改革方向。但是,扩大自主办学权是以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的,不管是政府“管”、还是学校“办”或者是社会“评”,立德树人的导向是不能变的,这是对学校发展的引导,也是对校长办学的约束。今后,应该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对校长坚持立德树人办学方向的约束机制。

上一篇:劲松常青 歌无止境 下一篇:影视艺术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