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级公共图书馆网站建设研究

时间:2022-07-20 11:15:06

区级公共图书馆网站建设研究

摘要:图书馆网站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互联网时代的服务主阵地。文章以广州市11个区级公共图书馆网站建设为调查对象,分析网站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公共图书馆网站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广州市;公共图书馆;网站建设;网站管理

互联网作为一种社会变革力量,日益突破技术范畴而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互联网新媒体已成为传播交流信息,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网站的建设水平,不仅是衡量图书馆提供数字资源服务水平的标尺,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图书馆发展的空间。区级公共图书馆是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2014年4月至2017年6月期间,笔者以广州市属11个区级公共图书馆网站为调查对象,从网站设计到网站内容和数字资源服务进行了基本分析,初步探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网站建设的发展策略和建议。

1广州区级公共图书馆网站建设

根据2017年广州图书馆了《广州市“图书馆之城”建设2016年度报告》,2016年各区馆文献信息资源总藏量是72.52万册(件),海珠、越秀、荔湾区图书馆占了资源总藏量的52%,其次是天河、黄埔、番禺、从化、花都、增城、白云、南沙区图书馆。在丰富充足的文献信息资源量下,各区级公共图书馆网站基本实现书刊推介、服务推广、活动介绍和数字资源服务等功能。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近几年来,区公共图书馆在网站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1服务界面更加友好

从网站的特质看,是内容决定形式。内容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使用[1]。近几年期间,有9个区馆网站进行了全面改版或局部调整。总体而言,新版网页在界面设计、栏目设置和浏览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提升,日益重视并关注读者的使用感受,突出了数字化服务的人性化体验。例如,部分馆网首页改版后,有的增加了馆务公开栏目,并将检索项目放在首页菜单栏目下面,有的突出图书最新排行榜、视频讲座、活动信息等重点栏目,有的让读者一目了然。部分馆除了公告本馆的活动信息外,还转载了其他馆或其他机构的活动资讯增大了信息量,用户具有更多选择性。

1.2多元化服务日益凸显

各馆网站统一使用广州图书馆的馆藏检索书目系统,通过系统可以检索到馆藏书目数据,读者可以查询书籍、期刊的订购信息、记到信息等,并可通过“网上预约续借”功能进行预约和续借。利用新媒体技术,构建多元化的互动性传播模式。各馆通过在网页显示博客、微信、移动客户端等信息,进一步拓宽了图书馆的沟通平台。服务方面更加人性化,部分馆网页的信息内容都附有读者点击量显示,可以清晰地了解各项服务项目的读者关注度,也便于管理人员掌握服务情况;有些馆网的活动公告点击后直接报名参加,操作简捷明了。

1.3数字资源建设取得进展

数字资源是网站服务的基础。目前,各馆的数字资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共享了广州图书馆购置了约几十个资源数据库,实现了数字资源共享。其次是本馆自建的特色资源,数字演绎文化传承是图书馆职能之一。部分馆通过整合本地研究资源或借助他方力量,自行开发或协作开发了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专题数据库在网络上绽放。从化馆的从化文史资料数据库,将纸质版的从化文史资料扫描成电子版,放在网页上方便用户浏览阅读。

2当前网站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上文所述,各区馆网站的建设和服务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这与政府对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日益重视和公众对信息服务需求的推动,以及图书馆工作者的努力密不可分。但从调查来看,整体服务水平仍然有提升的空间,某些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加以重视和解决。

2.1网站管理精细化不足

网站是图书馆的形象代言和实体图书馆在虚拟世界的服务平台。网站除了有丰富的数字资源外,美观的页面、科学的栏目设置以及良好的使用体验都是关键所在。从这些标准来看,目前个别区馆网站还是有共性的问题。一是栏目设置规范要完善。有8成以上的网站栏目维护情况仍需改善,有些馆将同类服务项目设在不同的栏目中,形同迷宫,浪费读者时间,需要的服务也找不到;也有的设置不科学,没有作层次区分,重点和特色栏目未能突显出来。如天河馆数字资源栏目下的古籍在线浏览内容,只是实体馆的服务延伸说明,只能在馆内访问和使用,线上阅读功能未开通。在栏目设计时,许多图书馆网站由于建设时盲目跟从效仿,又面临人才缺乏的困境,设计缺乏创意,很难吸引用户[2]。二是数据内容更新不及时。网站出现的问题,从管理角度看主要是建而不管,管而不到位。如各馆的藏书量多少,间接反映了本馆的规模和为读者服务的能力。近几年的浏览调查(见下表),有82%的馆藏书量近几年的数据量不变,数据稳定背后展现出来的问题是图书馆对网站轻管理重建设。大部分网站的特色的专题资源库,缺少可持续性,内容陈旧。浏览各个网站,几乎很难找出一个近十年来能够始终坚持更新、维护的自建专题特色数据库。三是基础信息公开不完善。信息公开不完善。各馆网站的政务公开专栏建设比率较低,如机构职能、领导信息、统计数据基本空白,工作总结、发展规划、相关政策文件等内容无法找到。四是资源搜索功能有待提高。某些馆网站未设置站内搜索功能,有些网站虽具备资源检索功能,但只限在馆内局域网检索,不支持远程检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户使用网站的积极性。

2.2图书馆公共服务的属性没有充分彰显

公共图书馆为公众提供信息资源均等化服务,应更多地彰显其公共服务属性,淡化自身的政府机构形象。从调查发现,在网站建设和服务提供过程中,一些传统的管理观念依然存在,而一切从读者出发,一切为了读者的宗旨没有很好展现出来。例如,网站的信息报道中,官方的新闻多,用户的报道少;读书感悟、读者评书、媒体推荐、读者建议等内容极其稀缺。

2.3互动交流仍有欠缺

各馆网站在移动应用领域,通过微博、微信、移动App应用等建设,提升服务资源使用的新途径,有效扩展了信息传播和交流渠道。微信是各馆普遍使用的沟通方式之一。但总体来看,微信的时效性、针对性和交互性未能充分体现。表现在内容与网站的高度重复,没有根据微信的特点,专门设计一些读者能够广泛参与、较具趣味性的活动,也较少开展针对某一类特定读者对象开展的活动,新技术与图书馆服务不能自然结合,无缝对接,没有充分运用微信等的传播力、影响力,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效果和水平。

2.4资源优势难以凸显

网站在建站过程中,工作重心和视角没有从馆员自身转移到读者上面,该突出的重点栏目或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内容没有突显出来,反而是诸如新闻动态、媒体报道、本馆动态等栏目放在显要位置。这是传统惯性思维导致的结果。如从化馆、增城馆等自建的特色资源库没有在显著位置进行重点推介,容易令用户产生图书馆网站就是单一信息平台的错觉,弱化了其互动性、服务性、资源性的功能,网站的作用无法充分体现和发挥。

3对公共图书馆网站发展的几点思考

3.1建立有效的互动渠道

现今,读者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同时,图书馆数字资源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遇到数字障碍问题,这些都需要拓展用户与馆员的互动渠道,及时了解用户需求,及时获得服务反馈信息,及时改进图书馆工作。图书馆服务要关注用户的参与和众筹效应,重视对用户社群和虚拟空间的营造和维护。要建立智能的交流平台,规范互动交流的栏目名称,优化栏目组合,提高互动的质量。图书馆要在技术上完善互动保障机制,做到能直接在线互动的,就不采用打电话、发邮件等间接方式,让用户愿意互动,想要互动。让用户参与建设,为资源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提供参考与建议,鼓励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资源、推荐资源、标引资源、交流反馈等,使用户在互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性[3]。

3.2通过制度保障,构建网站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规章制度。各省级公共图书馆牵头组织编制网站内容服务标准和规范的框架作指引,成立网站建设指导机构,建立网站建设标准机制。二是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科学确定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提出有效的意见建议,并由相关部门、社会机构和用户共同参与公共图书馆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从用户角度来设计图书馆网站的指标体系,为各级主管部门开展图书馆网站建设提供参考借鉴三是建立网站绩效评估考核机制。在网站开设调查问卷、设立信息反馈、了解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问题和成效、公开监督投诉电话等,并将收集的用户信息定期进行处理回复,对网站开展社会评价和监督,评价过程和结果向图书馆和社会公开,将考核机制成为常规化、制度化。促进图书馆网站信息服务水平的提高。

3.3协同共享应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和影响力扩展的增长极

截至2016年12月,CNNIC了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5]。互联网的应用改变了信息资源的传播方式,图书馆在纸质时代时获取信息资源辉煌时期已成过去。谁能够向用户提供有效的、充分的、不可替代的信息服务,谁能够占据获取信息资源需求的空间,谁就能赢得获取资源服务的深度影响力[6]。要在互联的传播中重新占领一席地位,图书馆必须在今后的合作中,形成多元利益主体密切协同的新型合作机制,树立共享共用的价值观念。这种协同共享的局面将打破目前各公共图书馆的分散孤立的状态,根据各馆的自身特色,各展其能,发挥资源优势和实际情况来建设图书馆。

参考文献:

[1]任罡.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网站建设的探索和思考[J].新世纪图书馆,2004(6):51-52.

[2]郭继棠.浅谈省级公共图书馆的网站建设[J].图书与情报,2010(6):131-133.

[3]汪筱萍.公共图书馆网站建设探微[J].图书馆杂志,2011(10):52-54.

[4].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经济日报,2015-12-17(2).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6]高钢.互联网时代公共信息传播的理念转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2):8-10

作者:曾敏灵 单位:广州市委党校图书馆

上一篇:生物技术专业新生适应性调查分析 下一篇:远程教育网站建设与开发